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廣西先秦時期的歷史

廣西先秦時期的歷史

先秦時期  廣西壯族自治區發展歷史悠久。據考古發現,早在距今70萬年以前,就有原始人類在此勞作生息。距今10萬―2萬年前,在桂西、桂南、桂北山區活動著的古人類"柳江人"已進入以血緣為紐帶的母系氏族社會初期。距今2萬―1萬年前,生活在廣西的人類以"麒麟山人"為代表,已學會制造和使用鉆孔礫石和磨尖石器刃口。距今1萬―6000年前,古人甑皮巖人走出石灰巖洞與大山河谷,向平原和濱海地區發展,開始定居生活,出現了原始的農業、畜牧業和制陶業。距今約6000―3000年前,廣西跨入以男子為中心的父系氏族時期。距今3000年左右,廣西開始進入文明社會。

先秦時期,廣西為駱越國,居住著百越中的"駱越"、"西甌"、"蒼梧"人。駱越國是嶺南壯族祖先著名的方國,最早見於《逸周書·王會》,其中提到“路人大竹”,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雲:“路音近駱,疑即駱越。”路即駱,此說中的。《逸周書》亦稱《周書》,乃先秦古籍,多數篇章出於戰國,其中所記商周之事,必有所本。在《呂氏春秋·本味》裏,又提到“越駱之菌”,漢代高誘註:“ 越駱,國名。菌,竹筍。”越駱是漢語提法,意為越(山)谷或越鳥,越人語言倒裝為駱越。

駱越與西甌是構成今天壯族的主要兩個支系,它們存在壹千多年,創造了燦爛的稻作文明。今天壯族傳承的古代文化,在很多方面是西甌、駱越人創造的。駱越方國創造的稻作文化、大石鏟文化、龍母文化、青銅文化、青銅文化中的銅鼓文化、花山文化,等等,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駱越人和蒼梧人、西甌人壹起,在我國最先發明了水稻人工栽培法,為中華民族也為全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今南寧市範圍,發掘出了駱越人祖先留下的十四處貝丘遺址,從中出土了壹萬年前原始石磨盤、石杵、石磨棒等稻谷的脫殼工具,其中南寧市亭子圩遺址出土的這類工具,經C14測定為11000年。年代僅次於湖南道縣壯族蒼梧部祖先留下的12000—20000年前的炭化稻粒,比江西萬年縣的壹萬年稻谷遺址早1000年。到了駱田時代,駱越人對境內的田疇整治已經卓有成效,已經會根據潮水的漲縮選擇田塊。今天,整個華南無論哪個民族,都以大米為貴,餐桌上的主食主要是大米飯,以大米為原料的食品系列有米飯系列、米粉系列、粽粑系列、糍粑系列、米粥系列、湯圓系列、米糕系列、米餅系列、米花系列、飲料系列、米肉系列、灌腸系列等12個系列,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副食的豬雞鴨鵝,也是大米的轉化物。從旱地農業地區移居嶺南的漢族等民族,也都放棄了麥類的種植,和壯人壹起在餐桌上享受壯族祖先創造的稻作文化。駱越人的這壹大貢獻,與日月齊光。

駱越人的青銅技藝有很高的水平,他們所制造的靈山型、冷水沖型、晉寧型銅鼓,是銅鼓鼎盛期的產物,是八型銅鼓中的頂級產品,代表了銅鼓技藝的最高水平,高大厚重,設計奇巧,工藝精湛,花紋繁縟。鼓面上的青蛙立雕,壹反青蛙450蹲勢,脊梁與鼓面平行,臀部隆起如猛獅,身上飾以稻穗文,這壹畫龍點睛之筆,正是駱越人對稻作文化貢獻的特別標記。鼓面上的太陽紋告訴我們,駱越人有自己的歐幾裏得,公元前他們就能夠在鼓面上表現出分割圓法。分割圓法被認為是兩千多年前壹個民族最高科學水平的標誌,從記載上看當時世界上只有漢族和古希臘的歐幾裏得能分割圓,人們沒有想到壯族祖先也能做到,只是沒有文字記載罷了。駱越人制造的鐓、圓形器、牛首提梁卣、鐘、靴形鉞等青銅器,都有很高的水平,尤其是牛首提梁卣,設計精巧,卣紐和卣腹上四頭圜眼圓睜的水牛頭,堪稱壹絕。

駱越人的生產工具別具壹格,其早期的帶肩石斧和有段石錛,是典型的越人產品。所鑄造的銅鉞類包括靴形鉞、扇面鉞、風字形鉞、鏟形鉞、圓頭形鉞等,形狀多變、精巧實用,表現了駱越人的聰明才智。其所制造的大石鏟為國內壹絕,長舌形,束腰,邊沿加工精細圓潤,束把處有邊牙,以便綁牢。最大的長60多厘米,寬20多厘米。既是生產工具,也是壹種藝術品,祭祀稻作神靈時又是神器。其設計獨具匠心。其他如西林的戰國銅棺,合浦鴨首流銅魁、鳳凰形銅燈、人足形銅盤等,都閃耀者駱越人智慧的光芒。

花山文化是駱越人創造的世界聞名的藝術畫廊,主要分布於左江及其支流明江沿岸,綿延200多公裏,另有5處分布於左江流域的憑祥市、天等縣等處。***有84個地點,183處,287畫組。主體形象為人身蛙形的蛙神形象,赭紅色,平塗成投影式(鬼影),皆兩臂彎肘上舉,半下蹲成騎馬式,猶如蛙泳之狀,整個畫面呈歡歌狂舞之態,震動人心。花山崖畫是駱越人祭祀蛙神的聖地,是按照駱越人敬祀蛙神的場面描繪的。除了蛙神形象,還有奔犬、鹿、鳥、銅鼓、銅鑼、星星、太陽等形象。其產生年代上限在戰國,下限在西漢,長達700多年。少量為後世仿制。其中規模最大的為寧明縣的花山崖畫,壯話叫做岜萊(Byaraiz),岜意為山,萊意為花紋。因其規模最大,故以之代表整個左江崖畫。花山崖畫和世界各地巖畫相比,有顯著的特色。其蛙神形態不僅整齊劃壹,而且綿延700多年而不改,比較罕見。寧明花山畫面高40多米,寬長達170多米,就壹個“地點”(世界巖畫規則,畫面邊沿外500米內無畫為壹個“地點”)的面積來說,堪為世界之最。此畫面尚可辨認的人物形象達1300多個,所有的大小圖象加起來達4萬多個,世界少有。花山崖畫是稻作文化的集中展示,像這樣大規模展示稻作文化的藝術珍品,堪稱壹絕。

花山崖畫不是靜態古老文化,而是活態文化,其所展示的稻作文化,依然活在民間。至今在古駱越北界紅水河沿岸的東蘭、鳳山壹帶,還保留有“蛙婆節”,祭祀民族圖騰蛙神。節日裏跳的蛙舞,舞者戴蛙首頭套,跳躍之狀酷似花山崖畫上的動作,其他地方民間流傳的壹種師公舞,也酷似花山形象。故舞蹈家們把花山人物形態稱為蛙形舞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