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草的由來
“章草”,關於這壹名稱的由來,有好幾種說法,且各都有其根據和道理。 其壹:史遊作草書《急就章》(本名《急就篇》),後來省去“急就”二字,但呼“章”。 其二:因漢章帝喜好這種書體,並命杜度等奏事用之,故得名。如唐韋續《篡五十六種書》雲:“章草書,漢齊相杜伯度援槁所作,因章帝所好,名焉。” 其三:此種書體,用以上事章奏,因而得名。其四:取“章程書”意,意即其草法規範化、法則化、程式化。唐張懷瓘《書斷》說:“章草者,漢黃門令史遊所作也”;“王 雲:‘漢元帝時史遊作《急就章》,解散隸體粗書之,漢俗簡惰,漸以行之是也。此乃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建初中,杜度善草,見稱於章帝,上貴其跡,詔使草書上事。魏文帝亦令劉廣通草書上事。蓋因章奏,後世謂之章草”;又說:“章草之書,字字區別;張芝變為今草,如流水速,拔茅邊茹,上下牽連”,“呼史遊草為章,因張伯英草而謂也”;“章草即隸書之捷,草亦章草之捷也。”張懷瓘的這些話,基本勾勒出了章草書體的來龍去脈。後代的學者們,不時提出自己的意見,但基本沒有脫離以上幾種說法,只是有所側重或偏愛罷了。 章草由隸書直接演變而來,“凡草書分波磔者名章草”,起於西漢,成熟於東漢。 章草的起源,按照唐朝張懷瓘主張,“章草者,漢黃門令史遊所作也。”“因章帝所好名焉。”,認為章草起於史遊所做的《急就章》,得名於漢章帝。另有因《急就章》得名和因用於章奏而得名的說法。 西漢元帝時史遊通過整理後編寫了《急就章》,使這壹新書體規律化,這就有了章草書的體的範本。章草的書體特點是字字獨立,不似今草字字紐結糾纏。它的筆畫特點圓轉如篆,點捺如隸。壹字之內筆畫間有牽絲縈帶、纏綿連接,筆畫的粗細輕重變化較大,有些橫畫往往與成隸書捺腳狀向右上方重筆挑出,純似隸書收筆。
章草的特點
章草由隸書草化而來,使之省易簡便,故其用筆仍然多沿襲隸書,其特點多體現在橫畫之末,依然上挑,純留隸法,它雖字字獨立,但每字筆畫之間,卻加進了飛絲縈帶,圓轉如圜,索連的筆法,形成了章草獨特的“筆有方圓、法兼使轉、橫畫有波折、且簡率連筆”的筆法和“字字有區別、字字不相連,字體有則、省便有源,草體而楷寫”的總體特征。 其用筆和結構特征有以下幾點: 壹、第壹筆起筆和最後壹筆收筆的橫畫,常帶有隸書“蠶頭雁尾”的筆調,向右捺斜挑,但不是都有,就是有則不重二。 二、最後收筆的右斜捺,凝重而長,帶動整個字形既險峻又靈活。 三、重筆多在字的末筆,收尾都比較沈穩。 四、字的部件之間連寫比較普遍,尤其是筆畫之間聯系頻繁,大量使用牽絲,且筆畫多為圓弧形,俯仰臥盼,相互呼應,分寫的點,連勢也十分強烈。 五、左右結構能不連壹般不連,字與字間斷而不連。 六、章草的壹些字和行書差不多,有些和草書差不多,極少數字和楷書差不多。 七、走之平捺,像“乙”字那樣,向右旋繞,彎向上鉤。 八、由於章草是從隸書演變而來的,有些字完全和行、草、楷書不同,絕對不是把上述“蠶頭雁尾”和右斜捺凝重的筆調參雜寫成的,要參考前人的書跡,要有本有源,才不至於謬誤。
章草的分類
如何對章草分類,余德全先生在《章草大典》的前言中有精辟的論述:因為章草傳帖較少,風格近似者,每類人數也寥寥,三兩個人便說已成流派,畢竟有些勉強。正因為如此,這壹部分只就章草的純正程度及章草所占比重的大小做壹個劃分。以純正程度,章草可大致可分為七個類型: 壹是原始型。其特點是章草法度在字中當屬不穩定狀態,或者說正由不成熟向成熟發展,還具有初步的性質。各種漢簡屬於此類; 二是簡章型。其特點是章草帶有壹定的漢簡風格。陸機的《平復帖》和壹些西晉殘紙墨書屬於此類; 三是標準型。其特點是全帖之章草法度穩定,在簡率的筆意中顯現隸書的底蘊,堪稱章草之典範。皇象的《急就章》、索靖的《月儀帖》、《出師頌》等是其代表; 四是章今型。特點是以章草為主,間或參以今草。全帖仍然是章草面目。祝允明的《長門賦》等屬此類; 五是今章型。特點是各字細看是今草,但全帖使用章草筆法,帶有濃厚的章草韻味。敦煌章草,孫過庭《佛遺教經》等屬於此類; 六是正章型。特點是全帖皆用章草筆法,但每個字的基本骨架仍然保留正楷的某些特征。楊嘉祚的《先文貞敷仁廟碑》等屬於此類; 七是章篆類。特點是章草融入了篆書的筆意,而顯得高古厚樸。王蘧常的《千字文》屬於此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