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是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精髓。“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系家庭關系的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親觀念,溯源於遠古氏族公社時期。春秋末年,孔子、曾子對孝作了系統論述,遂成為儒家倫理的重要內容。
壹、孝感動天
原文:
虞舜,瞽胱之子。性至孝。父頑,母嚚,弟象傲。舜耕於歷山,有象為之耕,鳥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堯聞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讓焉。
詩贊:
隊隊春耕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寶位,孝天心。
譯文:
五帝之壹的舜帝(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是徘瞍老漢的兒子(瞽瞍,盲人也)。天生就懂得大孝。他父親脾氣古怪,繼母性情變化無常,同父異母的弟弟名字叫象,非常不懂事(他們多次設詭計陷害舜,但舜毫無嫉恨,總是以德報怨)。舜每天去歷山耕田種地,幹活時有大象跑來替他拉犁,小鳥飛來如他播種,是他的孝行感動了上天才會有這樣的景象啊。堯帝聽說舜的事跡後,讓自己的九個兒子拜舜為師(在舜手下做事、學習),把自己的二個心愛的女兒同時嫁給舜為妻子,最後把天下禪讓給了舜。
二、戲彩娛親
原文:
周老萊子,至孝。奉二親,極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稱老。常著五色斑斕之衣,為嬰兒戲於親側。又嘗取水上堂,詐跌臥地,作嬰兒啼,以娛親意。
詩贊:
戲舞學嬌癡,春風動彩衣。雙親開口笑,喜色滿庭風。
譯文:
周朝時有個老人叫萊子,非常孝順。他伺候二老雙親,總是極盡所能地做可口的甘美的食物。他的年齡馬上就七十了(古稀之年,在當時是極其少見的),從來不在父母面前說老子。他經常身穿色彩鮮艷的嬰兒裝,像嬰兒壹樣在雙親身邊戲耍。有壹次曾經在為老人端洗腳水時,故意假裝跌倒,趴在地上,學小嬰兒的哇哇哭聲,逗老人開心。
三、鹿乳奉親
原文:
周樸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雙眼,思食鹿乳。雉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親。獵者見而欲射之。妄子具以情告,乃免。
詩贊:
親老思鹿乳,身掛褐毛衣。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譯文:
周朝時有個人叫纓子,天性非常孝順。他的父母年紀大了,倆人的眼睛都患上了眼病,想吃野鹿的乳汁。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