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杜牧的文言文

杜牧的文言文

1. 唐才子傳 杜牧 文言文閱讀

解釋 侍郎以峻德偉望中的以:憑 則請以賦見還中的以:把 然敬依所教的所:……的。

所教,指教的。 多焚所為文章的所:……的。

所為,所寫的(所做的)。 (多焚所為文章:把自己寫的很多文章都燒掉了)譯文 杜牧,字牧之,京城長安地區人。

擅長寫文章。是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狀元韋籌那壹榜的進士,與厲玄是同壹年考中的進士。

當初沒有考取進士的時候,他來到東都洛陽(參加進士科考試)。當時任主考官的禮部侍郎是崔郾,太學博士吳武陵騎跛足驢慢騰騰地來拜見崔郾說:“您憑著崇高德行,巨大聲望,為聖明的君王選舉人才,我怎敢不略給予如微塵滴露般的微小幫助。

以前我偶然見到十幾個文士,情緒極其興奮激昂,壹起讀壹卷文章。我看了文卷,是進士杜牧的《阿房宮賦》。

此人有輔佐君王的大才。”於是就拿出《阿房宮賦》的文卷,把笏插在腰帶上,(騰出手來雙手持卷)朗讀起來。

崔郾大加贊賞。吳武陵說:“請您點他為頭名狀元。”

崔郾說:“第壹名已有人了。”吳武陵說:“如果不能當狀元,就請讓他為第五名進士。

如果還不行的話,就把這篇賦還給我!”語氣和面容都很激烈嚴厲。崔郾說:“學生們很多都說杜牧為人放縱曠達,不拘小節,但是我恭敬地按照您的指教,不敢改變。”

後來杜牧又應試考中了賢良方正科。沈傳師(江西觀察使)上奏章推薦他到江西當團練巡官,後來杜牧擔任了牛僧孺(淮南節度)的淮南節度府掌書記。

後來又被朝廷任為侍禦史,逐步升到左補闕,又歷任黃州、池州、睦州三州刺史,以考功郎中的職務為皇帝起草詔書,後調任中書舍人。杜牧性格剛強正直,有不平凡的節操,不為小事而謹小慎微,敢於壹壹論述國家大事,指明和陳述國事的利弊尤其急切。

兵法和軍事策略,平時都盡心留意。曾經因為堂兄杜悰出將入相,而自己仕途困頓挫折,怏怏不樂,心氣難平。

50歲的時候去世,臨死的時候自己寫了墓誌,把自己寫的很多文章都燒掉了。他的詩很豪邁,用語都很驚人。

賞識他的人把他和杜甫相比,所以稱“大杜”“小杜”來分別他們。註釋韋籌榜:該榜的狀元是韋籌,稱韋籌榜。

及第:科舉時代考試中選,特指考取進士。主司侍郎:主司,科舉考試的主考官。

侍郎,六部的次官。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規定由禮部主持科舉考試,以禮部侍郎任主考官。

策蹇:騎跛足驢。 微塵滴露,喻事物微小不足稱。

揚眉抵掌:揚眉,笑時揚起眉毛;抵掌,擊掌。形容極其高興喜悅。

縉笏:把笏插在腰帶上。率:大率,大概,大致。

2. 《唐才子傳 杜牧》 的翻譯

這個很好懂啊,妳有哪個詞語不理解我導師可是說說,全部打不來也太為難了,給妳壹點翻譯方法: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壹、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

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

意譯有壹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

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二、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刪”,就是刪除。

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沛公的侍衛樊噲。

“者也”是語尾助詞,不譯。 “補”,就是增補。

(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註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

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妳”。 “調”就是調整。

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後置句、定語後置句等翻譯時壹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

如“波瀾不驚”,可活譯成“(湖面)風平浪靜”。 古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題,搜集信息,由段到句,從句到詞, 全都理解,連貫壹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 照顧前文,聯系後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系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號,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 "吾""余"為我,"爾""汝"為妳。

省略倒裝,都有規律。 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

譯完之後,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

3. 求:杜牧的古文《阿房宮賦》全文翻譯

六國滅亡,秦始皇統壹了中國。蜀山的樹木被伐光了,阿房宮才蓋起來。阿房宮占地三百多裏,樓閣高聳,遮天蔽日。從驪山之北構築宮殿,曲折地向西延伸,壹直修到秦京鹹陽。渭水和樊川兩條河,水波蕩漾地流入宮墻。五步壹棟樓,十步壹座閣。走廊曲折像縵帶壹般回環,飛檐像禽鳥在高處啄食。樓閣各依地勢的高下而建,像是互相環抱,宮室高低屋角,像鉤壹樣聯結,飛檐彼此相向,又像在爭鬥。盤旋地、曲折地,密接如蜂房,回旋如水渦,不知矗立著幾千萬座。長橋橫臥在渭水上,(人們看了要驚訝:)天上沒有雲,怎麽出現了龍?在樓閣之間架木築成的通道橫空而過,彩色斑斕,(人們看了要詫異:)不是雨過天晴,哪裏來的彩虹?樓閣隨著地勢高高低低,使人迷糊,辨不清東西方向。臺上歌聲悠揚,充滿暖意,使人感到有如春光那樣和煦。殿中舞袖飄拂,好象帶來陣陣寒意,使人感到風雨交加那樣淒冷。就在同壹天,同壹座宮裏,氣候竟會如此不同。

那些亡了國的妃嬪和公主們,辭別了自己國家的樓閣、宮殿,被壹車車送來秦國,日夜獻歌奏樂,成了秦宮裏的宮女。星光閃爍,原來是她們打開了梳妝鏡子;綠雲繚繞,原來是她們正在早晨梳理發髻;渭水河面上浮起壹層垢膩,原來是她們潑掉的脂粉水;空中煙霧彌漫,是她們在焚燒椒蘭香料。皇帝的宮車馳過,聲如雷霆,使人驟然吃驚;聽那車聲漸遠,也不知馳到哪兒去了。宮女們用盡心思修飾容貌,打扮得極其嬌媚妍麗,耐心地久立遠視,盼望皇帝能親自駕臨。可是有許多宮女整整等了三十六年,還未見到皇帝。燕、趙、韓、魏、齊、楚收藏的財寶,聚斂的金玉,搜求的珍奇,這都是多少世代、多少年月以來,從人民那裏掠奪來的,堆積得像山壹樣。壹旦國家滅亡,不能占有了,統統運進了阿房宮。在這裏把寶鼎當作鐵鍋,把美玉當作石頭,把黃金當作土塊,把珍珠當作沙石,隨意丟棄,秦人看見了也不覺得可惜。

唉!壹個人的心,也就是千萬個人的心。秦始皇喜愛奢侈,老百姓也顧念自己的家業。為什麽搜刮人民的財物壹分壹厘都不放過,揮霍時卻像泥沙壹樣毫不珍惜呢?阿房宮中的柱子,比田裏的農夫還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織布機上的女工還多;建築物上的釘頭,比糧倉裏的粟粒還多;橫直密布的屋瓦,比(人民)身上的衣服還要多;欄桿縱橫,比天下的城郭還多;嘈雜的器樂聲,比鬧市的人說話聲還多。秦統治者窮奢極侈,使天下的老百姓敢怒但是不敢言。秦始皇這個獨夫,卻越來越驕橫頑固。於是,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四方響應,劉邦攻破函谷關,項羽放了壹把火,可惜富麗堂皇的阿房宮變成了壹片焦土。

唉!滅亡六國的是六國自己,而不是秦國;滅亡秦國的是秦國自己,而不是天下百姓。唉!如果六國統治者都能愛護本國人民,那麽就有足夠的力量抗拒秦國。如果秦國統治者同樣能愛護六國的人民,那麽秦就能從三世傳下去,甚至可以傳到萬世都為君王,誰還能滅掉秦國呢?秦統治者來不及為自己的滅亡哀嘆,只好讓後世的人為他們哀嘆;後世的人如果只是哀嘆而不引為鑒戒,那麽又要讓再後世的人為他們哀嘆了。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4. 求壹篇寫杜牧政績的古文

杜牧齋 牧,字牧之,京兆人也。

善屬文。大和二年韋籌榜進士,與厲玄同年。

初未第,來東都,時主司侍郎為崔郾,太學博士吳武陵策蹇進謁曰:“侍郎以峻德偉望,為明君選才,仆敢不薄施塵露。向偶見文士十數輩,揚眉抵掌,***讀壹卷文書,覽之,乃進士杜牧《阿房宮賦》。

其人,王佐才也。”因出卷,搢笏朗誦之。

郾大加賞。曰:“請公與狀頭!”郾曰:“已得人矣。”

曰:“不得,即請第五人。更否,則請以賦見還!”辭容激厲。

郾曰:“諸生多言牧疏曠,不拘細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後又舉賢良方正科。

沈傳師表為江西團練府巡官。又為牛僧孺淮南節度府掌書記。

拜侍禦史,累遷左補闕,歷黃、池、睦三州刺史,以考功郎中知制誥,遷中書舍人。牧剛直有奇節,不為齪齪小謹,敢論列大事,指陳利病尤切。

兵法戎機,平昔盡意。嘗以従兄悰更歷將相,而已困躓不振,怏怏難平。

卒年五十,臨死自寫墓誌,多焚所為文章。詩情毫邁,語率驚人。

識者以擬杜甫,故稱“大杜““小杜“以別之。後人評牧詩,如銅丸走阪,駿馬註坡,謂圓快奮急也。

牧美容姿,好歌舞,風情頗張,不能自遏。時淮南稱繁盛,不減京華,且多名妓絕色,牧恣心賞,牛相收街吏報杜書記平安帖子至盈篋。

後以禦史分司洛陽,時李司徒閑居,家妓為當時第壹,宴朝士,以牧風憲,不敢邀。牧因遣諷李使召己,既至,曰:“聞有紫雲者,妙歌舞,孰是“即贈詩曰:“華堂今日綺筵開,誰喚分司禦史來。

忽發狂言驚四座,兩行紅袖壹時回。”意氣閑逸,傍若無人,座客莫不稱異。

大和末,往湖州,目成壹女子,方十余歲,約以十年後吾來典郡,當納之,結以金幣。洎周墀入相,牧上箋乞守湖州,比至,已十四年,前女子従人,兩抱雛矣。

賦詩曰:“自恨尋芳去較遲,不須惆悵怨芳時。如今風擺花狼藉,綠葉成陰子滿枝。”

此其大概壹二。凡所牽系,情見於辭。

別業樊川。有《樊川集》二十卷,及註《孫子》,並傳。

同時有嚴惲,字子重,工詩,與牧友善,以《問春》詩得名。昔聞有集,今無之矣。

5. 唐才子傳 杜牧 文言文閱讀

解釋

侍郎以峻德偉望中的以:憑

則請以賦見還中的以:把

然敬依所教的所:……的。所教,指教的。

多焚所為文章的所:……的。所為,所寫的(所做的)。

(多焚所為文章:把自己寫的很多文章都燒掉了)

譯文

杜牧,字牧之,京城長安地區人。擅長寫文章。是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狀元韋籌那壹榜的進士,與厲玄是同壹年考中的進士。當初沒有考取進士的時候,他來到東都洛陽(參加進士科考試)。當時任主考官的禮部侍郎是崔郾,太學博士吳武陵騎跛足驢慢騰騰地來拜見崔郾說:“您憑著崇高德行,巨大聲望,為聖明的君王選舉人才,我怎敢不略給予如微塵滴露般的微小幫助。以前我偶然見到十幾個文士,情緒極其興奮激昂,壹起讀壹卷文章。我看了文卷,是進士杜牧的《阿房宮賦》。此人有輔佐君王的大才。”於是就拿出《阿房宮賦》的文卷,把笏插在腰帶上,(騰出手來雙手持卷)朗讀起來。崔郾大加贊賞。吳武陵說:“請您點他為頭名狀元。”崔郾說:“第壹名已有人了。”吳武陵說:“如果不能當狀元,就請讓他為第五名進士。如果還不行的話,就把這篇賦還給我!”語氣和面容都很激烈嚴厲。崔郾說:“學生們很多都說杜牧為人放縱曠達,不拘小節,但是我恭敬地按照您的指教,不敢改變。”後來杜牧又應試考中了賢良方正科。沈傳師(江西觀察使)上奏章推薦他到江西當團練巡官,後來杜牧擔任了牛僧孺(淮南節度)的淮南節度府掌書記。後來又被朝廷任為侍禦史,逐步升到左補闕,又歷任黃州、池州、睦州三州刺史,以考功郎中的職務為皇帝起草詔書,後調任中書舍人。杜牧性格剛強正直,有不平凡的節操,不為小事而謹小慎微,敢於壹壹論述國家大事,指明和陳述國事的利弊尤其急切。兵法和軍事策略,平時都盡心留意。曾經因為堂兄杜悰出將入相,而自己仕途困頓挫折,怏怏不樂,心氣難平。50歲的時候去世,臨死的時候自己寫了墓誌,把自己寫的很多文章都燒掉了。他的詩很豪邁,用語都很驚人。賞識他的人把他和杜甫相比,所以稱“大杜”“小杜”來分別他們。

註釋

韋籌榜:該榜的狀元是韋籌,稱韋籌榜。

及第:科舉時代考試中選,特指考取進士。

主司侍郎:主司,科舉考試的主考官。侍郎,六部的次官。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規定由禮部主持科舉考試,以禮部侍郎任主考官。

策蹇:騎跛足驢。

微塵滴露,喻事物微小不足稱。

揚眉抵掌:揚眉,笑時揚起眉毛;抵掌,擊掌。形容極其高興喜悅。

縉笏:把笏插在腰帶上。

率:大率,大概,大致。

6. 新唐書 杜牧傳 翻譯

白話釋義:杜牧,字牧之,京城長安地區人。

擅長寫文章。是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狀元韋籌那壹榜的進士,與厲玄是同壹年考中的進士。

當初沒有考取進士的時候,他來到東都洛陽(參加進士科考試)。當時任主考官的禮部侍郎是崔郾,太學博士吳武陵騎跛足驢慢騰騰地來拜見崔郾說:“您憑著崇高德行,巨大聲望,為聖明的君王選舉人才,我怎敢不略給予如微塵滴露般的微小幫助。

以前我偶然見到十幾個文士,情緒極其興奮激昂,壹起讀壹卷文章。我看了文卷,是進士杜牧的《阿房宮賦》。

此人有輔佐君王的大才。”於是就拿出《阿房宮賦》的文卷,把笏插在腰帶上,(騰出手來雙手持卷)朗讀起來。

崔郾大加贊賞。吳武陵說:“請您點他為頭名狀元。”

崔郾說:“第壹名已有人了。”吳武陵說:“如果不能當狀元,就請讓他為第五名進士。

如果還不行的話,就把這篇賦還給我!”語氣和面容都很激烈嚴厲。崔郾說:“學生們很多都說杜牧為人放縱曠達,不拘小節,但是我恭敬地按照您的指教,不敢改變。”

後來杜牧又應試考中了賢良方正科。沈傳師(江西觀察使)上奏章推薦他到江西當團練巡官,後來杜牧擔任了牛僧孺(淮南節度)的淮南節度府掌書記。

後來又被朝廷任為侍禦史,逐步升到左補闕,又歷任黃州、池州、睦州三州刺史,以考功郎中的職務為皇帝起草詔書,後調任中書舍人。杜牧性格剛強正直,有不平凡的節操,不為小事而謹小慎微,敢於壹壹論述國家大事,指明和陳述國事的利弊尤其急切。

兵法和軍事策略,平時都盡心留意。曾經因為堂兄杜悰出將入相,而自己仕途困頓挫折,怏怏不樂,心氣難平。

50歲的時候去世,臨死的時候自己寫了墓誌,把自己寫的很多文章都燒掉了。他的詩很豪邁,用語都很驚人。

賞識他的人把他和杜甫相比,所以稱“大杜”“小杜”來分別他們。原文:杜牧,字牧之,京兆人也。

善屬文。大和二年韋籌榜進士,與厲玄同年。

初未第,來東都,時主司侍郎為崔郾,太學博士吳武陵策蹇進謁曰:“侍郎以峻德偉望,為明君選才,仆敢不薄施塵露。向偶見文士十數輩,揚眉抵掌,***讀壹卷文書,覽之,乃進士杜牧《阿房宮賦》。

其人,王佐才也。”因出卷,笏朗誦之。

郾大加賞。曰:“請公與狀頭!”郾曰:“已得人矣。”

曰:“不得,即請第五人。更否,則請以賦見還!”辭容激厲。

郾曰:“諸生多言牧疏曠,不拘細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後又舉賢良方正科。

沈傳師表為江西團練府巡官。又為牛僧孺淮南節度府掌書記。

拜侍禦史,累遷左補闕,歷黃、池、睦三州刺史,以考功郎中知制誥,遷中書舍人。牧剛直有奇節,不為齪齪小謹,敢論列大事,指陳利病尤切。

兵法戎機,平昔盡意。嘗以拘更歷將相,而已困躓不振,怏怏難平。

卒年五十,臨死自寫墓誌,多焚所為文章。詩情毫邁,語率驚人。

識者以擬杜甫,故稱“大杜““小杜“以別之。此文出自北宋時期宋祁、歐陽修所著的《新唐書》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五代時期就曾有《唐書》(即《舊唐書》)編成,但宋仁宗認為《唐書》“紀次無法,詳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實零落”,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下詔重修。

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七月,仁宗催促“速上所修《唐書》”。前後參預其事的有宋敏求、範鎮、歐陽修、宋祁、呂夏卿、梅堯臣,《新唐書》所依據的唐人文獻及唐史著作均審慎選擇,刪除當中的讖緯怪誕內容,裁減舊史本紀十分之七 。

總的說來,〈列傳〉部分主要由宋祁負責編寫,〈誌〉和〈表〉分別由範鎮、呂夏卿負責編寫。最後在歐陽修主持下完成。

〈本紀〉10卷和〈贊〉〈誌〉〈表〉的“序”以及《選舉誌》《儀衛誌》等都出自歐陽修之手。因為〈列傳〉部分出自宋祁之手,而歐陽修只是主持了〈誌〉〈表〉的編寫,出於謙遜,同時歐陽修認為宋祁是前輩,所以他沒有對宋祁所寫的列傳部分從全書整體的角度作統壹工作,因而《新唐書》存在著記事矛盾、風格體例不同的弊端。

所以《新唐書》署“歐陽修、宋祁撰”。其為二十四史之壹。

文章簡介:杜牧是晚唐時著名的詩人與古文家。他有進步的政治見解,所撰《樊川文集》,其中有許多篇詩文能反映壹定的唐代歷史現實,也有不少個人寫意抒情之作;藝術性是相當高的,具有獨特風格。

這本傳記,就是要寫杜牧的生平,著重在他的政治見解、思想情況、文學創作、交遊關系(偏重論述他與同時代作家的關系及評論詩文的意見)等等。因為是歷史,所以要求無征不信,而完全據事直書,容易失於質樸,需要相當的馳騁想象,但是又不允許虛構,傳記畢竟示同於歷史小說。

作者簡介: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壹居士, 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

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累贈太師、楚國公。

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並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後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壹代文風的文壇領袖。

7. 《唐才子傳 杜牧》 的翻譯

杜牧(803~852)

唐代詩人 。字牧之 。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杜牧的文學創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 ,以氣為輔 , 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對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有比較正確的理解。並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長處,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風貌。在詩歌創作上,杜牧與晚唐另壹位傑出的詩人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他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七律《早雁》用比興托物的手法,對遭受回紇侵擾而流離失所的北方邊塞人民表示懷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齊山登高》卻是以豪放的筆調寫自己曠達的胸懷,而又寓有深沈的悲慨。晚唐詩歌的總的趨向是藻繪綺密,杜牧受時代風氣影響,也有註重辭采的壹面。這種重辭采的***同傾向和他個人“雄姿英發”的特色相結合,風華流美而又神韻疏朗,氣勢豪宕而又精致婉約。杜牧的文章在晚唐也自成壹家,他所寫的《燕將錄 》 、《 罪言》、《阿房宮賦》等,都是對現實有感而發,具有針砭時事的政治內容。杜文筆鋒犀利,明白曉暢,在晚唐四六駢文風行的情況下,繼承了中唐古文運動的傳統。他還把散文的筆法、句式引進賦裏,寫出像《阿房宮賦》那樣熔敘事、抒情、議論為壹爐的新體散賦,突破六朝、唐初以後賦作日益駢偶化、聲律化的趨勢,對賦體的發展有重要影響。有《樊川集》傳世。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和《唐才子傳》。

杜牧(公元803~852),字牧之,唐京兆萬年(現在陜西省西安市)人。晚年居長安城南樊川別墅,後世因稱之“杜紫微”、“杜樊川”。

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西晉杜預,是他的十六世祖。 他從十五六歲起,博讀經史,關心時政。唐文宗大和二年進士,歷任監察禦史,黃州、池州、睦州等地刺使,以及司勛員外郎、中書舍人等職。

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於秉性剛直,屢受 排擠,壹生仕途不得誌,因而晚年縱情聲色,過著放蕩不羈的生活。

杜牧的詩、賦、古文都負盛名,而以詩的成就最大,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其詩 風格俊爽清麗,獨樹壹幟。尤其長於七言律詩和絕句。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大和二年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後歷任監察禦史,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晚唐傑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後世傳誦。註重軍事,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還曾註釋《孫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為其外甥裴延翰所編,其中詩四卷。又有宋人補編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壹卷。《全唐詩》收杜牧詩八卷晚唐詩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矯之。人謂之小杜,以別於少陵。七絕龍有逸韻遠神,晚唐諸家讓渠獨步。

8. 關於杜牧的

在晚唐文壇上,杜牧是獨樹壹幟的傑出的文學家。

杜牧,字牧之,生於公元803年,卒於公元852年,唐代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他出身於世家大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學家。杜牧壹生經歷了唐代從憲宗至宣宗的六朝。當時正是晚唐時期,唐王朝已經遽地走了分裂衰亡的道路,各種社會矛盾不斷加劇。這樣的政治局面和社會形勢,引起了壹部分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的憂慮,他們站在維護唐王朝的立場上,研究時局政事,總結歷史經驗,企圖尋求出壹條擺脫危機的道路。杜牧就是其中最富代表性的壹個。

杜牧針對當時的社會現實寫了不少詠史詩,借歷史上盛衰興亡的經驗教訓加以諷諭。吳王夫差、陳後主、隋煬帝等都是他譴責的對象。對唐玄宗的荒淫誤國,他在《華清宮三十韻》、《過華清宮絕句》等詩中也作了大膽而深刻的揭露。他的詠史絕句《赤壁》、《題烏江亭》、《題桃花夫人廟》等更是被稱為“二十八字史論”(《許彥周詩話》),能夠借史實以警時人,常有獨到精辟的見解,又有很高的藝術性,在晚唐詠史詩中,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因此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傳頌不絕。

杜牧的這部文集,是研究晚唐政治史和文學史的重要資料。在這次在前人點校的基礎上重新校點,並以通行的簡化字出版,是為了滿足廣大古典文學愛好者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