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入點至關重要,因為它與以下因素相關:
用戶屬性:工具的目標用戶是誰?
用戶需求:這些用戶的需求是什麽?
用戶範圍:在哪裏可以找到這些用戶?
用戶適合度:用戶有可能使用我的產品嗎?
用戶獲取:如何讓他們真正使用我的產品?
活躍用戶:如何讓他們像預期的那樣經常使用我的產品?
用戶付費:如何讓他們願意為我的產品付費?
盒子裏有什麽?
就是用戶操作工作。
美優和大姨媽關註女性健康,出發點是經期健康管理。未來還能延伸嗎?
比如從月經到懷孕到產後到育兒再到育兒?
但無論怎麽延伸,起點在哪裏?
那是切入點。
掃描全能王和名片全能王,核心技術是文本OCR,掃描針對有掃描需求的客戶,名片針對商務客戶。
掃描全能王幫助客戶保存紙質資料、發票、PPT講座等文字信息;
名片萬能王幫助客戶保存交換的名片信息。
他們將來能擴展嗎?
比如掃描全能王切入教育、教材、企業檔案管理、古籍歸檔;名片萬能王切入商務社交(雖然我覺得這種做法值得商榷)。
那麽,這些延伸的起點在哪裏呢?
所以工具型產品運營的出發點是找準切入點。
如果找不到正確的切入點,後續的操作工作就無法進行。
用戶感知應該是清晰的
工具型產品怕什麽?
怕的是用戶感知不清晰,不知道妳做什麽,能提供什麽。
墨跡天氣,最初以天氣信息為主,後來增加了很多東西,包括社區和照片分享。
我不知道墨跡天氣後來是怎麽做照片分享和社區工作的,但是我們可以問,如果墨跡天氣當初是這麽做的會怎麽樣?
我覺得,在產品讓用戶有清晰的認知和足夠的信任之前,有必要做任何影響用戶感知的事情。
直到今天,大眾點評都被用戶相信,幫助他們解決就餐決策和娛樂決策,這是用戶的核心感知。即使用戶通過大眾點評篩選餐廳後被騙,用戶仍然認為這可能不是大眾點評的錯,只是自己的口味和別人不壹樣。
這是因為從早期開始,評論就壹直圍繞著核心功能——用戶對商家的評論,從早期的開放評論到現在的標準化內容填空。因為標準化,所以看起來很專業——即使有推廣鏈接,賣廣告給商家,反垃圾,水軍都不行,但看起來還是很專業。
快的滴滴是為了解決人們的用車需求,希望高效匹配出租車和乘客,後來轉向匹配私家車主和乘客,甚至乘客之間的拼車。
但無論如何,提到快的滴滴,妳會想到用車,這是肯定的。
定位方面有壹些例子:
可口可樂公司是第壹家以可樂飲料聞名的公司。柯達公司最早以低價膠片聞名,施樂公司最早以普通復印機聞名。
以“可樂”這個詞為例。由於可口可樂的成功,“可樂”這個別名在語義學上獲得了所謂的第二層含義。
妳會用“在空氣中燃燒煤炭後剩余的食物”這個詞或致幻可卡因的俗稱來命名壹種軟飲料嗎?
因為“可樂”的第二層含義過於強烈,可口可樂公司根本不用擔心它的負面含義。
雖然我們說的是傳統營銷中的“品牌聯想”,但其實保持用戶的感知清晰也是工具型產品最重要的運營動作。昨天和讀者侯萬川
這是我和她討論的她提供的產品試用體驗。
他們做的產品是為C和b提供貨車預約服務,產品的邏輯和操作爭論的很簡單明了,但是對於壹個按鈕的名字是否應該叫“支付”有爭論。
我的建議是不要稱之為“支付”,而要稱之為“預約”,在用戶點擊之後,用更有趣的方式告訴後續流程,比如先付款再用車。
原因很簡單:
新產品,用戶沒有信任,甚至沒有認知,直接做出支付動作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這時候運營需要的是引導用戶對自己有壹個清晰的認識,並逐漸信任,才有可能願意嘗試做付費。
避免帶來沒有價值的用戶。
用過金融工具的人應該都見過所謂的虛擬本金,也可能體驗過可提取的虛擬本金收益。
但是提取出來之後,妳會成為這個金融工具產品的用戶嗎?
我不會。
因為我自己沒有這個需求——如果妳還記得,我曾經在支付寶9.0的文章裏說過,已婚男人發工資。
不過,我會試試,因為我可以免費保留妳給我的利息,哪怕是10元8元,蚊子肉也是肉吧?
尤其是對於壹些價格客戶來說,這種便宜的價格根本不占。
妳會發現妳的獲客成本很高,因為很多妳付費的用戶並不會真正使用妳。
他們領獎只是利益驅動。
不僅僅是工具產品,微博轉發活動創造了多少僵屍粉和彩民職業?
利益是壹把雙刃劍。在給出去之前,想想怎麽讓妳的用戶利益最大化,否則就不要給。因為它毫無價值。
之前我好朋友李陽的網站,Gudong.com,本身做智能硬件,後來融資說要做運動社交圈。
我曾經在知乎上開玩笑說,預約跑步挺難的,預約做愛可能難度會小壹點。
運動社交是很多智能硬件都想切入的領域。可以做到,但是怎麽做還是有難度的。
如果這個時候妳想花錢解決問題,我只能說,土豪,我們做朋友吧!
讓用戶自發傳播
當然前提是產品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