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 集合門客們編撰的壹部黃老道家名著。成書於秦始皇統壹中國前夕。
此書以儒家學說為主幹,以道家理論為基礎,以名、法、墨、農、兵、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熔諸子百家學說於壹爐,閃爍著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呂不韋想以此作為大秦統後的意識形態。但後來執政的秦始皇卻選擇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內的諸子百家全部受挫。
《呂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戰國末期道家的代表作, 全書***分二十六卷,壹百六十篇,二十余萬字 。
《呂氏春秋》作為十二紀、八覽、六論,註重博采眾家學說,以道家思想為主體兼采陰陽、儒墨、名法、兵農諸家學說而貫通完成的壹部著作。
擴展資料:
《呂氏春秋》主持編纂者介紹:
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省安陽市滑縣)人。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國丞相。
扶植秦國質子異人進入秦國政治核心,異人繼位,為秦莊襄王,前249年以呂不韋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門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萬人。
莊襄王去世後,年幼的太子政立為王,呂不韋為相邦,號稱“仲父”,權傾天下。
呂不韋主持編纂《呂氏春秋》,書成之日,懸於國門,聲稱能改動壹字者賞千金。此為“壹字千金”。
執政時曾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並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後因嫪毐集團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邦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復命讓其舉家遷蜀,呂不韋飲鴆自盡。
百度百科——呂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