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求諸葛亮所創的所有陣法,並配上說明。

求諸葛亮所創的所有陣法,並配上說明。

由於蜀軍的作戰對象是魏國的步、騎兵,而作戰地形是隴右山地,諸葛亮從蜀軍的實際出發,改革原有的八陣,發揮蜀軍步、弩兵的特長,更加適合山地作戰。諸葛亮以擅長的巧妙思維“推演兵法,作八陣圖”。他的八陣圖,是基於古代八陣的創新陣圖。 -pgagcWd)

R`XXz ;

諸葛亮自稱“八陣既成,自今行師,庶不覆敗。”當時人也對諸葛亮的八陣圖評價很高。就連司馬懿也嘆道:“天下奇才也。”晉代李興說:“推子八陣,不在孫、吳”。 1oXIO>

OdPMac$4

諸葛亮八陣法在唐代失傳,但是諸葛亮曾經壘石作八陣圖,留下三處八陣圖的事物遺跡:壹是在魚腹江邊沙石灘上。北魏酈道元記載:“江水又東逕諸葛亮圖壘南。石磧平曠,望兼川陸,有亮所造八陣圖,東跨故壘,皆壘細石為之。自壘西去聚,石八行,行間相去二丈,因曰八陣既成,自今行師,庶不覆敗,皆圖兵勢行藏之權,自後深識者,所不能了。今夏水漂蕩,歲月消損,高處可二三尺,下處磨滅殆盡。”第二處在漢中定軍山以東的高平舊壘。《水經註》說:“山東名高平,是亮宿營處。鐘士季征蜀,枉駕設祠營東,即八陣圖也,遺基略在,崩褫難識。第三處在新都彌牟鎮(今屬成都)。這三處,以第壹處保存最好,這八八六十四堆壘石遺跡,包含著八陣圖的信息。 JsN/"r?5

WkTqQYWn

現對諸葛亮八陣圖的編成、機動、陣戰、兵種運用、陣形變化介紹壹下。 kd TZ8

/)]0> <E

1、八陣編成及原則 Y Y.-vh

,aC## W j

八陣是集團方陣。從陣式編成看,每個八陣都具有八個方向。每壹個方向,都編有壹中陣。全陣八個方向,編有八個中陣,分別為天、地、風、雲、龍、虎、鳥、蛇。所謂“散而成八,復而為壹”,就是分別看為八個中陣,合起來看就是壹個大陣。八陣中央,是大將及直屬的余奇之兵,“中心零者,大將握之”。《唐李問對》中有“數陣有九”的說法,所以八陣中央也可視為壹個中陣,因此宋朝又把八陣稱為九軍陣。 ssmvhS"

xlj*SUx\;

每個中陣,平時編為六個小陣,中央編為十六個小陣,整個八陣***六十四個小陣。大方陣之後,可能還有遊騎二十四小陣,則***編為八十八小陣。有人推測,遊騎的編組,是將二小陣編為壹組,將三組編為壹沖,***四沖十二組。為了防禦時遲滯敵人的進攻,在八陣的外圍還設置了沖車和鹿角等障礙物。 b O3T!<u

U.>x)$^p

在編成時,陣內兵力的部署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L]:C]54.

cdADkgJn

第壹,是包容和對稱。八陣的大、中、小之陣間,具有包含容納的關系。大陣由中陣編成,中陣由小陣編成。從全陣看,“陣間容陣”,“大陣包小陣”。在陣式結構上,則保持兩兩平衡,形成“隅落鉤連,曲折相對”(陣的角落互相牽連呼應,壹曲壹折,彼此相對)的狀態。諸葛亮《軍令》所提到的左右陣和甲乙校,是陣式對陣的表現。 dyWyn

Wau72U!C?

第二,是中外和離合。八陣在兵力配置上,區分為中外,即區分為中央和外圍。其主兵力配置在外圍;以少而精的兵力配置在中央,形成厚外薄中,外重內輕、外實內虛的兵力部署。“八陣之法,虛中之法也,自伍而至陣法,皆虛其中焉”。在配置陣地時,講究離合。陣地上,往往有丘阜、溝塹、林木等地形障礙,因此講究離,對其兵力進行必要的分散配置,以避開障礙;又講究合,在分散配置以後,能在統壹指揮下迅速合成作戰。 T|U(/u2

4u:+[

第三,是奇正。在編成時,把部隊區分為正兵(常規作戰部隊)和奇兵(非常規作戰部隊)。在區分奇正時,把八個中陣區分“四為正,四為奇”。在部署奇正時,“各以壹正而間壹奇。”在八個中陣之外,還區分出“余奇”之兵,即中央大將直屬之兵。 dTaWXl

~b&f?sT

2、八陣的機動方法 "tj9 PP

Zv:*7xpe

八陣編成後,可根據敵人作戰方向的變換,隨時調整方向。由於陣式對稱,只要前部改為後部,後部改為前部;或左部改為右部,右部改為左部,即可掉頭,行動十分靈活。但是由於陣形龐大復雜,為了保持整齊,前進時不許速奔,後退時不許猛跑,機動速度受到較大的限制。這就是《唐李問對》中八陣口訣所訴“以前為後,以後為前,進無速度,退無遽走”。 6Q8A%bZ8

+HXO -

3、八陣的戰鬥方法 DSO^G\9

ji+z(eOO

八陣具有全方位作戰的功能,有四正可充當四頭(側翼),有四奇、四沖可充當八尾(增援部隊),任何方向受到攻擊,該方向不必作出根本變更,即可完成主要作戰方向的部署,形成陣首、側翼和殿後的兵力配置。壹處受到攻擊,相鄰左右中陣可自動作為兩翼,前來夾擊來犯之敵。這就是《續武經總要》所講的“四頭八尾,觸處為首,敵沖其中,兩頭皆救”。 oKtoS,c

C<pDK

4、兵種運用 7Y^% ~,$|

IST^}0DS

陣內最活躍、機動性最強的是騎兵,“首尾相救,變用不窮,皆出於沖騎”。其運用方法是:賦予其側擊、佯擊、伏擊、斷敵糧道、阻擊、夜襲、尾擊和行軍、宿營、布陣時的警戒等廣泛任務。平時,橫列成兩排,置於大方陣之後,如《武備誌》所講“行則居前,止則居後,戰則進退無常位”。 B5[XCz$

O[eF Px k

陣內的弩兵,在其他兵力的配合保護下,彌補了短於自衛的弱點,發揮了長於遠射的優勢。運用弩兵的方法,是強調協同。諸葛亮在《軍令》中規定,當來犯的敵人在鹿角前受阻之時,陣內弩兵立姿發射,矛戟兵蹲姿前進作戰,互相協同,矛戟兵不得戰立和停止,否則影響射界,妨礙用弩。 i>Rpk jXm2

&P]6(FI'

車兵通過用車設置障礙,遲滯和割裂敵軍的沖擊和機動,對陣內步、弩、騎兵提供掩蔽和保護,增強防禦的穩定性。其運用是:在山地遭遇戰中,如果敵軍騎兵左、右翼前來夾擊,我軍步兵從行進間轉入倉促防禦,又不便於登上山嶺時,則用車布於陣外,阻敵沖擊;在地形狹窄、難於展開時,則把布於陣外的車排成鋸齒形狀,以防禦敵沖擊。 GG(I#

' lSs8'

5、陣形變化 sA1{>9)[{

T@&!!p9 nU

為適應不同的地形和敵情,八陣須視情將陣形調整為方、圓、曲、直、銳等形狀,又要根據作戰不同階段的需要,調整其陣中兵力配置,組成不同的陣勢。例如,行軍時組成發兵結陣的陣勢,備戰時組成斂兵待敵的陣勢,防禦時組成先鋒應敵的陣勢,追擊時組成戰勝追逐、收陣整兵的陣勢,等等。 E{j,s(

e?jt0GPV$"

總之,諸葛亮針對魏軍的騎兵優勢,以最先進的速射武器元戎為支撐,綜合發揮步、弩、騎、車協同作戰的威力,編成八陣。他的八陣,是四正四奇合成的集團方陣,陣形可離、可合、可變。編成上是包容和對稱的,具有以前為後、以後為前、四頭八尾、觸處為首、敵沖其中、兩頭皆救的快速反應和靈活應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