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楨(1894-1957),動物學家,中國動物遺傳學的創始人。
江西鉛山人
1918年畢業於金陵大學,獲農學士學位。
1921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
1948年選聘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所長。
自20年代起從事生物學教育與科研工作,長期從事金魚遺傳與變異的系統研究,爾後又進行了動物行為學和生物學史的研究工作。
中國較早的現代生物學教育家,在大學裏開設細胞學、組織學、系統動物學、動物生理學、動物遺傳學、中國生物學史等課程。
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陳楨,字席山,後改協三。1894年2月8日出生於江蘇省邗江縣瓜州鎮。幼年時因家庭經濟情況欠佳,到1912年以前只斷斷續續讀過幾天私塾和兩年小學,但靠刻苦自學,他的外語、數學等都達到了壹定水平。1912年,他入江西省鉛山縣籍,以便參加江西省公費考試,初試及復試均名列第壹。
1913年入上海中國公學預科學習,由於他有誌振興農業,1914年畢業後考入金陵大學農林科。1918年以優異成績畢業,獲得農學士學位,並留校任育種學助教。從教學工作中他認識到,育種的成功必須有正確的遺傳學理論指導。1919年考取清華學校專科,公費赴美留學。先在康奈爾大學農學系進修,1920年轉入哥倫比亞大學動物學系學習,1921年獲碩士學位後,隨著名遺傳學家T.H.摩爾根(Morgan)專攻遺傳學。這對陳楨壹生的科學活動有決定性的影響。
1922年回國後,任南京國立東南大學生物系教授。1923年開始金魚遺傳的研究工作。由於教學中缺少合適的中文教材,他編著了《普通生物學》,於1924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1926年他在清華大學生物系任教授,並擔任系主任。此後除繼續進行金魚遺傳的實驗外,還開始對螞蟻的築巢行為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為了便於觀察,在實驗室和家中都養了許多螞蟻,不分日夜地連續觀察,終於揭示了螞蟻築巢行為中的壹些規律。1933年他編著了影響深遠的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生物學》。
1937年“七七”事變後,陳楨隨清華大學南遷到長沙,任教於臨時大學。1938年他回北京搬家。當時駐京的日軍得知信息後,派駒井卓等日本遺傳學家威逼他留在北京工作,他的行動也受到日本特務的監視。在威逼恐嚇面前,作為壹位正直愛國的科學家,陳楨不為所動。為了避開日本特務的監視,他連日前往協和醫院,佯稱在協和醫院工作,並暗地遷居,最後趁機連夜由天津乘船經香港、海防去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直至抗日戰爭勝利。
1946年,陳楨復任清華大學生物系主任,經他親自認真組織和妥善安排,生物系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在短期內取得顯著成績。1948年,陳楨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和北平研究院評議員。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前夕,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來函邀請他去美任教。陳楨出於科學家的愛國心,回函謝絕,決心留下來為祖國人民服務。1949年以後,他繼續擔任清華大學生物系主任。當時,正值蘇聯的李森科學派對孟德爾、摩爾根學說和蘇聯奉行這個學說的科學家進行猛烈抨擊,我國在全面學習蘇聯的情況下也對孟德爾、摩爾根學說開展了批判,個別單位還出現了過火行為。因而壹些東南亞華僑青年曾給陳楨寫信詢問:“國外風傳您已被去職批判,停止工作,不知是否真的如此?”陳楨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復信表示,蘇聯在遺傳學方面的激烈爭論對中國雖有壹定影響,但本人仍擔任清華大學生物系主任,教學、研究工作仍在進行,《生物學》壹書仍在刊出新版發行,從而有力地澄清了國外的壹些謠傳。
1952年,我國高等院校調整時,清華大學生物系調入北京大學生物系合並,陳楨在生物系從事生物學史的教學與研究,相繼發表了壹些有創見的論文。
1953年,陳楨繼兼任中國科學院動物標本整理委員會和動物標本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之後,出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室主任,並主持中國動物圖譜和《動物學報》的編輯工作。他先後聘請壽振黃,張春霖、沈嘉瑞等著名動物學家到動物研究室工作,使該研究室陸續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1955年他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57年,動物研究室改為動物研究所,陳楨任所長,他帶病主持了動物研究所第壹屆學術委員會會議。病中他仍按“百家爭鳴”的方針提出了動物遺傳學研究的規劃設想。當年11月病逝於北京。
首次證明魚類的孟德爾式遺傳
20世紀20年代,摩爾根及其學生們以果蠅為材料,證實了遺傳的細胞學基礎,把遺傳學推上了壹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1921年,陳楨在摩爾根的指導下,學習遺傳學,掌握了雜交實驗與細胞學研究相結合的方法。歸國後,他首先想到的是要用中國所特有的材料進行遺傳學研究,進行創新。經過觀察與試驗,他發現金魚不僅外形變異明顯、品種眾多、易於繁育,而且是體外受精,它的卵適合於進行實驗胚胎學研究。因此,他選用金魚作材料,試圖將雜交試驗和細胞學、胚胎學、統計學方法聯合應用,以探討遺傳學上的壹些重要問題。1925年,他首先發表了《金魚外形的變異》的著名論文。該文就金魚的體形、體長、體高、背鰭、胸鰭、腹鰭、臀鰭、尾鰭、頭形、鰓蓋、眼、鼻隔、鱗片、體色等記錄了各種變異,並用進化論的觀點論證了金魚起源於野生的鯽魚(Carassius auratus)。在由鯽魚形成金魚各品種的過程中,雜交和選擇有重要作用。但是,如殘缺背鰭、無臀鰭、雙臀鰭、龍睛等性狀則可能來源於突變。1928年,他又發表了《透明和五花,壹例金魚的孟德爾遺傳》壹文,用充分的雜交數據證明透明鱗決定於純合的突變基因型,正常鱗決定於純合的隱性基因型,五花魚則有雜合的基因型。因此,這是在魚類上第壹個典型的“不完全顯性遺傳”的實例。該文的發表震動了生物界。當時國內外不少科學家對於孟德爾定律是否適用於魚類都抱著懷疑態度。陳楨的這壹突破性成果以確鑿的證據征服了所有的生物學家。美國和日本的科學家都認為,他是魚類遺傳學研究的先驅。此後,在我國的遺傳學教科書中,都引用“透明和五花”作為不完全顯性遺傳的實例。
1934年,陳楨又發表了《金魚藍色和紫色的遺傳》壹文,證明金魚的藍色決定於壹對純合的隱性基因,紫色決定於四對純合的隱性基因。經雜交產生的五對基因的隱性純合體則有藍紫色,而且是壹個不再分離的品種。
陳楨於十幾年中對金魚遺傳所進行的系統性、開拓性的研究工作,使人們對金魚的變異、遺傳和進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因而被譽為“金魚博士”。同時,他的嚴謹、創新的治學精神和方法,也為後人樹立了榜樣。
論證金魚的起源和品種形成
在50年代,我國的各級學校中普遍開設進化論(達爾文主義)的課程。C.達爾文(Darwin)曾研究鴿類的家化和品種形成的歷史,並論證了家鴿是由野生巖鴿(Columba livia)演變而來。但在中國,家鴿的品種不多,而我國各地廣泛飼養的金魚變異顯著,品種眾多。因此,他認為用金魚來作進化論的教材有極大的說服力。
陳楨作為生物學史研究的開拓者,在對金魚的遺傳作過系統研究的基礎上,查閱了大量古籍,對金魚的起源和品種形成歷史用全新的觀點進行了探討。1954年,他發表了《金魚家化史與品種形成因素》的論文。論文用確鑿的資料證明,金魚起源於中國。演化的過程大體是:最初,由浙江杭州、嘉興等地野生的鯽魚中產生了紅黃色變異體,稱為金鯽魚。以後,經過半家化、家化、盆養、有意識選擇等四個時期的演變,才形成眾多的品種。對此他作了如下的具體論述。
宋朝初年(968—975年),在佛教“戒殺生”的影響下,出現了“放生”的習慣。在嘉興、杭州有人將捕捉到的金鯽魚放到“放生池”中放養。這就開始了半家化時期。由於“放生池”並未使金鯽魚的生活條件明顯改變,因此在190年間內未出現什麽新品種。1157—1206年,開始進入家化時期,即在自己家裏的池中養育金鯽魚。這時,對金鯽魚的繁殖習性已有了壹定了解並知道可用水蚤來飼養。金鯽魚的食物有了充分供應,玩魚人又重視對異樣魚的選擇,因此從1163到1276的113年間,出現了白色和黑白花斑兩個金魚品種。1276—1546年為由池養過渡到盆養的時期,1547—1643年為盆養時期。首先,盆養使金魚的飼養得以大眾化。盆養金魚不僅在杭州盛行,而且在蘇州、廣州、南京、北京也相繼出現。其次,盆養使金魚的生活條件發生明顯的改變,活動空間縮小,盆中水溫、食物供給、水的更換也均靠養魚人來調節。第三,盆養也便於養魚人對其變異仔細觀察、選擇和分盆育種。因此,僅在97年間,就相繼出現了五花、雙臀、長鰭、雙尾、龍睛、短身等六個新品種。1846—1925年,為有意識選擇的時期,即有計劃地利用分盆交配和控制生活條件來定向培養新品種。在短短77年中,竟出現了墨龍睛、獅頭、望天眼、虎頭、絨球、藍魚、紫魚、翻鰓、珠鱗、水泡眼等十個新品種。
在這篇論文的總結中,陳楨提出生活條件的改變和人工選擇是金魚品種形成的主要因素,僅用突變不能說明上述不同家化歷史過程中品種形成的不同速度。這樣,陳楨認為金魚的品種形成不是通過通常的突變的形式,而是壹個漸進的進化過程。
陳楨不僅論證了金魚起源於中國的野生鯽魚,還指出世界各地的金魚都是在不同歷史時期由中國傳去的。最先於1502年傳到日本,17世紀末葉已傳到歐洲大陸和英國,1874年傳入美國。
這篇論文是有關金魚演化的壹篇主要著作,曾被我國進化論的教材普遍引用。
編著廣泛流傳的中學生物學教科書
在20世紀20年代,我國中學開始設立生物學課程。但是,由於缺少教材,影響了教學質量。陳楨認識到,為了培養生物學人才,必須從提高中學生物學教學質量入手。為此,他利用假期搜集資料、潛心編著,終於完成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生物學》的全稿,1933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發行後,風靡全國,20幾年中***出版了159版,成為公認的通用中學生物學教科書。這本教科書不僅在國內普遍采用,而且也流行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地的華僑學校。它的影響深深波及東南亞壹帶。
該書的特點是:(1)內容豐富、選材恰當,包括當時的生物學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尤其是有關遺傳理論的闡述,簡明而深刻。使學生能從這本教材的學習中對生命科學有全面的了解。(2)對生物學的新進展也深入淺出地予以介紹。例如性別決定的基因平衡理論、中間性、性逆轉等,從而能引導學生活躍地思考。(3)盡量采用中國的資料,而不照搬外國的模式。例如環節動物的描述用中國的環毛蚯蚓而不用歐洲的蚯蚓;遺傳規律用金魚的材料進行闡述而不是只講豌豆與果蠅;生物的進化也引證金魚起源於鯽魚和眾多品種的存在作為進化的證據。這樣,不僅有利於學生在實驗課中進行直接觀察,而且也激發了他們熱愛祖國的思想。(4)章節安排合理,例如對多細胞動物的生活壹章只介紹了腔腸動物(水螅),環節動物(蚯蚓)和脊椎動物(蛙、人)。這既簡明扼要,又反映了進化的主要階段特點。這種安排方式直到今天仍被沿用;又如將動、植物界類型作為進化的結果來介紹,這樣將現代類型與古代類型壹並簡述,既避免了枯燥地逐壹分門別類介紹,使學生感到煩瑣難記,又有利於使學生建立起進化發展的觀點。實為壹種獨到的創舉。(5)文筆流暢,富於趣味性,適合學生自學閱讀,而且讀後可留下深刻的印象。壹些生物學家曾談到,他們的生物學知識就是從陳楨的《生物學》中自學獲得的,而且由此才對生命科學發生興趣。也許正是由於這壹點,這本教科書才為廣大師生所喜愛,長期在全國廣泛發行,從而對生物學專門人才的成長起到了重要引導作用。
盡心竭力培育生物學人才
陳楨多年在大學任教,培養出我國許多著名的生物學家,是他對發展我國生物學事業的又壹重大貢獻。
在清華大學生物系任系主任時,陳楨付出了很多心血和精力。首先,他多方籌措經費建立了生物學館,購置了必要的儀器、設備和圖書期刊,組織師生采集了豐富的動、植物標本,使教學和科研工作的進行有了良好的物質條件。其次,他抓住了當時生物學的發展趨勢:植物學方面,以生理學和生態學為主要方向;動物學方面,以生理學、生物化學、遺傳學和胚胎學為主要方向,並先後聘請湯佩松、李繼侗、趙以炳、沈同、崔之蘭等著名教授任教,他還為每位教授建立了實驗室、配備了助手,以盡量發揮他們的專長,使他們能在完成教學工作的基礎上開展科研工作。他自己則只占用3樓上的壹個小房間作為辦公室。在教學工作中強調要開好實驗課,以訓練學生獨立操作的能力和從實際出發分析問題的思維方法。此外,他還親自安排每周的學術報告,使師生能及時掌握科學發展的動態。在他的領導下,清華大學生物系出現了團結合作、奮力進取的局面,二十幾年中培養出壹批批優秀的人才並出現壹批重要的科研成果,為國內外同行所矚目。
在教書育人的工作中,陳楨對學生的態度既耐心又嚴格。他講課的內容豐富、論述透徹,而且能反映科學上的新進展。他對實驗課特別重視,親自指導學生實驗。從實驗題目的分配、試劑和培養基的配制、遺傳性狀的觀察、實驗結果的統計分析到實驗報告的批改,他都親自過問、指導。他常常向學生強調,在實驗方法上要細致、準確,實驗結果的總結中論證問題要嚴密無隙。李璞在開始做金魚雜交的實驗時,陳楨先生要求他住在實驗室,並給以精細具體的指導。這樣嚴格的訓練和精心幫助使學生受益終生。
在指導參考書的閱讀上,他更有獨特的風格。往往只是指定壹個題目,讓學生自己去找文獻閱讀。學生有了壹定了解以後再***同討論,引導學生抓住問題的關鍵,提出探索方向。這種指導方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有助於科研思路的形成。正因為如此,幾十年來他培養出許多動物學、遺傳學的優秀人才,他們不僅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擔負重任,壹些人的工作在國際上也有重要影響。
1894年3月12日 生於江蘇省邗江縣。
1914—1918年 畢業於金陵大學農林科,獲農學士學位。
1918—1919年 任金陵大學農林科育種學助教。
1919年 北京清華學校專科,公費赴美國康奈爾大學農學系進修。
1920—1921年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動物系學習,獲碩士學位。
1922—1926年 任國立東南大學生物系教授。
1926年 任國立東南大學動物系教授兼系主任,兼任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科學教授。
1927年 任北京師範大學生物系教授。
1928年 任中央大學教授。
1929—1937年 任清華大學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
1938—1946年 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
1946—1952年 任清華大學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
1947年 兼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委員會第壹屆委員。
1951年 任中國科學院動物標本整理委員會主任委員。
1952年 任北京大學生物系教授兼中國科學院動物標本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
1953—1957年 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室主任。
1957年 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所長。
1957年1月15日 病逝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