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民
《史記. 孝武本紀》曾有“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之下”的記載。
名叫荊山的山,湖北、安徽、河南、陜西都有,而《史記》這兒說的荊山,經我的研究,則應是山西萬榮的孤山。
不過首先提出這壹看法的並不是我,而是萬榮荊村已故老人王宗序先生。鑒於史載黃帝曾到古汾陰今萬榮河汾交匯處的陸島脽上祭祀後土(見《平陽府誌. 卷十》、《蒲州府誌. 卷二十三》),而這位後土的人格原型學界已***識為女媧;又鑒於鼎是古代祭祀時用作烹煮犧牲的的金屬器皿,故他在《汾葵與寶鼎》壹文中說,黃帝到脽上祭後土女媧要用鼎,鼎由銅鑄,附近古名首山的中條山產銅著名,而孤山又位於脽上與中條銅礦中途,故黃帝在中條山采銅於孤山鑄鼎,再帶到脽上祭祀後土女媧最合理不過。他還根據《史記.夏本紀》說的“道(導)九山: 汧及岐至於荊山,逾於河”之語,在黃河流域的晉、陜、豫數了九個山,說孤山即最後壹山,故孤山即“汧及岐至於荊山”的荊山。既然孤山即荊山,那麽黃帝鑄鼎的荊山也就是孤山了。
但他這樣說有個大問題——拋開了夏禹在全國治水的大格局,未看到所謂“道九山”即在全國開通九條山間水路。
《史記.夏本紀》在這方面的原文是:
“道九山:汧及岐至於荊山,逾於河;壺口、雷首至於太嶽;砥柱、析城至於王屋;太行、常山至於碣石,入於海;西傾、朱圉、鳥鼠至於太華;熊耳、外方、桐柏至於負尾;道嶓冢,至於荊山;內方至於大別;汶山之陽至衡山,過九江,至於敷淺原。”
顯然,“道九山”三個字的的意思,是對全國大範圍內的九條山路體系的開導。而王老卻只從黃河沿岸強數所謂九座山,並對個別山名有所改變,這就大差了。所以他的研究被有的學者予以否定,並另行主張黃帝鑄鼎之地當在河南靈寶,因那兒也有荊山及鑄鼎之說。
我認為王宗序先生對“道九山”的理解及論證方法固有嚴重錯失,但其關於《史記.夏本紀》這條資料所說的荊山實即孤山的終極觀察,還是應予贊成。因為我想到,不用其法論證,而專註於這條資料中的“逾於河”三字,也能得出“荊山即孤山”的結論。理由如下——
汧與岐二山均在陜境,其境固然也有荊山,但“逾於河”三字卻否定了“至於荊山”的荊山即陜境的荊山。原因是按全句之意,“逾於河”三字是對荊山地望的說明性文字,亦即括號裏邊的文字。現不妨將此句重新標點如下:
“ 汧及岐至於荊山(逾於河)。”
這樣,其意思就明顯是說“至於荊山”的荊山是指過了河的荊山。而從地圖上看,汧與岐均在陜西中部,往東曲折延伸至河——即黃河(1)——對應的正是山西運城地區的臨猗與萬榮壹帶,從這裏過了黃河,正好能看到迎面之山唯只萬榮孤山。所以荊山即孤山。
倘使壹定要說此荊山即陜境的荊山,那麽陜境的荊山既為汧歧二山之間水路延伸的終至之處,後邊何必有“逾於河”三字?而且“逾於河”之後,再無其它地名坐實其所至,此路豈非茫無所向且渺無所限了?這明顯不合《史記.夏本紀》所載的大禹治水規劃。
倘使又認為“逾於河”是指大禹本人行動,但原文卻無大禹過河之後下步奔向的行動,豈非又止步不前了?續後的諸條治水路線又如何去開?
?還有,《史記.夏本紀》所載大禹的另壹治水路線,在表述上與上述“汧及岐至於荊山(逾於河)”類同,謂之“太行、常山至於碣石(入於海)”。這“入與海”意即這條水路要“至於碣石”,就須“入於海”,因為碣石位處渤海沿岸之處(見《水經註》和《中國古代地理名著選讀》)。所以“入於海”三字也是括號中解釋“至於碣石”的。若是把它看成大禹本人行動,他既已把路線開到碣石了,還“入於海”幹什麽?沒必要啊!
這樣參照分析,兩者道理相同,故上述“逾於河”三字必系括號中解釋水路所至的文字。古時文字沒有標點,我們現在應深入體會古人文意而還原其本來的內涵。
?如此務實分析壹番,前文所謂過了河的荊山就必指孤山。
那麽,孤山位處萬榮這個黃土高原,它有可能通水嗎?很有可能。古今地形地勢因地殼運動而有壹定變化已是常識,故洪荒時代與現在的地貌大有不同。大禹治水已說明當時水漫四野,孤山半腰有的溝崖橫面至今還能見到水濾層,從下至上的大石層、碎石層、粗沙層、細沙層沈澱分明,曾引起遊客慨嘆:? 這地方竟也發過大水!? 讀過著名《山海經》的人,對此種狀況當不驚奇
這裏還須說到的是,前邊所列的“道九山”的九條山間水路中,有壹條是“道嶓冢,至於荊山”,嶓冢是陜南壹山,它所“至於”的“荊山”之後再無說明性文字,所以應該即陜境的荊山;也正因它的存在,“汧及岐,至於荊山”的“荊山”,就與它成了兩個荊山了,《史記》作者司馬遷為了不使讀者頭腦中產生兩個荊山實即壹山的誤會,便特地將“汧及岐,至於荊山”的“荊山”加了“逾於河”的說明,意即此荊山乃過了黃河之荊山,非陜西境內之荊山也。這正是司馬遷構思的精細之處。這種精細,又是說明我的認識的壹條有力旁證。
說此荊山必指孤山,還有壹個理由是:《山海經.中山經》有句雲“荊山之首曰景山”,而孤山正與景山有關。孤山頂峰法雲寺曾出土清代康熙年間古碑壹座,碑文有句曰: “孤峰,《山海經》雲景山是也。”據查《山海經》所雲“荊山之首曰景山”本指湖南保康而言,但山西萬榮之孤山既有景山之稱,山根又有荊村、荊淮二村都帶荊字,其況與湖南保康類似,說明兩者有壹定聯系。尤其學術界關於《保康關山千家坪——荊山之首景山》的研究縱述中提出壹個重要觀點:? “荊山為四方所宗”,這就更說明了保康荊山與全國各地荊山的源流關系。當然,這並非指保康荊山實體脈系的延伸,而是指其名稱的流布。而根據慣例,這種名稱流布的根本原因,應是其本土跑到各地的移居者,緣於不忘故園,通過以李代桃的方法,將移居地的山名予以改稱的結果。據有關研究資料,秦漢時期是水災高發期,競達119次之多,漢高後三年(前158)夏,江水漢水溢,流民4000余家。漢代***移民120余萬,光是漢武帝有壹次就北移10萬難民。保康地勢甚低,全縣大小河流248條,長江支流沮河、南河、蠻河穿越其境,每遇發水,必出洪災。此際大量難民或自發逃荒,或由政府組織,都往高處的北方走。最遠二三千公裏,直至黃河河套壹帶(2)。在這種情況下,山西萬榮這壹黃土高原自然成其選居之地;孤山之地尤高,當為首選。在此定居後,他們出於對故土的懷念,便將老家的景、荊山名冠於孤山上下了。這便是山的首峰名景山,山之整體即荊山的原故。山根荊村、荊淮兩個帶荊字的村落,當即古時荊楚移民聚居地之遺存。孤山周圍竟還有閻景、西景、東景、南景諸村都帶景字,應當也與保康當年的移民有關。
?至此,《史記.孝武本紀》的“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之下”壹語中的荊山系指萬榮孤山,萬榮孤山乃黃帝為祭祀後土女媧而鑄鼎之地,自為水到渠成之結論了。
哪麽,孤山有沒有關於黃帝的遺跡呢?有,孤山東坡下半腰柏林廟旁的“昆侖臺”就是。優秀“社科”期刊《社會科學論壇》在北京大學著名教授陳平原主持下,於2017年2月發表了上海學者張遠山的文章《昆侖臺傳播史——解密華夏核心奧密:昆侖之謎》,據該文研究,“昆侖臺”實即伏羲與女媧測日影、觀天象之臺,黃帝曾經“仿建”而用於祭祀。上為“圓形三層”,“上有樓…拜祠上帝”;下為“方形三層”,“祠後土於下房”。孤山“昆侖臺”縣誌有載,並有若幹古代文人吟詠(見民國版《萬泉縣誌.卷之六與卷之八》),《山西通誌. 山川考》也記道: “ 孤山,在縣南二裏 …? 山東南之巔有古祠焉。祠下有臺曰昆侖。”其遺址在孤山柏林廟南面偏下。這,應該就是黃帝鑄鼎之地了;所謂“祠後土於下房”,則應是鑄鼎成功之後在此先行試祭,而後又到脽上正式祭祀(3)。《山西通誌.山川考》對這種祭祀又記了壹筆: “ 漢建武九年,光武親幸,登是臺而祀之。 ”再後,昆侖臺的“祠後土”就如各地後土廟壹樣,成為鄉民祭祀之所了。
? 至於有的學者說河南靈寶荊山也有黃帝鑄鼎的遺跡和故事之類,我覺得應視為人們對古聖先賢事跡的多元信仰與其地好事者率先作為所致。誠如後土與關公之廟宇在各地也多有所見壹樣。而且,鼎在古代是用於祭祀的,黃帝於首山(中條山)采銅,到孤山鑄鼎,最後帶至脽上祭祀後土,無論在地望上,還是在用途上都最合邏輯,因而最有說服力。而靈寶荊山所謂的鑄鼎卻是圖了為民煎藥治病;何況據其傳說,鼎剛鑄成黃帝就升天了,並未給民治病。靈寶附近雖亦有首山,並被稱為黃帝采銅之處,但此首山史上向非產銅勝地,著名八大銅鄉並無其名,而亦名首山的中條山銅礦卻赫然在八大銅鄉之列(4)。這些都說明黃帝於中條采銅、孤山鑄鼎、脽上祭祀後土女媧之說,較之靈寶鑄鼎之說,在理據上顯然更勝壹籌。當然,從這類多元信仰有利於培育人們道德觀念上考慮,我們也不否認靈寶鑄鼎之說的社會價值。由於現實中消費黃帝鑄鼎傳說的群體有所不同,兩地如能強化自身傳說的個性,使之在發展上有鮮明的差異,實現各自價值的最大化,就能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要。
在這方面很引人深思的是: 我們若能仿效靈寶先賢在這種敬祖設施上捷足先登的作法,也在孤山的昆侖臺周圍營造起具有自己特色的黃帝鑄鼎的紀念性建築,想來對弘揚尊祖重土的後土文化,對增強後土旅遊事業的市場吸引力,無疑是有深遠的現實意義的。
註:
(1)古籍所謂河,只要前邊不帶其它主詞或定語,均專指黃河。釋見《辭源》、《詞海》。
(2)見《防災科技學院學報》2010年6月版所載《秦漢時期水災與荒政述論》和百度網。
(3)據張遠山之文的研究,昆侖臺在其它壹些地方也有,這應該是後土與黃帝信仰在社會上泛化的表現。作者研究的也是這種普遍現象。由於孤山的昆侖臺與後土女媧居地脽上及後土祠同在汾陰境內,相距最近,而黃帝到汾陰脽上祭祀後土又是最早的祭祀,故孤山昆侖臺應是最初始的昆侖臺。
(4)百度網說中國著名八大產銅地是——
雲南銅業(集團)有限公司
江西銅業集團公司
銅陵有色金屬(集團)公司
金川集團有限公司
大冶有色金屬公司
中條山有色金屬(集團)公司
白銀有色金屬公司
煙臺鵬暉銅業公司
? 2018.8.8——11.15
?作者系1937年生,萬榮人大退休幹部,中國國學研究會研究員,後土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後土文化》雜誌原主編
手機: 13293994415
地址: 萬榮縣警苑小區壹號樓壹單元二層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