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岱(1597-1679),生於、蝶安(今浙江紹興)。他出身官宦世家,前半生過著封建文人的浪漫生活。比如他自制的墓誌銘裏說:“不做紈絝子弟,非常愛榮華富貴,有好房子,有漂亮的丫環,有好的孌童,有好衣服,好食物,有好馬,有好燈籠,有好煙火,有好梨園,有好倡導。”這壹切,在他晚年回憶往事的時候,依然悔恨不已,自責不已。他有很強的佛教思想,但他不是佛教的虔誠信徒;他出身於詩禮之家,但思想散漫。然而,他有強烈的民族意識。清兵南下後,他深切感受到國家的亡國亡國的痛苦和憤慨,並“入山”表達對清統治者的不滿和抗議。雖然他吃素,但他並不後悔。回首往事,頗有“五十年壹夢”之感。於是他以回憶的方式講述了早年的所見所聞,並寫下了記錄明朝歷史的《陶庵夢》、《西湖夢》、《石室書》,以寄托對祖國的思念。
八卷本《陶安之夢》是張岱最著名的傳世作品。大部分是作者親身經歷的雜事,向人們展示了茶館、評書演戲、鬥雞養鳥、放光迎神、山水、工藝書法等各種世情。構成了明代社會生活的壹幅風俗畫卷,尤其是江浙壹帶的“清明上河圖”。雖然有貴族子弟的閑適和浪漫生活,但更多的是社會生活和習俗的反映。
《西湖之夢》共五卷,緬懷昔日西湖之勝,以悼念明朝之亡。其中雖有壹些抄襲田明汝城《西湖遊》的舊文,但張岱對西湖勝景的記錄頗有眼光,遠超《西湖遊》。作者對杭州的重要景觀、佛寺、聖賢祠等進行了全方位的描述,並按照通誌、北路、西路、中路、南路、位置上的空間順序依次書寫,向讀者展示了杭州的古今。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每次編年史之後,都選了幾首聖賢的詩,使山水更加輝煌。這些詩合在壹起就是西湖詩集。七十二變中有許多關於寺廟興衰的事情,可以為研究佛教提供豐富的資料。
從散文創作來看,張岱處於明末,深受“公安派”、“竟陵派”的影響。但它能吸取別人的長處,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他在《天庫詩序》中說:“余長於文筆,故習長詩。因為閬中擅長寫作,所以學閬中的詩。溫昶和仲朗以前對此壹無所知。在我喜歡了鐘和之後,我想再學習鐘和,但是太忙了。.....要知道從壹開始,我就後悔了,像壹個學燒的長輩壹樣擡手給自己做過的事,卻要洗胃刮腸。鐘和譚都不敢寫壹個字。十年辛苦,做了什麽都學不來。”公案三原主張“獨抒性靈,不拘壹格,不流自心,拒絕下筆”,而竟陵派的鐘惺、譚也主張“獨抒情愫,靜寄”,即作品要有含蓄深沈之美和作家的人格精神。張岱在創作中綜合了這兩個流派的長處,因此成為晚明散文中最突出的人物。他的散文清新優美,妙趣橫生,精雕細琢無斧痕,有清水出芙蓉的自然美。比如《道安之夢》有100多篇散文,短的只有幾百字,長的有500到600字。他們活潑,各有特色。《湖亭觀雪》、《西湖七月半》、《西湖香市》、《劉敬亭評書》、《禹巖樓》等文章。都是大家熟知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