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āng guī sháo yào sǎn
2 概述當歸芍藥散為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三首。
3 《金匱要略方論》方之當歸芍藥散 3.1 當歸芍藥散的別名當歸芍藥湯、當歸茯苓散
3.2 處方當歸三兩,芍藥壹斤,茯苓、白術各四兩,澤瀉、川芎(壹作三兩)各半斤[1]。
當歸3兩,芍藥1斤,茯苓4兩,白術4兩,澤瀉半斤,芎?半斤(1作3兩)。
3.3 制法
上藥為末[1]
上為散。
3.4 功能主治《金匱要略方論》方之當歸芍藥散功能養血和血,健脾利濕[1]。主治妊娠腹中蹻痛[1]。
功在養血調肝,健脾利濕。主治婦人妊娠或經期,肝脾兩虛,腹中拘急,綿綿作痛,頭暈心悸,或下肢浮腫,小便不利,舌質淡、苔白膩者。現用於糾正胎位。
3.5 當歸芍藥散的用法用量每服壹方寸匕,酒調送下,日三次[1]。
3.6 附註當歸芍藥湯(《濟生》卷九)、當歸茯苓散(《普濟方》卷三三九)。本方改為丸劑,名“六氣經緯丸”(見《元和紀用經》)。改為片劑,名“當歸芍藥片”(見《重慶市中藥成方制劑標準》)。
3.7 各家論述1.《金匱玉函經二註》:此與胞阻痛不同,因脾土為木邪所g,谷氣不舉,濁淫下流,以塞搏陰血而痛也。用芍藥多他藥數倍以瀉肝木,利陰塞,以與芎、歸補血止痛;又佐茯苓滲濕以降於小便也;白術益脾燥濕,茯、澤行其所積,從小便出。蓋內傷六淫,皆能傷胎成痛,不但濕而已也。
2.《金匱要略論註》:()痛者,綿綿而痛,不若寒疝之絞痛,血氣之刺痛也。正氣乃不足,使陰得乘陽,而水氣勝土,脾郁不伸,郁而求伸,土氣不調,則痛綿綿矣。故以歸、芍養血,苓、術扶脾,澤瀉瀉其余之蓄水,芎?暢其欲遂之血氣。不用黃芩,()痛因虛,則稍挾寒也。然不用熱藥,原非大寒,正氣充則微寒自去耳。
3.8 當歸芍藥散的臨床應用1.糾正胎位:用當歸芍藥散糾正妊娠七個月以上胎位不正者100例,復查87例,胎位轉正者78例,未轉正者9例。對63例(其余尚未分娩)追蹤觀察結果,分娩時頭位56例,足位3例,臀位2例,橫位2例。說明對妊娠七個月以上胎位異常者,本方能促進胎位轉為正常。但在分娩時,發現少數產婦又轉為異常胎位,提示胎位還會反復變動。
2.經後腹痛:鄭某,女,30歲。患經後腹痛已半年,近月加劇,前來診治。體矮小、孱弱,年幼多疾,初潮後月經不調,經期尚準,經後下腹拘急脹痛,時痛時止,時喜按,時按之反劇。舌苔薄膩,脈小弦。此肝腎不足,氣滯濕阻之腹痛。治以當歸芍藥散合枳實芍藥散加味。處方:茯苓、全當歸各12g,白芍、白術、川芎各9g,枳實6g,菟絲子、丹參各18g,川斷、桑寄生各15g。服五劑後,腹痛已除,腰酸已愈,精神亦振,並囑下次月經後再服此方。隔二月後隨訪,經後下腹已無痛感。
3.9 摘錄《金匱要略方論》方
4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當歸芍藥散 4.1 處方當歸、茯苓(去皮)、白術,各二兩;川芎、澤瀉,各四兩;白芍藥八兩。
4.2 炮制上為末。
4.3 功能主治《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當歸芍藥散主治妊娠腹中絞痛,心下急滿,及產後血暈,內虛氣乏,崩中久痢,並宜服之。常服通暢血脈,不生癰瘍,消痰養胃,明目益津。
4.4 當歸芍藥散的用法用量每服二錢,溫酒調下,食前服。
4.5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5 《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三方之當歸芍藥散 5.1 組成當歸、白芍、川芎、茯苓、澤瀉、陳皮、砂仁、白術、甘草、香附、木香、烏藥、紫蘇、蔥白。
5.2 功能主治《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三方之當歸芍藥散主治妊娠因宿冷在於上、中二焦,或臟氣虛,新觸風寒,邪正相搏,心腹俱痛,痛傷胞絡,必致胎動不安。
5.3 各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