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司馬遷筆下的虞姬到底死沒死 ?

司馬遷筆下的虞姬到底死沒死 ?

司馬遷是漢武帝時期的壹位執掌天時星歷,記錄、搜集保存典籍文獻的壹個史官。史官無權無勢,無名無利,他因罪得罪了漢武帝,在死刑和宮刑之間他選擇了壹個男人最為恥辱的宮刑,包羞忍恥活了下來。後來呢,他又充當了本應該由太監來充當的壹個官,也就是中書令。當中書令的時候,他為官又不能推賢進士,也就是說並不是個好官。但是就是這位司馬遷,撰寫了中華文化史上壹部宏偉的巨著《史記》。這部《史記》影響了,並且繼續影響著中國文化和社會生活,司馬遷是不是壹位英雄?如何評價他的人格?司馬遷有著怎樣的傳奇的人生?他對中華民族的貢獻究竟在哪裏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問題,我們將沿著司馬遷生命的軌跡走進這位歷史文化名人的精神世界,來解讀兩千多年前的壹個歷史之謎。

我想分四個問題講壹講,第壹個問題談的是二十漫遊,二十歲的壹次漫遊。司馬遷字子長,生於公元前145年,出生地在龍門,也就是今天的陜西省韓城縣。據司馬遷自己說,他少年時期曾經“耕牧河山之陽”,也就是說他兒童時期曾經在家鄉從事過壹些農業勞動。後來他的父親司馬談到長安做了太史令,司馬遷隨父親也到了長安,在父親的指導下,他刻苦讀書,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礎,他拜了很多名師做老師。司馬遷的家族,就是他這個家族,世代都是史官,而作為史官,他有責任來記載帝王聖賢的言行,也有責任來搜集整理天下的遺文古事,更有責任通過敘事論人而為當時的統治者提供借鑒。那麽他的父親司馬談就有誌於整理中華民族數千年歷史,試圖撰寫壹部規模空前的史著。就是寫壹部史書,從他父親開始就已有這麽壹個理想,他的父親做太史令之後,就開始搜集閱讀史料,為修史做準備。但是司馬談感到自己年事已高,要獨立地修成壹部史著,無論是時間、無論是精力,還是才學知識都還不夠,所以司馬談寄厚望於他的兒子司馬遷,希望他能夠早日參與其事,最終實現這樣壹個宏願。

於是,他讓兒子在讀萬卷書的基礎上,開始行萬裏路,他要求他兒子來進行壹次為期兩年多的壹次全國的漫遊。所以我這裏要介紹司馬遷的漫遊,於是司馬遷從20歲開始,就做了壹次漫遊,司馬遷是為寫《史記》做準備的壹次實地考察,他親自采訪,獲得了許多第壹手材料,保證了《史記》的真實性和科學性。那麽他這個漫遊,也是《史記》實錄精神的壹種具體體現。

我舉幾個例子,比如說他漫遊到汨羅江畔,在汨羅江畔,在當年屈原投江自沈的地方,他高聲朗誦著屈原的詩,他痛哭流涕,所以他寫《屈原列傳》寫得那麽有感情,他是親自去考察過,他是在學習屈原的基礎上來寫屈原的。比方說,在韓信的故鄉淮陰,他也搜集了許多有關韓信的故事,妳比如說他親自去問別人,說當年韓信受胯下之辱,這大家知道,這個典故,韓信為什麽能夠受胯下之辱而不發怒?而不願意去做出非法的事來,忍了。韓信那麽高的個子,從壹個流氓兩個腿之間爬過去,如果按照他的個性,壹刀就把他殺了。但是如果把他殺了,後來還能夠建功立業嗎?韓信後來幫助劉邦推翻了秦王朝,建立了西漢,封王封個侯,回了故鄉,韓信自己說,如果當初我把妳殺了,我就沒後來的建功立業,所以小不忍則亂大謀。

再比如說在曲阜他去瞻仰了孔子的墓,還和孔子故鄉的壹些儒生在壹起攬衣挽袖、壹步壹揖,學騎馬、學射箭,學行古禮,以此表達他對孔子的紀念,高山仰止,對孔子的紀念。

再比如講,在孟嘗君的故鄉薛城,他走鄉串巷,考察民風,而且他考察這個地方的民風跟當年孟嘗君好客養士有什麽關系,所以他走壹路、考察壹路,可以這樣說,司馬遷在漫遊的旅程中,不放過任何壹個了解歷史的人,不放過任何壹個存留於人們口碑上的故事,獲得了許許多多從古籍當中所得不到的歷史材料,同時他深入民間,廣泛地接觸了人民群眾的生活,使得他對社會,對人生的觀察、認識逐漸深入。

此外他遍歷名山大川,飽覽了祖國山河的壯美,陶冶了性情,從而也提高了他的文學的表現力,所以我要講司馬遷這的這次漫遊,正是司馬遷走向成功的極為堅實的壹步,是非常典型的所謂讀萬卷書,行萬裏路。

第二件事情,就是李陵之禍。就是司馬遷因為受李陵事件的影響,而被下到牢裏邊去了,所謂“李陵之禍”。司馬遷22歲漫遊回來以後,22歲就開始做官,但是做的是壹個郎中,郎中是什麽,就是“掌守門戶,出充車騎”,就是皇帝的壹個侍從。壹直到38歲的時候,他才繼承他父親的職位,就是他父親去世以後,他繼承了父親的職位做了太史令。從做太史令那天開始,他就開始《史記》的資料準備和撰寫工作,38歲壹直當太史令,然後就開始寫《史記》。

正當司馬遷專心著述,專心寫《史記》的時候,巨大的災難降臨到他的頭上,我剛才講了,壹部文學史,就是文人的辛酸史,文人的不幸才給我們文學史上留下了這麽偉大的作品。在漢武帝天漢二年,也就是公元前99年,司馬遷47歲。這壹年的秋天,匈奴發動了對漢朝的進攻,漢武帝就任命他的寵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為主帥去抗擊匈奴,而要李陵,李陵是什麽人物呢?就是漢代另外壹個很有名的人物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這個人心勁很高,他提出來,我帶壹支軍隊,五千人,我要橫行匈奴。名將之後很有氣魄,漢武帝看他如此有勇氣,於是就給他五千精兵,這五千精兵都是五千荊楚壯士,非常勇敢、非常能打仗,李陵開到前線去,到前線去以後,跟匈奴打仗,連打了幾仗,連打連勝,消滅了幾倍於他的匈奴敵人。

當李陵打勝仗的消息不斷傳到朝廷的時候,漢武帝非常高興。看著漢武帝高興,那麽周圍大臣都紛紛祝賀漢武帝,哎呀!陛下得此良將,李陵不愧是名將之後,都恭賀漢武帝。但李陵畢竟帶的是五千人,寡不敵眾,而且後來匈奴以為這就是漢朝的主力軍,整個匈奴把軍隊都拉來對付李陵,最後李陵終於敵眾我寡,打了幾次仗以後,最後戰敗被俘了。李陵被俘虜之後,漢武帝非常生氣,挫敗了我大漢王朝的軍威,挫動了我的國威,很惱火,很生氣,而這些大臣朝廷大臣們,看著漢武帝生氣,於是又轉過來紛紛來咒罵李陵,說李陵本來就不是個好東西,李陵本來就不是個好人,就紛紛罵李陵。

結果有壹次在朝廷議事的時候,史官不是陪侍在旁邊嗎?漢武帝就問司馬遷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司馬遷就說了壹番話,是替李陵辯護,好!這就惹惱了漢武帝,於是司馬遷被定了壹個什麽罪呢?“誣罔主上”。就是攻擊誣蔑咒罵皇上,於是把司馬遷打入大牢,司馬遷這樣得罪了漢武帝,開始司馬遷並沒有定為死罪,大概過了將近壹年,半年多到壹年的時間,壹直沒有李陵消息,漢武帝就想派人打聽李陵被俘虜以後,究竟是投降了?還是現在情況怎麽樣呢?就派壹個人叫公孫敖到匈奴去打聽李陵的消息,公孫敖在匈奴那個地方轉了幾個月,始終沒有得到李陵的準確的消息,到底李陵現在怎麽樣了?是死了?還是活了?是投降了?還是幹什麽去了?不知道。後來聽信壹個傳言,說李陵正在某處幫助匈奴訓練軍隊,他得不到別的準確消息,於是帶著這個消息回來告訴漢武帝,說李陵在那裏幫助匈奴訓練軍隊,漢武帝大怒,這就是叛徒,妳被俘虜還不說,妳現在幫助匈奴訓練軍隊打我們,於是李陵被誅滅九族,那麽司馬遷就被定為死罪。司馬遷是為李陵辯護,因此我的結論是:在李陵事件當中,司馬遷只是盡到了壹個史官直言的職責。司馬遷如果不說話什麽都沒有,皇上問我,我不說,或者跟其他大臣壹樣,也把李陵罵壹通,他什麽事都沒有,他不過是盡到了壹個史官坦誠說自己意見,也許這個意見可能錯,但是這個史官該說真話,所以坦誠直言的職責,他因此而蒙冤下獄,甚至被判了死刑,死罪,那麽這正是封建統治者的專橫。

關於司馬遷生平第三件事情,就是“痛下蠶室”,司馬遷以誣罔主上而被定為死罪,那麽按照漢朝的刑法呢,死罪犯人有兩種方法可以免死:壹就是繳納五十萬錢,二是接受宮刑。司馬遷作為史官,家境清貧,再加上下到死牢裏面去,人們逃避惟恐不及,誰還去資助他錢呢?就算借得到錢,也沒有人敢借給他,自己拿不出來,也沒有人借,所以無法籌措那五十萬。因此,司馬遷要想活命,只能接受宮刑,什麽叫宮刑呢?宮刑就是施刑於男人的下身,而且接受這種刑法的人,他畏冷怕風,隨時都有生命危險,因此在施刑的牢房當中必須保暖,就好像民間養蠶的屋子壹樣,所以,受宮刑也叫下蠶室。司馬遷對此事來說,去死和接受宮刑更容易接受的是什麽?是死。司馬遷並不怕死,因為他知道,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這是他自己的話了,那麽他認為,即使是奴隸,即使是婢妾在受到侮辱的時候,也知道以死來擺脫,何況我司馬遷。自己是壹個深明是非的史官,我難道不懂得羞辱的活著比死還可恥嗎?難道還怕死嗎?但是司馬遷不能夠選擇死,這是因為他不能讓《史記》的寫作半途而廢,因為這是繼承祖業實現父親遺願的大事,如果自己死去,他將以何種面目去見九泉下的先人呢?而作為壹位史官,沒有留下半點文字,如何向後人交代?再說,如果他選擇自殺,或者是被殺,人們並不會把他看做是殉節,而只會認為他智盡無能,或者是罪大惡極,死有余辜。在這種情況下死,那就是輕於鴻毛了。那麽惟壹的選擇就是接受宮刑,在這時候司馬遷想到了,古代的周文王、孔子、屈原、孫臏、呂不韋、韓非子等這樣壹些聖賢,他們都是在逆境當中堅韌不拔,最後都完成了轟動天下的文化巨著。於是司馬遷為了保存自己以完成撰寫《史記》的大業,決定自請宮刑,減死壹等,我願意接受宮刑,免死。

司馬遷終於被處以宮刑,他前後在獄中呆了三年,他隱忍茍活,在獄中還堅持寫《史記》,大概是在漢武帝太始元年,也就是公元前96年,司馬遷50歲的時候,他出獄了,47歲被打到牢中,50歲出獄,出了獄以後做了中書令,中書令的職務是“領贊尚書,出入奏事”,什麽意思呢?就是把各部的尚書有什麽表,有什麽奏章呈現給皇上,把皇上有什麽聖旨,旨意,傳達給大臣們。但這個職務壹般是由宦官來擔任的,現在司馬遷擔任這個職務,也就是說漢武帝實際上把他看作壹個宦官,實際上是以壹個宦官的身份在朝廷做官。司馬遷是為了做官活下來的嗎?不是!所以他對中書令,對朝廷的事務沒有興趣,出獄以後的司馬遷,須發脫落、形容枯槁、弱不禁風,他經常是精神恍惚,他自己在《報任安書》裏邊這樣寫到,他說我“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如往”,他說我動不動人精神恍惚,不知道怎麽回事,或者走著走著,哎呀!我怎麽走到這兒來了,人處在壹種恍惚狀態,心裏面經常忍受著痛苦的煎熬和無限的憤恨。他想到他受宮刑,想到是作為壹個男人接受最恥辱的刑罰,侮辱祖先,所以這是奇恥大辱。“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什麽意思?想到我司馬遷受了這種刑罰,我壹想到冷汗直冒,經常是汗濕衣裳,衣裳都濕透了。可以看到此時司馬遷這種精神狀態,而且由於古代這種被閹割的人,歷來被人們所鄙視,為人所不恥,所以司馬遷被視作是“無行之人”。常常遭到誹謗和中傷,他的好朋友任安也不理解他,任安寫信給他,勸他要謹慎地待人接物,要以推舉賢能引薦人才為己任,實際上是委婉地批評他,妳做官不謹慎,妳做官不推舉賢能,妳不引薦人才,妳是個默默無語,沒有什麽創見,沒有什麽創新,沒有什麽主見的中書令。連朋友都不理解他,其實出獄之後,司馬遷在精神上是十分痛苦的,我們剛才講到,經常是恍恍惚惚的,經常走著走著不知道走到這個地方來幹什麽。但是壹提到《史記》,壹寫《史記》他清醒了,只有壹個偉大的理想支持著他,那就是著書的事業,可以說司馬遷為《史記》而活著,為《史記》而奮鬥。

在漢武帝太始四年,也就是公元前93年11月,司馬遷給他的朋友任安寫了壹封信,這就是著名的《報任安書》,在這封信裏面他詳細地申訴了自己對李陵事件的看法,以及接受宮刑前後的心態。他為什麽接受這個刑罰,接受這個刑罰之後,他又是壹種什麽心態,也就是我剛才講這些,也是這封信裏面他跟他朋友訴說的。而且在這封信裏面,最後他鄭重的宣布《史記》壹百三十篇完成了。

司馬遷用生命寫成的《史記》原來準備是藏之名山,傳之其人,也就是司馬遷原來寫《史記》,並不是要公開,這個書準備藏之名山的,特別在他寫書過程中遭受那麽多經歷,那麽多挫折,那麽多磨難,所以這部書他是準備藏之名山,這是司馬遷在《報任安書》裏面說的,那麽司馬遷《史記》寫成之後,他傳給誰了呢?在司馬遷死後,他的家人把《史記》轉移藏匿在他女兒家中,現在的人所看到的史料很少談到司馬遷的親屬,關於司馬遷的材料很少,壹個就是《報任安書》,再就是《史記》有個《太史公自序》,再就是後來《漢書》上有個《司馬遷傳》,《司馬遷傳》基本上是抄他的《太史公自序》,所以司馬遷的直接史料是非常少的。但是司馬遷有壹個女兒,而且女兒所嫁的丈夫,叫楊敞,這是有史可據的,楊敞在漢昭帝時期,還曾經官至宰相。楊敞有兩個兒子,也就是司馬遷的女兒給楊家生了兩個兒子,大兒子名叫楊忠,小兒子名叫楊惲。楊惲呢,自幼聰穎好學,他的母親也就是司馬遷的女兒把自己珍藏著的並且深愛著的這個《史記》,拿出來給他讀。楊惲初讀此書,便被書中的內容吸引住了,愛不釋手,壹字字、壹篇篇,非常用心地把它讀完了。楊惲成年之後,還把它讀了好幾遍,每讀壹遍總是熱淚盈眶,扼腕嘆息。在漢宣帝的時候,楊惲被封為平通侯,那麽這時候他看到當時朝政清明,想到他的外祖父司馬遷這部巨著正是重見天日的時候,於是上書漢宣帝,把《史記》獻了出來,從此天下人得以***讀這部偉大的史著。

壹部《史記》經歷了多少磨難多少坎坷,司馬遷《史記》完成了,完成之後呢?歷史上再也找不到司馬遷的消息,司馬遷是怎麽死的呢?這就是我談的第四個問題,神秘之死。自從司馬遷寫完《報任安書》之後,人們便再也不知道他的消息,歷史的記載在這裏留下了壹頁空白,後人只能從壹些零星的,甚至互相有些矛盾的壹些傳說當中,壹些不完全的資料當中,去揣測司馬遷後來的結局。我搜集些資料,我認為司馬遷後來結局有四種可能。第壹、司馬遷可能是自殺身亡。《史記》完稿之後,生命對於司馬遷而言,已經無足輕重了,特別是受宮刑之後,人們對他所謂貪生怕死的誤解該是洗刷時候了。我司馬遷是不是個貪生怕死的人,那麽基於這些,他可能自殺,我是從《報任安書》分析出來的。也就是說,司馬遷有自殺的這種意圖,從《報任安書》裏面已經可以透露出不少信息了,妳們想壹想,司馬遷當時給任安寫信的時候,當時任安在獄中,後來任安被處死了,司馬遷給任安回信,任安寫信給司馬遷,是在下獄之前,他壹直沒有時間給他回信,後來任安在獄中,要把漢武帝殺了的時候,他匆忙寫這封信給他,寫那麽長,為什麽寫這麽長,任安因為受了壹個案子的牽連,正在獄中羈押在牢中,而且隨時可能行刑處斬,司馬遷為什麽要對壹個快要死的人,寫下如此長篇,而又悲憤激昂的書信呢?他又為什麽要在信中反復訴說自己忍受不了腐刑之後的這種恥辱呢?他又為什麽要選擇這樣壹個時機和對象來宣告《史記》壹百三十篇完成呢?他又為什麽在信中大談“人故有壹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而且在信裏面說,“要死之日,然後是非乃定”。他說壹個人生前妳不要說我是和非,人生的是非留在身後,壹個人等死後的若幹年,人們才能給他論定是非,那就是說我司馬遷究竟是個什麽人,留待後人評價,現在妳們怎麽攻擊我,怎麽瞧不起我都可以,死後妳們來看我是個什麽人。我這個信把我的心情、我的想法、事實經過,我都講清楚了,所以《報任安書》也許就是壹封遺書。

第二種可能,司馬遷受任安這個案子的牽連,被漢武帝下令腰斬於市。當時宮廷裏面有壹場鬥爭,那麽任安牽涉進去了,而當司馬遷輾轉托人把他的《報任安書》送到獄中以後,任安已經被腰斬了。任安腰斬以後,獄吏在抄檢獄室的時候發現了司馬遷的信,於是便呈奏給漢武帝,信裏面是非常憤慨地表達對漢武帝的不滿,那麽漢武帝讀罷,看到信裏面那麽多怨憤之詞,勃然大怒,再加上有人趁機誣告司馬遷和任安是同黨,他們倆是好朋友嘛,於是漢武帝便下令把司馬遷打入天牢,隨後腰斬於市。那麽這樣看來,似乎是《報任安書》惹的禍,其實司馬遷何以不知道《報任安書》會帶來什麽結果呢,司馬遷並非不知道任安作為死囚犯,可能終生讀不到這封信,司馬遷也並非不知道這封信可能成為壹封公開信,因為自己在信中所發泄的不滿會招致災禍,這點司馬遷是非常清楚的。但是他不能不說,因為當他完成了《史記》的偉大的著述以後,災禍對於他而言已經是無足輕重了,況且他選擇這樣壹個與他患難與***的朋友寫信的這種方式,選擇給朋友寫信,而且向世人公布《史記》的完成,這本身就是壹種抗爭,也是對朋友甚至對朋友死後的靈魂是壹種極大的安慰。

第三種可能司馬遷再次下獄之後,隨同長安獄中的罪犯,無辜地被集體處死的,這是怎麽回事呢?據《漢書·宣帝紀》記載,當《報任安書》被漢武帝知道之後,漢武帝看到信中有很多怨言,於是便下詔把司馬遷逮捕了,並且叫禦史臺論罪,就是說並沒有判死罪、論罪。就在論他的罪這個期間,不久漢武帝病重,那麽有巫師就給他算風水,然後巫師告訴漢武帝,說長安監獄當中有天子氣沖撞了聖上,究竟是誰呢?不知道,於是漢武帝下令把獄中所有的囚犯,無論輕重壹律處死。這是歷史上有記載的,曾經壹次把長安城的犯人全部殺了,所以司馬遷就這樣集體地無辜地被殺了,壹代史家就這樣死於非命,這是第三種可能。

第四種可能司馬遷壽終正寢,其實關於司馬遷是被殺,史料還不能夠充分地予以證實,說司馬遷是自殺,也不過是壹種推測。在史料不足的情況下,我們還只能夠把他看成是正常病故,司馬遷大概活了60歲,司馬遷死了,在《史記》完成之後,他悄然無聲地離開人世了,他以生命的終結換來了《史記》的誕生,他的死留下壹個歷史之謎,他的著作卻豎立起壹塊歷史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