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桃花源記》原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壹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壹 壹/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
後/遂無問津者。本文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壹個武陵人以捕魚作為職業。
(有壹次,漁人)沿著溪流而上,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壹片桃花林,(桃樹)夾在溪流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夾雜其它的樹,花兒青草鮮艷美麗,落花繁多而紛亂。
漁人對眼前的景象感到非常驚奇。(漁人)再向前走,想走到那片樹林的盡頭。
桃花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漁人)便發現了壹座山,山上有壹個小洞,(洞裏面)隱隱約約有光。(漁人)便離開船,從洞口進入。
起初(洞口)非常狹窄,僅容壹個人通過。(漁人)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
土地平坦寬廣,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清澈的池塘,桑樹、竹林之類(的景物)。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互相能聽見對方雞鳴狗叫的聲音。
(人們)在村落間來往耕種勞作,男女的衣著打扮與外面的人壹樣。老人和小孩,都愉快而滿足。
(村裏的人)見到漁人,大為驚奇,問他是從哪裏來的。(漁人)詳細地回答了他們的問題。
(村裏的人)便邀請他到自己家裏,擺設酒席殺雞做飯款待他。村裏人聽說有這樣壹個人,都來打聽消息。
(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率領妻子兒女和同鄉的人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裏出去,於是與桃花源以外的人隔絕了。(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麽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
漁人把自己聽說的事情壹壹詳細地告訴桃源裏的人,(桃源裏的人)都為之感嘆惋惜。剩下的人又各自邀請漁人到他們家裏,都拿出酒菜飯食(來招待他)。
(漁人)停留了幾天,告辭離去。桃花源裏的人告訴他說:“(這裏的事)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講。”
(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原路(回去),(壹路上)處處做了標記。(漁人)到了武陵郡,立即去拜見太守,把這些情況作了稟報。
太守立即派人隨同他前往,尋找先前做的標記,結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壹個)品德高尚的人,聽說了這件事,高興地計劃前往。
(但)沒有實現,不久病死了。此後(再也)沒有探訪桃花源的人了。
2. 陶淵明 古文翻譯原文:陶潛,字元亮,大司馬侃之曾孫也。
祖茂,武昌太守。潛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羈,任真自得,為鄉鄰之所貴。
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曰:“先生不知何許人,不詳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貧不能恒得。
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飲必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
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誌,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其自序如此,時人謂之實錄。以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
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羸疾。復為鎮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
在縣,公田悉令種秫谷,曰:“令吾常醉於酒足矣。”妻子固請種粳。
乃使壹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素簡貴,不私事上官。
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拳拳事鄉裏小人邪!”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兮辭》。其辭曰: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希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來迎,稚子侯門。
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壺觚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而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而流憩,時翹首而遐觀。
雲無心而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其將入,撫孤松而盤桓。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遺,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
農人告余以春暮,將有事乎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
懷良晨以孤往,或植杖而蕓秄,登東臯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而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頃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絕州郡覲謁,其鄉親張野及周旋人羊松齡、寵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至酒坐,雖不識主人,亦欣然無忤,酣醉便反。
未嘗有所造詣,所之唯至田舍及廬山遊觀而已。刺史王弘以元熙中臨州,甚欽遲之,後自造焉。
潛稱疾不見,既而語人雲:“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閑,幸非潔誌慕聲,豈敢以王公紆軫為榮邪!夫謬以不賢,此劉公幹所以招謗君子,其罪不細也。”弘每令人候之,密知當往廬山,乃遣其故人龐通之等賫酒,先於半道要之。
潛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進。弘乃出與相見,遂歡宴窮日。
潛無履,弘顧左右為之造履。左右請履度,潛便於坐申腳令度焉。
弘要之還州,問其所乘,答雲:“素有腳疾,向乘藍輿,亦足自反。”乃令壹門生二兒***轝之至州,而言笑賞適,不覺其有羨於華軒也。
弘後欲見,輒於林澤間候之。至於酒米乏絕,亦時相贍。
其親朋好事,或載酒肴而往,潛亦無所辭焉。每壹醉,則大適融然。
又不營生業,家務悉委之兒仆。未嘗有喜慍之色,惟遇酒則飲,時或無酒,亦雅詠不輟。
嘗言夏月虛閑,高臥北窗之下,清風颯至,自謂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壹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以宋元嘉中卒,時年六十三,所有文集並行於世。
史臣曰:君子之行殊途,顯晦之謂也。出則允厘庶政,以道濟時;處則振拔囂埃,以卑自牧。
詳求厥義,其來夐矣。公和之居窟室,裳唯編草,誡叔夜而凝神鑒;威輦之處叢祠,衣無全帛,對子荊而陳貞則:並滅景而弗追,柳禽、尚平之流亞。
夏統遠邇稱其孝友,宗黨高其諒直,歌《小海》之曲。則伍胥猶存;固貞石之心,則公閭尤愧,時幸洛濱之觀,信乎茲言。
宋纖幼懷遠操,清規映拔,楊宣頌其畫象,馬岌嘆其人龍,玄虛之號,實期為美。余之數子,或移病而去官,或著論而矯俗,或箕踞而對時人,或弋釣而棲衡泌,含和隱璞,乘道匿輝,不屈其誌,激清風於來葉者矣。
贊曰:厚秩招累,修名順欲。確乎群士,超然絕俗。
養粹巖阿,銷聲林曲。激貪止競,永垂高躅。
譯文:陶潛,字元亮,是大司馬陶侃的曾孫。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
他少年時心懷高尚,知識淵博善於做文章,灑脫大方不拘謹,自得於真性情,被鄉裏鄰居所看重。曾經作《五柳先生傳》來形容自己:“先生不知道是什麽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邊有五棵柳樹,所以以此為號。
清閑安靜少說話,不愛慕虛榮實利。喜歡讀書,卻不去窮根究底的解釋,壹旦對書的內容有所感悟,就高興得忘了吃飯。
本 *** 喝酒,可是家裏窮不能經常得到。親朋故舊知道這樣,有時就置辦酒招他過來,他去飲酒壹定會喝完,目的是壹定要醉。
醉以後回去,壹點也不收斂情緒。家裏四壁空空,不能遮陽擋雨,舊衣衫十分破爛,盛飯的容器經常空著,也不在意。
經常寫文章來自娛自樂,很能顯示自己的誌向,不計較得失,用這來結束自己壹生。”他的自序是這樣,當世人說是實錄。
偃兆因為他親人年邁家裏貧窮,。
3. 寫陶淵明的古文《晉書·陶潛傳》——“陶潛,字元亮,大司馬侃之曾孫也。
祖茂,武昌太守。潛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羈,任真自得,為鄉鄰之所貴。
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曰:“先生不知何許人,……以此自zhidao終。”其自序如此,時人謂之實錄。
以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版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羸疾。
復為鎮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在縣,公田悉令種秫谷,曰:“令吾常醉於酒足矣。”
妻子固請種粳。乃使壹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
素簡貴,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拳拳事鄉裏小人邪!”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
其權辭曰……”。
4. 寫陶淵明的古文《五柳先生傳》
原文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
慕榮利。好(hào)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zhé)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zēng)不吝(lìn)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hè)穿結,簞(dān)瓢(piáo)屢空,晏(yàn)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誌。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qián)婁(lóu)之妻有言:“不戚(qī)戚於貧賤,不汲(jí)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chóu)乎?銜觴(shāng)賦詩,以樂其誌。無懷氏之民歟(yú)?葛天氏之民歟?
譯文
先生不知道是哪個地方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和表字。因為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就把它作為(自己的)號了。(他)安安靜靜,很少說話,不羨慕榮華利祿。喜歡讀書,不過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當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便高興得忘了吃飯。(他)天性特別愛好喝酒,家裏窮,不能經常喝到酒。親戚朋友知道他有這種嗜好,有時擺了酒來招呼他;他去喝酒就喝個盡興,希望壹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去,竟不會(假裝)舍不得。簡陋的居室裏空蕩蕩的,不能遮住風和陽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補丁,飯籃子和瓢裏經常是空的,(可是)他安然自若。經常寫文章來自我消遣,(從文中)充分顯示了自己的誌趣。他從不把得失的東西放在心上,憑這些過完自己的壹生。
贊曰:黔婁的妻子曾經說過:不為貧賤而憂愁,不熱衷於發財致富。這話大概說的是五柳先生壹類的人吧?壹邊喝酒壹邊作詩,為自己抱定的誌向而感到無比快樂。(他)大概是無懷氏時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時候的百姓吧?
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427),又名潛,字元亮,壹說名潛,字淵明。自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後親友私謚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九江市)人,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田園詩人、隱逸詩人。
陶淵明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作過太守。
年幼時,家庭衰微,九歲喪父,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裏生活。孟嘉是當代名士,“行不茍合,年無誇矜,未嘗有喜慍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亂;至於忘懷得意,傍若無人。”(《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淵明“存心處世,頗多追仿其外祖輩者。”(逮欽立語)日後,他的個性、修養,都很有外祖父的遺風。外祖父家裏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在學者以《莊》《老》為宗而黜《六經》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壹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誌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誌趣。
5. 陶淵明 古文翻譯《晉書·陶潛傳》 原文 陶潛,字元亮,大司馬侃之曾孫也。
祖茂,武昌太守。潛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羈,任真自得,為鄉鄰之所貴。
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曰:“先生不知何許人,不詳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貧不能恒得。
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飲必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
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誌,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其自序如此,時人謂之實錄。 以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
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羸疾。復為鎮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
在縣,公田悉令種秫谷,曰:“令吾常醉於酒足矣。”妻子固請種粳。
乃使壹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素簡貴,不私事上官。
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拳拳事鄉裏小人邪!”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兮辭》。其辭曰: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希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來迎,稚子侯門。
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壺觚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而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而流憩,時翹首而遐觀。
雲無心而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其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遺,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
農人告余以春暮,將有事乎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
懷良晨以孤往,或植杖而蕓秄,登東臯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而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頃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絕州郡覲謁,其鄉親張野及周旋人羊松齡、寵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至酒坐,雖不識主人,亦欣然無忤,酣醉便反。
未嘗有所造詣,所之唯至田舍及廬山遊觀而已。 刺史王弘以元熙中臨州,甚欽遲之,後自造焉。
潛稱疾不見,既而語人雲:“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閑,幸非潔誌慕聲,豈敢以王公紆軫為榮邪!夫謬以不賢,此劉公幹所以招謗君子,其罪不細也。”弘每令人候之,密知當往廬山,乃遣其故人龐通之等賫酒,先於半道要之。
潛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進。弘乃出與相見,遂歡宴窮日。
潛無履,弘顧左右為之造履。左右請履度,潛便於坐申腳令度焉。
弘要之還州,問其所乘,答雲:“素有腳疾,向乘藍輿,亦足自反。”乃令壹門生二兒***轝之至州,而言笑賞適,不覺其有羨於華軒也。
弘後欲見,輒於林澤間候之。至於酒米乏絕,亦時相贍。
其親朋好事,或載酒肴而往,潛亦無所辭焉。每壹醉,則大適融然。
又不營生業,家務悉委之兒仆。未嘗有喜慍之色,惟遇酒則飲,時或無酒,亦雅詠不輟。
嘗言夏月虛閑,高臥北窗之下,清風颯至,自謂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壹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以宋元嘉中卒,時年六十三,所有文集並行於世。
史臣曰:君子之行殊途,顯晦之謂也。出則允厘庶政,以道濟時;處則振拔囂埃,以卑自牧。
詳求厥義,其來夐矣。公和之居窟室,裳唯編草,誡叔夜而凝神鑒;威輦之處叢祠,衣無全帛,對子荊而陳貞則:並滅景而弗追,柳禽、尚平之流亞。
夏統遠邇稱其孝友,宗黨高其諒直,歌《小海》之曲。則伍胥猶存;固貞石之心,則公閭尤愧,時幸洛濱之觀,信乎茲言。
宋纖幼懷遠操,清規映拔,楊宣頌其畫象,馬岌嘆其人龍,玄虛之號,實期為美。余之數子,或移病而去官,或著論而矯俗,或箕踞而對時人,或弋釣而棲衡泌,含和隱璞,乘道匿輝,不屈其誌,激清風於來葉者矣。
贊曰:厚秩招累,修名順欲。確乎群士,超然絕俗。
養粹巖阿,銷聲林曲。激貪止競,永垂高躅。
註釋 1.環堵:四壁。多用以形容居室簡陋。
2.晏如:安然自如的樣子。 3.適:滿足。
4.融然:和悅快樂的樣子。 5.畜:同“蓄”。
6.弦徽:琴弦與琴徽,琴徽既琴弦音位的標誌。 7:仁真:放任率真。
8:羸:瘦弱。 9:簡貴:怠慢權貴。
10:白:告訴。 11: 羈 : 拘謹 譯文 陶潛(陶淵明),字元亮,是大司馬陶侃的曾孫。
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他少年時心懷高尚,知識淵博善於做文章,灑脫大方不拘謹,自得於真性情,被鄉裏鄰居所看重。
曾經作《五柳先生傳》來形容自己:“先生不知道是什麽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邊有五棵柳樹,所以以此為號。清閑安靜少說話,不愛慕虛榮實利。
喜歡讀書,卻不去窮根究底的解釋,壹旦對書的內容有所感悟,就高興得忘了吃飯。本 *** 喝酒,可是家裏窮不能經常得到。
親朋故舊知道這樣,有時就置辦酒招他過來,他去飲酒。
6. 初中學的陶淵明的古文有那些1、《五柳先生傳》 原文: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
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誌。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誌,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譯文: 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麽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字。
因為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就把這個作為號了。他安安靜靜,很少說話,也不羨慕榮華利祿。
他喜歡讀書,不在壹字壹句的解釋上過分深究;每當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的時候,就會高興得連飯也忘了吃。他生性喜愛喝酒,家裏窮經常沒有酒喝。
親戚朋友知道他這種境況,有時擺了酒席叫他去喝。他去喝酒就喝個盡興,希望壹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說走就走。
簡陋的居室裏空空蕩蕩,遮擋不住嚴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滿了補丁,盛飯的籃子和飲水的水瓢裏經常是空的,可是他還是安然自得。常常寫文章來自娛自樂,也稍微透露出他的誌趣。
他從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從此過完自己的壹生。 贊語說:黔婁的妻子曾經說過:“不為貧賤而憂愁,不熱衷於發財做官。
這話大概說的是五柳先生這壹類的人吧?壹邊喝酒壹邊作詩,因為自己抱定的誌向而感到無比的快樂。不知道他是無懷氏時代的人呢?還是葛天氏時代的人呢? 2、《歸園田居》 原文: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壹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譯文: 少年時就沒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熱愛山川田園生活。
錯誤地陷落在官場的羅網中,壹去十三個年頭。 關在籠中的鳥兒依戀居住過的樹林,養在池中的魚兒思念生活過的深潭。
到南邊的原野裏去開荒,固守愚拙,回鄉過田園生活。 住宅四周有十多畝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間。
榆樹、柳樹遮掩著後檐,桃樹、李樹羅列在堂前。 遠遠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見,村落上的炊煙隨風輕柔地飄升。
狗在深巷裏叫,雞在桑樹頂鳴。 門庭裏沒有世俗瑣雜的事情煩擾,空房中有的是空閑的時間。
長久地困在籠子裏面,總算又能夠返回到大自然了。 3、《飲酒》 原文: 衰榮無定在,彼此更***之。
邵生瓜田中,寧似東陵時! 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 達人解其會,逝將不復疑; 忽與壹樽酒,日夕歡相持。
譯文: 壹只惶惶不安的失群鳥,日暮還在徘徊獨飛。沒找到合適的棲息之處。
夜晚叫聲悲切,依依戀戀,不肯遠去。因遇孤生的松樹,收斂翅歸依。
寒冷的勁風使萬木雕謝,而松樹獨自不衰老。我像這只飛鳥壹樣,總算找到歸所,千年不相違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