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標於漢丗。(貞觀四年,安定胡公〈質〉墓誌銘)
奄從他世。(貞觀五年,君諱墓誌銘)
公侯丗襲,將相門傳。(貞觀八年,處士李君〈繼權〉墓誌銘)
燕昭成皇帝七世孫。(貞觀十六年,大唐吏部將仕郎範陽盧府君妻馮氏墓誌銘)
這些墓誌和墓誌銘正反映了這壹時期避諱制度並不十分嚴格的特點:臣民於君諱可避可不避,即使是在同壹篇墓誌中也有諱與不諱並存的現象。例如貞觀二十年的《□忠墓誌》中既有“世子無挺”,又有“本枝百丗”,前壹“世”字直書不諱,後壹“丗”字因避諱而缺筆
唐太宗壹代雄主,非常開明,即位後曾下詔說只要“世民”兩個字不連起來用在文字中,就不需要避諱.
“令曰:“依禮,二名不偏諱。近代已來,兩字兼避,廢闕已多,率意而行,有違經典。其官號、人名、公私文籍,有‘世民’兩字不連續者,並不須諱。”(舊唐書·本紀第二)。古代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最早為“吏、民、禮、兵、刑、工”六個機構,其中“民部”在唐太宗時並沒有為了避諱李世民的“民”字而改稱,倒是到了唐高宗李治即位後,為了表示其孝心和尊崇,下令把“民部”改為“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