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焰口”是道教施食科儀的俗稱,即齋主設置水陸道場,請道士念咒施法,把水、食物等供品化為醍醐甘露,賑濟九世父母及各類餓鬼亡魂,使之得到超脫,往生天界,永離苦海。
通過莊重肅穆的法事活動,讓神靈認知齋主敬天法祖、報答親恩的孝心功德,從而保佑生者福壽康寧,吉祥如意,讓死者脫離苦海,***涉仙鄉。
擴展資料
因與民間習俗相結合,道教的放焰口通常會在以下三種情況下舉行:壹是鬼節,即農歷的清明、七月十五(中元節)、十月初壹。每逢鬼節,閻羅給鬼魂放假壹天,打開鬼門關,鬼魂可以到陽世接受親友的奉祀。
二是人死後第三天,俗稱“接三”“迎三”“送三”,相傳,因為亡魂三天內在望鄉臺回首故鄉,這時給亡魂布施,能使死者贖罪積德,進入仙鄉。三是應齋主之約,在特殊的紀念日為齋主亡故父母、歷代宗親放焰口。
如果是在傳統鬼節舉行的“放焰口”,壹般法事規模都比較大,場面也比較隆重,因為這種有固定日期的施食科儀往往沒有特定的齋主,而是針對普天之下的各路幽魂,為他們施食贖罪,祭煉祈福。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舉行的放焰口活動對普通信眾最有吸引力,其社會影響也最大。
百度百科-放焰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