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什麽寫文章用文言文?
古人寫文章為什麽用文言文?這個問題在上學時壹直糾纏著我。直到上大學時,碰到壹個同學,此人喜歡文雅,但性情浮躁,買了很多像《資治通鑒》、《古文觀止》壹類的書,卻很少看,壹次我問他:“妳看了這麽所書,有何心得?”
此人回答道:“書沒怎麽懂,還是有所發現,妳知道古人為什麽寫文章都有文言文嗎”
“不知道。”
“古代紙貴,最開始用竹片,做起來麻煩,有錢人用絲綢,絲綢也很貴,後來發明了紙,但又經常洛陽紙貴,總之寫文言文就是為了省紙。”
我聽了,感覺挺有道理。
我對古代語言不熟悉,所以不敢亂說。但是我想,口語與書面語肯定是存在差異的,這在今天的白話文也是壹樣的。當然古代的文言書面語(如果可以這樣稱的話)與古代文言口語肯定也不會例外。
我也不內行,
我甚至想象商周春秋的古人老百姓說話的語法和現在農村也差不哪去, 只是方言區別而已, 就像北方人聽不懂閩浙話壹樣。
如,史記貨殖列傳有句:諺曰:百裏不販樵,千裏不販糴,
白起列傳, 李信曰: 不過用二十萬人; 王翦曰: 非六十萬人不可。
聽來和現代簡直沒區別
白話文的產生自然要求漢字簡化:
這個問題非常簡單:
原來壹個字表達的意思先在必須要用兩個、三個或者更多的字表達了。原來寫壹個字時間現在必須要寫兩三個字。如果我想寫的和原來壹樣快就必須用更簡潔的方式來表示漢字。“漢字拼音化”和“簡化字”的出現毫不奇怪。
在下面這個5個W的例子可以看出白話文的bug及改革原因:
英語:what who when where why+how
白話文:什麽、誰、什麽時候、哪裏、為什麽+怎樣
文言文:何、誰、何時、何地、為何+如何
在5個W的對比上,現代漢語在字節的節省程度上與世界上任何壹種語言相比都處於劣勢。世界上用4個音節來表達壹個W只有現漢壹家。“什麽時候、什麽地方”這樣的詞真是世界最精華語言中的最糟粕。
3、總結——漢語“墮落”示意圖:
語音減少→同音歧義產生→多音節詞→現代漢語白話→簡化漢字→或[漢字拼音化]
與其對應的三組變化:
《廣韻》3671/3890→普通話1200
↓
古代文言/白話→現代漢語白話
↓
繁體字→簡體字
所以說,“新文化運動”及建國後的“文化大躍進”從宋《廣韻》之後已經埋下了伏筆,這些改革是宋朝之後漢語語音減少造成的矛盾的縂爆發。
2. 古代人都說文言文嗎古人和我們說話完全不壹樣,古人要是復活我們肯定聽不懂他們說什麽,現在的南方方言更接近古代口語,保留了壹小部分古音方法,所以南方方言很難聽懂,比如吳語、粵語。當然古代也有方言之分的。
古代也有官話,就是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話的壹種***通語,是做官的人便於行政交流必須學習的語言,所以叫官話,壹般百姓如果活動範圍廣也要使用官話,便於交流。當然官話我們也聽不懂。
具體到書面語,妳所說的文言文是古代統壹的書面語,是古代讀書人統壹使用的書面文字,妳說的史官有可能是說民間很多人不會讀書寫字,有文化的人根據他們口語的意思記錄下來。提醒壹下,古代史官寫史不是民間采集,只是從古籍中選材料,妳說的從事民間語言采集的人可能是詩官,就是統治者派往民間收集民間詩歌的官員,《詩經》就是靠這些詩官做成的,他們寫下的基本還是民間的本色語言,但不排除做了文學加工的可能。
總之,簡單的說,官話寫下來就是文言文。古代也有不用官話寫的作品,比如《海上花列傳》是用吳語寫成。
3. 古人為什麽書寫都是用文言文文言:指在“五四”之前通行的以古漢語為規範的漢語書面語 文言文:用文言寫的文章 所以很明顯,文言是別於白話的古漢語書面語。
這裏強調的是書面語,只用於寫作,不用於口語交流。 古人的口語(白話)另成系統,與文言不盡相同,倒和我們今天所通行的口語有相似之處。
例如《孔雀東南飛》是南北朝廣泛傳頌的民歌,因此其中的語言也就和當時的口語極為接近,請看第壹句:“孔雀東南飛,五裏壹徘徊”這句比較淺顯,雖和今天的口語雖有差異,但不大。這就能反映出但是口語的特點。
另外,四大名著除了《紅樓夢》之外,其它三部都是在民間故事或說書藝人說書的基礎上創作的,其語言特點也帶有壹定的口語性質,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半文半白”。 五四之後直接用口語進行創作,其書面語與口語是基本保持壹致,所以我們可以從今天,或者是解放前的書面語去判斷我國近現代的口語和我們今天的口語是相近的。
因此古代人日常交流時使用與我們現在的口語相近的語言,只是寫文章時才用那些之乎者也的文言文,以示很有學問,區別於普通的、沒讀過書的老百姓。
4. 古代人說話都是用文言文對話的嗎這個問題在網上也不好找.我以我的觀點來回答下吧 我覺得古人說話也是用文言文.只不過每朝每代的文言文都不同.比如我們現在看西漢的史記.根本看不懂 但是看北宋的資治通鑒,還能看懂點 文字是隨著年代在變動的,我想清朝和民國時期語言方面應該可以互通的 在舉個例子.前面說的是史書.史書都比較嚴謹.小說就不同,小說取材自民間,更能反映當時的民風 就我們所熟悉的水滸傳來看,宋元時期的對話我們還是能聽懂得.而壹些文人墨客寫文章喜歡用富麗堂皇的詞句,和簡潔語句來概括文章思想,所以在我們讀來,特別饒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