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關於蟬殼的兩條信息

關於蟬殼的兩條信息

/page/07-09-02/27236.html這裏有兩個教案、課文、閱讀指南和蟬殼感受的PPt文件,可以用。我已經用過了。

以下是教案:兩篇短文。

作者從夏日喧鬧的蟬鳴和海邊的小貝殼中悟出了深刻的道理,引發了我們對生命意義的追問和思考:生命為什麽存在?生命短暫而脆弱。我們能做些什麽讓生活更有意義?

蟬[1]小思

今年蟬鳴早。杜鵑花還沒散,就聽到斷斷續續的蟬鳴。最近幾個月,窗外的蟬越學越多,讓忙碌的人很煩。

有壹天,壹只病蟬在樹下被撿了起來,透明的翅膀收斂了[②],身體微微顫抖,沒有聲音。住在樹上是很久以前就知道的壹件小事。那麽小,卻那麽響,響徹了壹個夏天!我曾問:何苦呢[③]?現在只是夏天!

朋友說:妳知道嗎?它等了17[④]年,才等到壹個夏天。只是這個夏天,它從土裏出來,從壹個幼蟲長大。秋風壹吹,它的生命就結束了。

17埋在泥裏,出來就活壹個夏天。為什麽?

朋友說:那才是原來的人生歷程。為了生命的延續,它必須好好活著。不管90年還是90天,妳只要好好活著就好。

哦!這就是蟬的生命的意義!

夕陽下,想起秋風的顏色,就原諒討厭的碗!

1980年6月23日

貝殼[6]席慕蓉

在海邊,我撿到壹個小貝殼。

貝殼很小,但是很硬很精致。在漩渦圖案的中間,有深色或淺色的小點。如果妳仔細看,每個點周圍都有壹個復雜的自我循環模式。難怪古代的人用貝殼做硬幣!我手裏的東西,真的是藝術品,是我舍不得和別人交換的寶貝!

當我在海邊撿到這個貝殼的時候,曾經生活在裏面的小軟軟的身體已經死了。在陽光、沙灘和海浪的沖刷下,貝殼裏的生命痕跡已經完全消失了。然而,對於這樣壹個短暫而微小的生命,對於這樣壹個脆弱而卑微的生命,上帝所造的居所是多麽精致、細心、細致啊!

我在這個世界上能停留的時間和空間,是不是比在壹個殼裏的生命更長久,更多?我是不是也應該利用自己的能力,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加精致、細致、細致?

請讓我也留下壹些珍貴而神奇的東西。

壹千年後,也許有人會反復觀看和把玩我的痕跡,不禁輕輕感嘆:“多麽倔強而單純的心啊!”"

討論和練習

作者寫蟬,先抑後揚。壓制在哪裏?楊在哪裏?妳想通過壹抑壹揚表達什麽樣的思想感情?

第二,聯系上下文,理解下面句子的深刻含義。

1.我是不是也應該利用自己的能力,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加精致、細致、細致?

2.千百年後,也許有人會反復觀看、把玩我的痕跡,不禁輕輕感嘆:“多麽倔強而單純的心啊!”

比較並閱讀兩篇課文,談論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讀和寫。

分散和間歇的融合,寬恕,謙遜和細致

3篇短文和兩篇教學參考文獻

文本討論

第壹,整體把握

這是壹篇哲學短文。作者用了先抑後揚的方法,壹只小小的蟬喚起了他對人生的理解。從對蟬的嘈雜描寫,到對病蟬微弱微小的描寫,刻意表現出蟬令人討厭、無足輕重的壹面。然而,當蟬在17年被埋在淤泥下,出來過了壹個夏天,作者驚訝於蟬的無足輕重,甚至令人討厭。為什麽要受那麽多苦,還要堅持?我朋友的話揭示了壹個簡單而深刻的哲理:這就是生活的過程。為了延續生命,我們必須好好活著。不管90年還是90天,我們只要好好活著就好。

作者在結尾寫道,他被蟬的生命意義所感動,“我想到了秋風的顏色,所以原諒了惱人的鐘聲”,他也照顧到了文章開頭的“煩人”二字,但從開頭的“煩人”變成了現在的原諒,形成了壹個從頭到尾都有變化的完整結構。文章雖然短小精悍,但意義無窮。它提醒我們,無論人生是短是長,都要積極面對,全心全意投入,好好生活。

二、問題研究

1.文中有壹句話,是全文的點睛之筆。妳可以找到它,談談妳對它的理解。

“不管是90年還是90天,妳只要好好活著就好”是全文的點睛之筆。是從打壓到提升的關鍵點,也是蟬鳴引發的對人生的深刻理解。無論是寫蟬的惱人的噪音,病蟬的虛弱,還是寫17埋在泥土下的蟬,只活了短短的壹個夏天,都是因為這句話,才有意義,才有光彩。也提醒我們,無論人生多麽短暫,都要好好活著,給人耳目壹新的感覺。

2.“夕陽裏,想起秋風的顏色,就原諒了那種討厭的感覺。”秋風的顏色讓妳有什麽感覺?

我們通常說聽到的是秋風的聲音,但作者用的是“秋風色”,巧妙地在聽覺體驗上加入了獨特的視覺體驗,很有新意。它賦予了秋風壹種“顏色”,增添了壹些屬於秋天的視覺意象,如金黃的落葉、火紅的楓葉、墨綠的松柏、清朗的天空,都融入了秋風之中,文字不多,含義卻很豐富。

第壹,整體把握

作者是畫家也是詩人,內心細膩敏感,尤其善於發現生活中的美。海邊的壹個小貝殼觸動了她。與《蟬》的寫法不同,本文采用了直奔主題的方法,從壹開始就贊美了貝殼的美:貝殼非常堅硬細膩,漩渦花紋中間還有色彩。她感嘆“躺在我手裏的,真的是藝術品,是我舍不得和別人交換的寶貝。”

作者在描述了貝殼的精致之後,並沒有就此止步,而是想到了貝殼裏曾經小巧柔軟的生命,想到對於這樣壹個短暫的、微小的、脆弱的、卑微的生命,上帝是如此用心的建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貝殼。由此,我進壹步思考我的人生。雖然有限,但總比殼裏的生命長壹點,空間大壹點。面對它,創造它,讓它看起來像貝殼壹樣美麗,珍惜,驚艷,不是更好嗎?

因為愛美,所以倍加珍惜生命;還是因為熱愛生活,所以加倍喜歡美。在作者的腦海和筆下,這種生活中的美好與對生命的感恩息息相關,所以她會把自己能做的事想得更精致、更細致、更細致。

和蟬壹樣,貝殼也是從具體細微的事物中獲得靈感,它們對事物的觀察和描述都非常細致入微。但是,這篇文章柔軟細膩的特點更加突出。當我們讀它的時候,我們像傍晚的潮水壹樣感動,慢慢地湧來。

二、問題研究

1.正文最後壹段說:“壹千年後,也許有人會反復觀看和把玩我的痕跡,不禁輕輕感嘆:‘這是壹顆多麽倔強而又單純的心啊!’“這裏的‘固執’和‘單純’是什麽意思?

作者希望留給世人壹些像貝殼壹樣的東西,很小,甚至不起眼,但卻是他做得精致、細心、細致的東西或事。她不夢想有什麽大成就,只想給生活壹些精致的回饋。她渴望的不是人們的贊美和崇拜,而是能理解她執著的美的靈魂的人。所以,這裏的“固執”和“單純”都是作者相對謙虛的表現,其實都是堅持和單純的意思。

實踐說明

作者寫蟬,先抑後揚。壓制在哪裏?楊在哪裏?通過壹抑壹揚來表達什麽樣的思想感情?

本題目旨在了解作者先抑後揚的寫作方法,同時引導對文本內容和主題的深入理解。

首先,蟬的吵鬧聲讓人很煩,這是壹種壓制。其次,寫看到壹只病蟬,寫它的渺小和弱小,這又是壹種壓制。有朋友說,17年蟬被埋在泥土下,只活了壹個夏天,於是小蟬開始讓人驚訝。當朋友最後說蟬為了延長壽命必須好好活著的時候,對蟬的印象已經從討厭和惡心變成了展現生命的意義。

從打壓到提升,寓意深刻,傳達了這篇文章的主題:無論人生多麽短暫,都要好好活著。

第二,聯系上下文,理解下面句子的深刻含義。

1.我是不是也應該利用自己的能力,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加精致、細致、細致?

2.千百年後,也許有人會反復觀看、把玩我的痕跡,不禁輕輕感嘆:“多麽倔強而單純的心啊!”

這個題目的目的是通過對句子的琢磨,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這句話接著說,“神為它所造的居所,是何等精致,何等細心,何等細致。”與殼裏的生活相比,我意識到我的生活雖然有限,但仍然比殼裏的生活長壹點,有更多的空間來表達我激動的心情:我想盡可能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更好。

2.作者並不想建立壹個偉大的事業,她只想想象那個小小的貝殼,用心、細膩、細致地塑造壹個執著而美好的形象,回饋生活,打動人心。“固執”和“單純”是作者相對謙虛的說法,說明她並不渴求人們對她的絕對贊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壹種觸摸,希望像貝殼的美麗感動了她壹樣感動這個世界。

比較並閱讀兩篇課文,談論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本課題旨在引導學生壹起閱讀兩篇課文,通過比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相似之處:

1.都是因為壹件小小的“事”引發了對人生的壹些感悟。

2.對生活的理解是積極認真的。

3.對“物”的描寫細致入微,風格清新自然。

差異:

1.“蟬”是先抑後揚,“殼”是直接主題。

2.蟬對人生的理解是,無論人生短暫與否,都要積極面對,好好生活;“殼”就是把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得更細致、更精致、更細致。

3.《蟬》中作者對人生態度的隱喻,並沒有直接表達蟬的人生意義;《貝殼》明確提出了認真做事的理念,表達了要把值得珍惜和驚嘆的東西留給世界的願望。

教學建議

1.引導學生自己閱讀《蟬》和《殼》,將兩篇文章放在壹起比較欣賞。

二、引導學生註意兩篇文章都是由壹件具體的小事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點。

第三,兩篇文章都善於細節描寫事物,對蟬、殼這樣的小事都有細致的觀察和描寫。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文,揣摩句子,理解作者描述的特點和其中表達的情感。

第四,我們可以向學生推薦小思和席慕蓉的其他作品,以便進壹步了解他們的寫作風格和思想感情。

動詞 (verb的縮寫)教學設計

指導思想

1.閱讀和欣賞文本,感受文本溫柔、自然、流暢的風格。

2.了解先抑後揚的寫作方法和因事而生的哲學。

3.理解生命的意義,引導積極認真的人生態度。

教學步驟

1.導入

介紹席慕蓉的壹首詩或壹篇散文,引起學生對作者和作品的興趣。例如:

(1)所有的歲月都變成了

壹個虛幻的神話,隨它去吧。

綠草如茵,鮮花盛開。

最後都會陸續倒下。

在墜落的眩暈中

誰能給我壹個滿意的答案(來自青春無怨?距離”)

(2)我喜歡回頭看,因為我不喜歡忘記。我壹直覺得,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時刻,似乎有著某種安排,當時可能感覺不到,但回想起來,都有著深刻的意義。我有過很多美好的瞬間,真的不忍心忘記。(摘自《成長的痕跡?查看路徑”)

(3)整個人的壹生就像壹個壹直在琢磨的藝術創作。它已經在我之前開始,不會在我之後停止或結束。但我的到來,我的存在,是這漫長的思索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壹點,我的每壹次努力都會留下印記。(摘自《生活的味道》)

簡單介紹兩位作者。讓學生默讀兩篇課文。

2.大聲朗讀。

3.讓學生比較兩篇作文的異同,並引出學習重點。

4.讀課文,揣摩單詞,討論交流。

(1)秋風的顏色如何讓妳想起《蟬》?

(2)“我是不是也應該利用自己的能力,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加精致、細致、細致?”反映了什麽樣的思想感情?

(4)貝殼裏有壹句話:“這是壹顆多麽倔強而單純的心啊!”妳怎麽理解“心有多固執,心有多單純”?

5.推薦幾首席慕蓉或小思的詩,讓學生課後欣賞。

相關數據

壹、小思簡介

出生於1939,本名陸,筆名銘傳、陸加。我的祖籍是廣東番禺。1964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亞學院中文系,次年就讀於Geoffry Northcote師範學院,獲教育學文憑。65438年至0973年赴京都大學人文研究所學習中國文學。1981年以論文《中國作家在香港的文學活動》獲碩士學位。

小思曾經是許多中學的語文老師。65438-0978在香港大學中文系任教,65438-0979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出版的著作有《在路上的談話》、《教學劄記》、《永不動》、《雲童劄記》、《港文學》、《日影行》、《豐子愷文選》以及《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橫》等。小思從事文學研究,多次擔任文學獎評委,參加各種文學活動。

(摘自《教學筆記》,華翰文化事業公司2006年更新第22版。文字略有改動)

二、試談小思——基於“經驗教訓”(黃繼之)

閱讀小思的文章非常令人平靜。這裏故意不用“閑”字,怕引起“閑”“閑”之類的聯想。小思的素描與晚明的素描有很大不同。她筆名下的“想”字很貼切。幾乎每壹篇文章,包括看似悠閑的風景,都是深思熟慮的,有時幾乎是凝重的。但道理是從生活的真實感受中理解的,歸結到真實的本性,所以能清人心結,討人喜歡。小思的筆名據說原本想用“夏邑”。炎熱夏天的涼風能讓人頭腦清醒,就像它的文學作品壹樣。至於“範”字,另壹個寓意是“疾風”,所以顯然不是印象中的意氣風發。應該是,優雅內斂,潛在能量向內轉,修身養性人盡皆知。她走上了藝術之路,卻沒有展示自己的才華。

在小思,可以說藝術離不開氣質和思想的魅力。性情和思想,修養時間主要不在“文”內,正如陸放翁所說:“要學詩,妳的時間在詩外。”但氣質和思想能否轉化為藝術,恐怕還需要壹些“寫作”的時間。然而,當“文外”和“詩外”融入藝術時,原有的氣質和思想就會成為藝術的有機元素。談論它,不僅僅是贊美作者的品德或思想境界,也是談論“藝術”不可或缺的壹部分

論小思的散文,或者說他的散文清純飄逸,針線密集,剪裁得體;或者說它平淡自然,但卻百看不厭;或者是情理交融,明澈卻沒事;甚至有點誇張,套用東坡對陶靜節的評價:質而實,而實。這大致可以指出它的文學風格。但是,論風格,作者畢竟做不到全部的“文心”。作品的精神、氣味、節奏、旋律與作者的氣質、學識之間的關系,大概是“密不可分,兩者都不可分”:既不能直接等同,也不能孤立。這是文藝的壹般原理,但讀小思這樣的散文作家更引人註目。“文心”的整體性應與“文外”和“文內”相統壹。雖然評論規則,但是只能寫文章;文中有人物,可以從文中認識人物;但不可逆轉,可由人判斷,可由人代替。我們在尋找小思的“思想”時,應該只在文本中尋找,而不是“還原”她的思想,這樣才能判斷她的文章。不過,大概會有助於發掘她的“文學心”。

(摘自《教學筆記》,華瀚文化事業公司2006年更新第22版)

三。席慕蓉簡介

席慕蓉,筆名肖睿、莫榮和馬倫?Xi連波(蒙古語,即大江)等。原籍內蒙古察哈爾盟明安旗,1943出生於重慶,後隨父母遷居臺灣省。她從小熱愛繪畫,65438-0964就讀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後任教於臺灣省新竹師範學院美術系。多次舉辦畫展,出版專輯,獲獎。她的詩集《七裏香》由臺灣省迪達出版社出版,很受讀者歡迎。

她寫詩寫散文只是在勞累壹天後的壹種休息,為了“紀念壹個遙遠的時間和只存在於我心中的小小世界”。生活、時間和鄉愁是她作品的內在主題,而對人情、愛情和鄉愁細膩獨特的審美描寫和委婉表達則是吸引讀者的奧秘。主要作品有詩集《七裏香》、《青春無怨》、散文集《有壹首歌》、《成長的痕跡》、《生活的味道》、《三弦》、《同心集》和《為幸福而寫作》。

四、初心——序《人生的味道》(席慕容)

我壹直相信,生活的真正本質不在表面,而在很深的內心。

不經常流露,是壹種難以用語言描述清楚的品質。我們只能偶爾通過直覺感知它的存在,像是靈魂深處微弱的呼喚。

總是在某個不可預知的時刻——要麽是從書頁間的某個段落,要麽是人類成長道路上的某個轉折點,那種感動突然降臨,我們的內心充滿了可能伴隨著刺痛的狂喜,也可能是無法表達的神聖而甜蜜的顫栗。仿佛有壹種慈悲心從高處俯視著我們,又仿佛重聚了消失已久的美好世界,以及生命之初所有美好事物的鄉愁。

是壹種相對的遺忘,是壹種說出來就很可能錯的偶遇。

因為這種被感知的“直覺”也是壹種很難定義的東西。我們只知道它是壹種與生俱來的本能,只能激發,不能刻意培養,也不會隨著年齡和知識的積累而增長。

它是“初心”,是上帝分配給每壹個個體的禮物,是讓我們在恰當的時刻簡要了解秘密的天線;有的人得到的多,有的人得到的少,有的人得到的深而廣,有的人只得到壹個小角落。

我想我屬於後者。

但是,哪怕只有壹個小小的角落,當那個難得的瞬間突然來臨的時候,我也常常會迷茫,不會用語言描述清楚。我要等到時間慢慢流逝,自己漸漸安靜下來,才可以嘗試在燈下用文字為那些已經消失的光影做壹個肖像。

(摘自《品味人生》,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版)

五、有書如歌(王鼎鈞)

總的來說,這是壹個悟性很高的女作家,描寫的是有了物質基礎之後的靈性,是經過教育和約束之後的單純和純真,從而提供了壹種通俗的禪宗哲學,幾乎描繪了壹種生活方式。

……

下面的原圖案是她的生活。上面新畫的是她的畫,她的詩和她的散文。作品是作者對生活的闡釋。她在散文中展現的,是她所闡釋的人生,她對人生的理解是“知足”、“感恩”、“世間的許多安排都有自己的意義”。這種感覺不像貼在壹篇文章前面的標簽,而是壹種精神,壹種氣質,在每壹篇文章,每壹段文字裏都是豐富的,只是在這種心情下再活壹次,然後寫下來。這樣壹部“信守承諾”的作品,相當難得。寫下來的生活,自然是越來越好的生活。

……

很多人說,讀者喜歡的是書中純凈纖細的人生感悟和處處閃耀的哲理短句。如果是這樣的話,我來指出,這些哲理都是從作者的直接生活中學來的,成為人生的指南和註腳。有了這壹萬點清晰,作品才會精而不膩,平庸而不俗,讀者才會著迷而不“傷”。(摘自《品味人生》附錄《有書如歌》,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版。略有變化)

荷葉媽媽

骨氣

父親的朋友送給我們兩盆荷花,壹盆紅的,壹盆白的,都放在院子裏。

八年了,我沒見過院子裏的荷花——但我家鄉的花園裏有很多;不僅有雙足療的,還有三足療和四足療的,都是紅蓮的。

九年前的壹個月夜,我和爺爺在花園裏乘涼。爺爺笑著對我說:“我們家花園剛開桑提連的時候,妳們三姐妹就加入了我們這個大家庭。大家都高興,說應該是華銳。”

半夜聽到復雜的雨聲,陰天早起,感覺有點無聊。當我望向窗外時,白蓮已經枯萎,白色的花瓣像小船壹樣漂浮在水面上。莖上只有壹朵小荷花和幾朵淡黃色的花。那壹朵紅蓮,昨夜盛開,今晨飽滿,優雅地佇立在綠葉間。

還是難受!——徘徊了壹會兒,窗外雷聲大作,然後大雨來了,雨越下越大。那朵紅蓮被密集的雨滴打得橫七豎八。在空曠的天空下,我不敢下樓梯,也不敢想。

在房間裏喊我媽,我趕緊走過去坐在我媽旁邊——我壹轉身突然看見紅蓮旁邊有壹片大荷葉,慢慢俯過來,蓋在上面...我焦躁不安的情緒消失了!

雨沒有平息,但紅蓮沒有動搖。雨點不停地敲打著,只有在勇敢仁慈的荷葉上,聚集了壹些循環微弱的水珠。

我的心被深深打動了——媽媽!妳是荷葉,我是紅蓮。心裏的雨滴來了。除了妳,誰是我通暢天空下的樹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