魯迅先生是我國現代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和革命家。魯迅所處的時代,正是中華民族災難深重、面臨生死存亡嚴重威脅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在這樣嚴酷的環境下,魯迅為了喚醒民眾精神的覺醒和民族的解放,付出了自己畢生的精力,由此被中國人民譽為“民族魂”。
魯迅壹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
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擴展資料:
魯迅生前所創作的未結集出版的雜文作品死後由蔡元培、許廣平等整理出版納入第壹版魯迅全集中,然而時間倉促,難免遺珠,1948年、1952年唐弢又整理出版了《魯迅全集補遺》、《魯迅全集補遺續編》。
這些文章後以不同分類方式納入各種版本的魯迅全集之中,在這些全集中對這些文章總集所取名目頗多,以下皆以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魯迅全集》所取名為準。
魯迅的文學史思想極為豐富深刻,發出具有時代特色的熠熠光輝。他創造性地從事了文學史的編撰工作,留給後世兩部文學史專著——《中國小說史略》和《漢文學史綱要》,為我國的文學史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極為遺憾的是,由於當時不利於創作的現實客觀條件,他本來計劃要寫的壹部完整的中國文學史在有生之年未能完成。支持魯迅進行學術創作的兩大觀念,其壹,早期的進化論的文學史觀,其二,中後期的馬克思唯物論指導的文學史觀。
百度百科——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