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字子長,夏陽龍門(今陜西省韓城縣)人。他出生於西漢壹個世代史官的家庭。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這種環境對於他以後成長為壹名優秀的史學家,起了很大作用。
受家庭的影響,司馬遷從10歲起就能誦讀古文。10歲以後,他跟隨父親來到當時的文化中心——國都長安,學習經書和史學。在那裏,他受到了名師的指點,曾直接聆聽著名學者、經學大師孔安國、董仲舒等人講經。他跟孔安國學習古文《尚書》,聽董仲舒講《公羊春秋》,諳熟了當時的古文經學和今文經學理論,受益匪淺。他還借助父親太史令這樣壹個便利條件,閱讀了大量古籍、經典、百家論著和皇家檔案。
從20歲開始,司馬遷便到全國各地進行有目的的遊覽考察。他南遊江淮,曾登上會稽山,尋找大禹的遺跡;又到了沅、湘壹帶,登上九嶷山,考察舜的墓地;北過齊魯,到了孔老夫子的故鄉曲阜,體察聖人之遺風,講習學業,到鄒縣、爬嶧山,在亞聖孟子生活的地方演習鄉射之禮;他還到了漢高祖劉邦的故鄉徐州沛縣,經過號稱“戰國四公子”之壹的孟嘗君的封地薛,觀訪西楚霸王項羽的出生地彭城,等等。拜官郎中(皇帝的小侍衛官)後,他曾奉命出征西南夷,涉過巴山蜀水,壹直深入到雲南腹地而返。在遊歷過程中,他廣泛接觸到社會各方面的情況,尤其是對下層勞動人民的疾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既使他開闊了眼界,又增長了知識,為他以後撰寫《史記》、提供了大量翔實可靠的歷史資料。
公元前111年,司馬遷的父親去世。這對於司馬遷來說是壹生中的壹個轉折點。其父臨終前,要司馬遷修壹部史書。
公元前104年,經過充分準備,司馬遷開始著手撰寫《史記》。但僅僅過了5年,正當他專心致力於《史記》的創作時,壹場滅頂之災意外地降臨到了他的頭上,把司馬遷投進了監獄,並處腐刑。
他在《報任安書》中曾詳細地敘述了自己痛苦的思想鬥爭過程,對死亡的看法以及忍辱負重活下來的決心。他說,人都有壹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如果自己這樣不明不白地死了,既無法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和父親的願望,也死得像鴻毛壹樣輕不可言。司馬遷並沒有消沈下去,在獄中,他懷著滿腔的悲憤繼續創作。4年後,他被赦出獄,從此,更加專註於創作。公元前91年,司馬遷用畢生精力和心血寫成的《史記》這部不朽巨著終於問世了。
司馬遷是我國西漢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和文學家。他用畢生的精力,傾註了全部心血,寫成了《史記》。魯迅先生曾贊譽《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開創了我國紀傳體史書的先例。特別是他遭遇不幸後忍辱負重,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鬥的精神更為後人所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