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政策叫什麽?
《戰國策》和《國語》壹樣,也是壹部關於文字的史料匯編,主要記錄了戰國時期在謀士遊說各國諸侯時的進諫或相爭之言,包含了從朝鮮、趙、魏平定智伯開始到即位的245年間,各國諸侯的政治、軍事、外交等重要史實。這些資料多為戰國時期各國史家、軍事家所記載,來源不壹,零散無序,名稱不壹,有國策、國事,也有長短、長書、故事、修書等。到西漢時,劉向第壹次把這些史料系統地整理、修訂成書,有33篇。因主要記載“戰國時尤師傅所用之國,並為之謀”,故取名《戰國策》。到了北宋時期,舊版《戰國策》已經失傳很多,直到文學家曾鞏親臨藏文版修訂編輯,才成為現在的版本。東西周1篇,齊6秦5篇,楚趙魏4篇,漢燕3篇,宋魏1篇,中山1篇。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壹批帛書,共27章,由戰國縱橫家撰寫,11000字,無標題,無文章。這些帛書被整理命名為戰國書信或帛書戰國策,其中16544。這說明在戰國時期,史家、軍事家記載了很多關於所謂“軍事家”的信息,到了漢代還是挺多的。劉向編撰《戰國策》只是其中的壹部分。春秋戰國時期“聖王不為,諸侯松口,處士議之。”統治者逐漸意識到,國情和軍事實力固然重要,但政治攻勢和外交鬥爭也是必要條件。然而,在這種情況下,壹些遊說者在貴族中產生了分歧。他們繼承了春秋時期行人聘諸侯的傳統,熟諳縱橫求偶之術。他們憑著口才,鼓吹“秦皇橫,楚王縱”。為了名利,見風使舵,誰知得失分明,就能為諸侯爭城奪地,殺國滅國,運籌帷幄。他們或為國王遊說,或相互爭論,都變本加厲,發展成文字,令人嘆為觀止。章學誠稱之為“行人的極端說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