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多年前,夏部落的首領禹,因治水有功而受到虞舜的高度重視,最後把部落聯盟首領的位置讓給他,這就是夏朝的開始。大禹死後,其子繼位,史稱“大禹之子”,宣告了部落聯盟“退位制”的結束和封建世襲制的開始。
但夏的統治並沒有鞏固,齊國時代發生了伯夷之亂;齊國的兒子太康也把國家治理得很差。在位期間多次戰亂,最後被東夷的後羿奪取,史稱“太康失國”。後羿和太康壹樣,也是壹個無能的統治者,整天沈溺於打獵,把政治完全交給韓卓。韓卓上臺後,殺了後羿,自立為王。
後來,太康的弟弟孫少康與夏朝遺老波密聯手,打敗了韓卓,恢復了夏朝的統治地位,史稱“少康中興”;夏朝的統治得到鞏固,進入了壹個相對穩定的國家趨勢上升的時期。自少康以來,先後有朱、淮、莽、謝、蔔、簡、尹嘉等八代統治,政治穩定,經濟繁榮。
到了夏朝第十三任國王孔嘉上臺,夏朝開始衰落。孔甲的“好氣亂交”引起了人民的不滿和軍閥的叛亂。從此夏朝統治陷入危機,僅僅四代就導致亡國之禍。所以《史記》記載“孔家入夏亂,四代亡”(國虞周瑜)。
夏朝的最後壹個國王夏傑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期間,驅使大批民眾為他修建了無數的宮殿和亭臺樓閣,還下大力氣征服外部世界,使得諸侯紛紛離他而去。這時,黃河下遊的壹個彜族部落商在其首領的領導下繁榮起來。唐成以討伐暴君夏傑的名義發動滅夏戰爭;夏傑戰敗,死於南巢(今安徽壽縣),夏朝宣告滅亡。
夏朝大約有4000年的歷史。由於歷史悠久,加上我們至今沒有發現任何原始文獻和文字記載,我們只能從壹些古籍和傳說中對夏朝有所了解。近年來,通過對夏都遺址考古工作和“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我們對夏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有了新的認識。河南省偃師縣二裏頭村發現的二裏頭文化是夏文化的代表。其中發現了大量的青銅器、陶器和大型宮殿遺址。由此看來,夏朝已經從石器時代進入青銅時代,掌握了冶金和鑄造技術。與石器時代相比,生產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相傳釀酒業也始於夏朝。《石本左篇》有“伐狄釀酒”的記載。)另外,從壹些古典書籍中可以看到,夏朝采用的是幹支歷年,我國歷史上出現了最早的“石霞”,這是當時科學文化水平的見證。
夏朝* * *經歷了十三個國王和十六個國王,分別是:玉祁-太康-仲康-項-少康-朱-淮-莽-謝-蔔甲-孔甲-高法-夏傑,歷時約471年。夏朝是壹個古老的王朝。雖然我們已經離開了4000年,但關於夏的壹些傳說仍然廣為流傳。由此可見其對後世的影響之深遠。夏作為古三代的開端,為華夏文明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可以說,沒有夏朝,就沒有中華民族三千多年輝煌的文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