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英文參考慢性腹瀉【中醫術語委員會。中醫術語(2004)]
慢性腹瀉[中醫術語考試委員會。中醫術語(2010)]
慢性腹瀉[湘雅醫學詞典]
3小結慢性腹瀉[1][2]是疾病綜合征的名稱[3]。指反復腹瀉[1]。
4慢性腹瀉的病因《授時保元瀉》:“慢性腹瀉壹般是消食利濕之劑大量使用,損傷其真陰,元氣不能持續所致。”
5遷延性腹瀉的辨證論治《張儀彤大付曉門》:“遷延性腹瀉,谷道之不交,或脫肛,是元氣之沈,大腸不能閉。補中益氣加訶子、丁香、五味、烏梅為丸,或四君子加防風、升麻。”
5.1慢性腹瀉脾虛證(慢性腹瀉脾虛證[1]),又稱脾虛慢性腹瀉,指脾氣虛弱,排便頻繁,反復拖延,吃不完粒,飲食減少,食後稍有不適。
5.1.1遷延性腹瀉及脾虛證癥狀遷延性腹瀉及脾虛證患者會出現排便頻繁、腹瀉遷延、水谷衰竭,稍有油膩食物會導致排便次數增多、飲食減少、腹脹、面色晦暗、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脈弱[5][6]。
5.1.2證候分析:脾胃虛弱,運化不足:脾胃虛弱,運化不足,水谷轉化不足,濁濁不分,所以大便稀。如果脾陽虛弱,運化不正常,飲食就會減少,腹脹不適,油膩之物稍食,排便次數增多。久瀉,脾胃虛弱,氣血來源不足,所以面色萎黃,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脈細,是脾胃虛弱的表現。[5][6]
5.1.3治療慢性腹瀉脾虛證5.1.3.1治療慢性腹瀉脾虛證應健脾益胃[5]。
慢性腹瀉和脾虛證應以健脾止瀉為主[6]。
5.1.3.2方藥可用參苓白術散治療慢性腹瀉脾虛證【備註】參苓白術散(太平惠民和濟舉方):人參、茯苓、白術、桔梗、山藥、甘草、白扁豆、蓮子肉、砂仁、薏苡仁為主方。四君子湯以益氣健脾為主,加和胃、理氣、滲濕之品,標本兼治。若陽虛脾虛,陰寒,脘腹冷痛,手足不溫,則應選用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記局方):附子、人參、白術、姜炙、炙甘草、吳茱萸、肉桂溫中散寒。若長期腹瀉,中氣下陷,導致脫肛,可用補中益氣湯【備註】(脾胃學說(李東垣十種醫書)(李東垣十種醫書)(李東垣十種醫書)(李東垣十種醫書)):人參、黃芪。益氣生清,健脾止瀉。[5]
5.1.3.3針灸治療5.1.3.3.1處方——慢性患者以脾俞、舒天、足三裏、神闕(艾條灸或隔鹽灸)、中脘等穴為主[7]。脾虛加艾灸章門穴、關元俞穴[7]。
5.1.3.3.2兩治原則:健脾理腸,溫腎止瀉。
處方:脾俞舒天足三裏三陰交
方壹:脾俞是脾的背俞穴,有健脾益氣的作用;舒天舉穴為大腸,調理胃腸之氣;足三裏是胃的關節點,健脾胃,消腹脹,止痛;三陰交是足三陰的交點,健脾祛濕,溫補脾腎。
配穴配證:肝郁-太沖。
操作:毫米針,脾腎虛弱,肝郁泄瀉補法,每日1次,每次30分鐘,10次為壹療程。
5.1.3.3.3方散[8]
治療:健脾益氣,祛濕止瀉。
取穴:任脈、足太陰脾經、背俞為主。取中脘、水水、舒天、脾俞、舒威、大舒暢、足三裏、三陰交。
以證配穴:腹痛患者,加關元、神闕。
針灸灸法:針灸輔以艾灸。
方壹:中脘、舒天、舒威、大舒暢是俞母調節胃腸之氣的穴位。脾俞、足三裏健脾益氣。三陰交,祛濕止瀉。
5.1.3.4食療5.1.3.4.1推薦食材對於慢性腹瀉、脾虛證患者,建議食用薏苡仁、芡實、扁豆、蓮子、山藥、黨參、茯苓等。[6].
5.1.3.4.2推薦食療[6]
1.炒面粥(粥譜):炒面15g,粳米30g。先煮粳米粥,加入炒面,攪拌均勻,空腹食用。
2.蘋果山藥粉(食療本草):蘋果30g,山藥30g。蘋果幹了以後,和山藥壹起就好了。每次服用15 ~ 20g,加適量白糖,溫開水送服。
3.扁豆小米粥(粥譜):炒白扁豆60g,小米80g,粳米100g。壹起煮粥,直到豆子爛了,米飯煮開。早晚服用。
5.2慢性腹瀉腎虛證(慢性腹瀉腎虛證[1])是疾病證候的名稱[9]。參見“普濟技能處方”。又稱五期泄瀉(證脈論泄)、腎虛慢性泄瀉[4]、腎性泄瀉(普濟醫術方)、五期泄瀉(張儀彤大付曉門)、五期泄瀉(不舉濟泄)、晨瀉(世界名醫有效方藥)指腎陽不足,表現為黎明前肚腹疼痛、腸鳴泄瀉、泄瀉不盡、四肢冰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細。
《守時保元瀉》:“五更瀉者,腎瀉。”
5.2.1慢性腹瀉與腎虛證的病因病機:腹瀉發生在清晨五點,多為腎虛所致[9]。五班出血可由多種原因引起[9]。《泄瀉病證脈治論》指出,腎虛泄瀉、酒積泄瀉、寒積泄瀉、積食泄瀉、肝火泄瀉有別[9]。
5.2.2慢性腹瀉和腎虛證的癥狀慢性腹瀉和腎虛證的患者,壹般有黎明前腹瀉、腹痛、腹瀉伴腸鳴音、消化不良、腹溫、腹瀉後安全、四肢冰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沈細[5]。
5.2.3證候分析:脾腎陽虛失於溫:泄瀉持續時間長,腎陽虛衰,脾胃不能溫煦,運化異常,楊琪不振於曉,陰寒盛,故腹痛腸鳴,引起泄瀉。腹瀉後,臟腑之氣會有益,所以腹瀉後會很安全。四肢冰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沈細,是脾腎陽氣不足的癥狀。[5][6]
5.2.4慢性腹瀉腎虛證的治療5.2.4.1慢性腹瀉腎虛證的治療宜溫腎健脾,止澀止瀉[5]。
慢性腹瀉和腎虛證宜溫陽止瀉[6]。
5.2.4.2治療慢性腹瀉和腎虛的方劑,如珍苓丹、胃管煎、申思丸等。,或者碎紙大棗湯加壹點空心奶粉[10]。
慢性腹瀉腎虛證可用申思丸治療【備註】申思丸(證治標準):補骨脂、肉豆蔻、吳茱萸、五味子、生姜、大棗。處方中補骨脂用於補腎壯陽;吳茱萸、肉豆蔻溫中散寒;五味子澀腸止瀉。酌情加入附子、炮姜,增強溫腎健脾的功效。若老人身體虛弱,腹瀉久治不愈,中氣下陷,應加黃芪、黨參、白術益氣健脾,並與桃花湯合用【備註】桃花湯(傷寒論):赤石脂、幹姜、粳米止瀉。[5]
慢性腹瀉,多為虛證,治療以溫補澀為主,但也有內虛者。雖然澀痛後腹瀉次數減少,腹脹或疼痛導致不適,但桂枝湯【備註】可用於血瘀患者(傷寒論):桂枝湯、白芍、生姜、灸甘草、大棗加當歸、川芎、赤芍等。來養血補血。[5]
5.2.4.3針灸治療5.2.4.3.1方——慢性患者主要選取的穴位如脾俞、舒天、足三裏、神闕(艾條熏灸或隔鹽灸)和中脘[7]。腎虛者加灸命門、腎俞[7]。
5.2.4.3.2兩治原則:健脾理腸,溫腎止瀉。
處方:脾俞舒天足三裏三陰交
方壹:脾俞是脾的背俞穴,有健脾益氣的作用;舒天舉穴為大腸,調理胃腸之氣;足三裏是胃的關節點,健脾胃,消腹脹,止痛;三陰交是足三陰的交點,健脾祛濕,溫補脾腎。
配穴配證:腎虛-腎俞、命門。
操作:毫米針,脾腎虛弱,肝郁泄瀉補法,每日1次,每次30分鐘,10次為壹療程。
第三方[8]
治法:溫腎健脾,固澀止瀉。
取穴:魚目是主要穴位。取腎俞穴、關元穴、中脘穴、脾俞穴、章門穴、舒天穴和足三裏穴。
配穴配證:對於臍腹冷痛嚴重者,加命門、神闕。
針灸灸法:針灸輔以艾灸。
方壹:關元、腎俞溫腎壯陽。脾俞、掌門、足三裏健脾溫中。中脘和舒天調節胃腸氣。
5.2.4.4食療5.2.4.4.1推薦慢性腹瀉、腎虛患者宜吃枸杞、羊肉、麻雀肉、鹿肉、韭菜、羊奶等。[6].
推薦的飲食療法[6]
1.桂心茯苓茯苓粥(普濟方):桂心0.9g,茯苓30g,桑白皮60g,粳米50g。肉桂、茯苓、桑白皮榨汁,加糯米煮粥。每天壹次,早上空腹吃。
2.羊腎肉蓯蓉湯(《太平盛輝方》):羊腎1對,肉蓯蓉30g,黃酒,蔥,姜,鹽。將羊腎去外膜,清洗,切碎;肉蓯蓉用黃酒浸泡過夜,刮去皺皮,細切備用。將羊腎、肉蓯蓉放入鍋中,加水、黃酒、蔥、姜、鹽,煮至熟。空腹吃飯。
3.鹿腎粥(太平盛輝方):鹿腎1個,肉蓯蓉30g,粳米100g,蔥白、胡椒粉、鹽。將鹿腎去筋膜,清洗,切碎;肉蓯蓉用黃酒浸泡過夜,刮掉皺皮,切碎。粳米洗凈,放入鍋中,煮至半熟,加入鹿腎、肉蓯蓉、蔥白、胡椒粉、鹽,再煮至粥成。
5.3陰虛證慢性腹瀉(陰虛證慢性腹瀉[1])是指以陰虛為主要表現,夜間發熱多飲加重,夜熱盜汗,舌質紅嫩,脈數為常見癥狀的腹瀉綜合征[4]。
5.3.1癥狀有發熱多飲,夜間加重,腹瀉過度,夜熱盜汗,舌質紅嫩,脈數[4]。
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