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名善卷洞 ,坐落在善卷鄉螺巖山中,距宜興市區 25公裏。傳說是在虞舜時,舜要將天下禪讓給賢達的善卷先生,善卷隱避在這洞內而得名。面積約 5000平方米,遊程800米。有上、中、下、水四洞,分三層,層層相通。進口處為中洞,大廳為“獅象大場”。上洞名雲洞,如螺殼,終日雲霧迷漫,故名“雲霧大場”。洞中氣溫常年保持在23攝氏度左右,冬暖夏涼。環壁石鐘乳,滴出涓涓細流,匯集成池潭,有“媧皇池”和 “盤古池”等。上洞狹長,有飛瀑流水,故名“瀑布洞”。沿石級經 “波濤門”、“風雷門”、“金鼓門”,可領略到先聞細濤潺潺聲,漸 若風雷隱作聲,繼則金鼓齊鳴聲,終如萬馬奔騰。水洞,又名龍洞,也是後洞。它是壹條山腹暗河,長120米,最寬處6米,最深入4.5米,水 面距頂2米左右。人們從“壑心”乘船,行經“水關”、“地鰲門”、“三灣”,船在水洞行,處處掛彩燈,宛若龍宮遊。水洞盡處,頓覺“豁然開朗”,棄舟登岸,沿綠蔭小溪行,如入桃花源中。善卷洞西南,有碧鮮庵,為東晉上虞女子祝英臺讀書處。庵旁有祝英臺琴劍之家,並有英臺閣。現已建成壹座仿古園林,築亭榭,鑿池塘,1992年開放。位於宜興市西南約25公裏的祝陵村螺巖山上,相傳在4000多年前,有位善卷先生避虞舜禪讓,在此隱居,因而得名。它是宜興三大奇洞之壹。善卷洞面積約為5000平方米,遊覽路線約為800米。上下三層,層層相連;上、中、下和水洞,洞洞相通。進入洞中,宛如進入壹座地下宮殿。善卷洞的入口在中洞。中洞的獅象大場是壹個面積達1000平方米的天然大石廳石廳內可容上千名遊客,高大寬敞,上面掛滿各種形象生動的石鐘乳。石廳兩旁,屹立著壹對形似青獅、白象的巨石,惟妙惟肖,形態逼真。高達7米的鐘乳石筍兀立洞口,名砥柱峰。它是壹點壹滴的石乳聚積而成,每30至50年長高1厘米,它的形成已有3萬多年。。上洞的規模比中洞還要大,洞長70米、寬30米、高30米。洞形似螺殼,終年雲霧彌漫,冬暖夏涼,氣溫終年保持23攝氏度,因而又稱暖洞。環壁有奇石形成的荷花倒影、萬古寒梅、綿羊、駿馬、熊貓等景物,栩栩如生。石縫間細流瀑瀑,在地下形成水潭,頂部的石乳倒映在潭中,奇異天成。循石級盤旋而下,要穿過“風雷”、“波濤”、“金鼓”、“萬馬”4重石門。這時,妳能感受到風雷隱作,波濤遠聞,金鼓齊鳴,萬馬奔騰的意境。這裏石乳滴成的奇幻景物更多,有翠綠的葡萄,橙黃的佛手,白嫩的鮮藕,振翅的白鶴,還有通天石松,梅花屏風等等,千姿百態,美不勝收。善卷之奇,主要是下洞和水洞。下洞長約180米,寬18米,高22米。洞外有壹個6米多高的石陡坎。大雨過後,飛瀑流水直瀉懸崖壑底,奔放澎湃,故又名“瀑布洞”。與後洞相連的水洞,是壹條極古老的地下溪河。長約120米,水深4.5米,河面最寬達6米,可常年通舟。遊人至此,可乘遊船。輕舟壹葉,蕩漾其間,在此黑暗的洞穴中前行,有時需俯首側身才能通過,偶爾崖頂幾顆冰涼的“仙水”滴落在遊人的頸項。引起壹聲驚叫,壹陣歡笑。“船在水中行,槳在洞上劃”,兩旁彩燈閃爍,光怪陸離,好像遨遊在神話中的水晶宮。約20分鐘後,見崖壁上“豁然開朗”四個蒼勁大字,為梁代書法家陶宏景題刻。在此舍舟登岸,此時只見四壁石刻皆是古今遊客贊美洞府的詩詞歌賦。出了善卷洞,下山到了祝陵村。相傳晉代女子祝英臺曾女扮男裝到此讀書。這裏原有唐刻石碑6字,現存“碧鮮庵”三字,筆跡古樸。近旁還有“晉祝英臺琴劍之冢”、“吳自立大石”和三國時代的“國山碑”等古跡。
2.宜興市善卷洞景色善卷洞 位於宜興市西南約25公裏的祝陵村螺巖山上,相傳在4000多年前,有位善卷先生避虞舜禪讓,在此隱居,因而得名。
善卷洞面積約為5000平方米,遊覽路線約為800米。上下三層,層層相連;上、中、下和水洞,洞洞相通。進入洞中,宛如進入壹座地下宮殿。
善卷洞的入口在中洞。中洞的獅象大場是壹個面積達1000平方米的天然大石廳。高達7米的鐘乳石筍兀立洞口,名砥柱峰。它是壹點壹滴的石乳聚積而成,每30至50年長高1厘米,它的形成已有3萬多年。石廳內可容上千名遊客,高大寬敞,上面掛滿各種形象生動的石鐘乳。石廳兩旁,屹立著壹對形似青獅、白象的巨石,維妙維肖,形態逼真。
上洞的規模比中洞還要大,洞長70米、寬30米、高30米。洞形似螺殼,終年雲霧彌漫,冬暖夏涼,氣溫終年保持23攝氏度,因而又稱暖洞。環壁有奇石形成的荷花倒影、萬古寒梅、綿羊、駿馬、熊貓等景物,栩栩如生。石縫間細流瀑瀑,在地下形成水潭,頂部的石乳倒映在潭中,奇異天成。循石級盤旋而下,要穿過“風雷”、“波濤”、“金鼓”、“萬馬”4重石門。這時,妳能感受到波濤遠聞,風雷隱作,金鼓齊鳴,萬馬奔騰的意境。這裏石乳滴成的奇幻景物更多,有翠綠的葡萄,橙黃的佛手,白嫩的鮮藕,振翅的白鶴,還有通天石松,梅花屏風等等,千姿百態,美不勝收。
善卷之奇,主要是下洞和水洞。下洞長約180米,寬18米,高22米。洞外有壹個6米多高的石陡坎。大雨過後,飛瀑流水直瀉懸崖壑底,奔放澎湃,故又名“瀑布洞”。與後洞相連的水洞,是壹條極古老的地下溪河。長約120米,水深4.5米,河面最寬達6米,可常年通舟。遊人至此,可乘遊船。輕舟壹葉,蕩漾其間,在此黑暗的洞穴中前行,有時需俯首側身才能通過,偶爾崖頂幾顆冰涼的“仙水”滴落在遊人的頸項。引起壹聲驚叫,壹陣歡笑。“船在水中行,槳在洞上劃”,兩旁彩燈閃爍,光怪陸離,好像遨遊在神話中的水晶宮。約20分鐘後,見崖壁上“豁然開朗”四個蒼勁大字,為梁代書法家陶宏景題刻。在此舍舟登岸,此時只見四壁石刻皆是古今遊客贊美洞府的詩詞歌賦。
出了善卷洞,下山到了祝陵村。相傳晉代女子祝英臺曾女扮男裝到此讀書。這裏原有唐刻石碑6字,現存“碧鮮庵”三字,筆跡古樸。近旁還有“晉祝英臺琴劍之冢”、“吳自立大石”和三國時代的“國山碑”等古跡。
3.宜興善卷洞導遊詞給妳壹寫資料,希望能夠幫助妳!各位遊客,妳們好!歡迎大家遊覽善卷洞。
現在我們已來到善卷洞門樓前。高大巍峨、氣宇軒昂的門樓在綠樹翠竹的映襯下,顯得古樸、華貴而典雅。
著名書法家費新我題寫的“善卷洞”三個大字赫然醒目,吸引了無數慕名而來的中外遊客。讓我們進門樓細心漫遊這“萬古靈跡”。
前面巨大而奇崛的太湖石上鐫刻著四個隸書大字“萬古靈跡”,這是由宜興籍著名書畫家錢松巖先生寫的。善卷洞古在哪兒?壹是溶洞形成於壹百多萬年前;二是這棵被稱為原始社會活化石的小葉銀縷梅;三是洞的得名。
我們還是邊走邊說吧。 善卷洞得名於四千多年前的堯舜時期,古籍《莊子》載:“舜以天下讓善卷,善卷曰:余逍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為哉?”於是不遠萬裏之遙,來到江南這處荒山石洞中隱居,後人就把這個洞稱為善卷洞。
善卷洞全洞面積約5000平方米,洞內遊程800米,***有三層,層層相連;分上、中、下、水四洞,洞洞相通,就像壹幢石雕大樓。尤其是“洞中有河,河可通舟;船在水中行,漿往天上撐。”
堪稱壹絕。歷來與比利時的“漢人洞”、法蘭西的“裏昂洞”並稱為世界三大奇洞。
現在,大家來到了洞口,壹塊七米多高的巨石擋住了去路,妳可別小看這塊石頭,它已經是三萬多歲的高齡了,而且是每五十年長壹公分,壹點壹點長高的。因為洞頂巖層滴下的水中含有豐富的碳酸鈣,在壹定的溫度和壓力下,這些碳酸鈣就逐漸凝固起來,“滴水穿石”在這兒變成了“滴水長石”。
遺憾的是,1957年洞口出現塌方,加固後的洞頂不再滴水,巨石停止了生長。它好像黃河激流中的中流砥柱,因此稱為“砥柱峰”,古時也叫“小須彌山”。
好,讓我們繞過巨石,進洞探奇。 現在我們到了中洞,這個大廳叫“獅象大場”。
既然叫獅象大場,就應有獅有象。我們先看獅子,大概因為長時間的站立,它感到十分疲憊,正躺下來休息,還張著大嘴在打哈欠,嘴裏露出壹對大門牙,側過的頭上只能看到壹只眼睛,腰身凹進,臀部突出,尾巴自然地拖在地上,仔細看,身上還長有長長的獅毛,顏色是青色的,真是地地道道的青獅。
大家看像不像?像。那就請大家換個角度來看大家。
大象精神抖擻的站著,長長的鼻子拖在地上,象牙、前腿、後腿清晰可見,唯獨看不見它的尾巴。為什麽呢?原來象王的尾巴又短又小,和它寵大的身軀相比,實在有損它象王的威嚴,因此它偷偷地把尾巴藏進了山洞。
青獅、大象如此之大,稱它們為獅王、象王大概不過分吧。獅王、象王分列兩旁,而且腦袋都朝著洞口,既像守衛善卷洞的兩名衛士,又像兩位好客的主人,歡迎各位的光臨。
大家隨著我來看壹塊奇石,我們稱它為“多變石”。在不同的角度看,它壹會兒像猿猴,壹會兒像蛤蟆,壹會兒又像狐貍、像海豹……因為洞內的鐘乳石都是形象化的石頭,壹定要站好位置才能看得逼真。
用我們的行話講,叫不說不像,說了看看有點象,角度站得好,越看越像。好,請隨我繼續向前。
在這石壁上刻有“欲界仙都”四個大字,在佛教教義中,欲界指的是紅塵,也就是人類居住的這個花花世界,從字面上解釋就是“人間天堂”的意思。這四個字是梁代的貞白先生陶弘景給善卷洞贊語。
陶弘景是我國道教中有名的人物,為道教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在當時,他有“山中宰相”之稱。好,既然這位“山中宰相”都給了善卷洞這麽高的評價,那麽大家都不要客氣,請隨我上天堂壹遊。
朋友們擡頭看壹下洞頂,上面的巖石似雲霧布滿了整個山洞,四周白茫茫壹片雲霧迷漫,霧氣騰騰,好似站在海中心壹樣看不到邊,所以上洞稱為“雲霧大場”。 上洞的特點是冬暖夏涼,四季如春,終年溫度保持在攝氏23度左右。
也許有的朋友要問:上洞是否安裝了空調,要不,怎麽會保持恒溫呢?不是安裝空調的緣故,而是靠壹塊大石頭起了壹定的保溫作用,整個山洞都是由石頭組成的,至於是哪壹塊,朋友們在遊覽時不妨仔細觀察壹下,等上洞遊覽完之後,我再為大家揭開謎底。 請看上面壹碩大的蝙蝠正展開雙翅向各位飛來,在它的身後還緊跟著壹只小蝙蝠。
在古代,蝙蝠是被當作壹種吉祥物來看待的,有“萬福來朝”“五福臨門”“福壽雙全”之說。 在這小水池旁還長著壹棵楊柳樹,從樹桿中的小窟窿可以看出它已生長了許多年了,可仍顯得生機盎然,樹枝茂盛,那下垂的柳枝,似乎對各位的到來正表示著熱烈的歡迎。
頭頂上這片鐘乳石和中洞中的“砥柱峰”壹樣,也是由滴水長成的,不同的是,這片鐘乳石現在還在不停地往下滴水,不停地往下生長,假如有哪位不相信的話,不妨拿出尺子來量壹下它現在的長度,等五十年之後再來量壹次,就可以證實我的話是真是假了。站在這個角度看,這片鐘乳石好似壹片含苞待放的荷花,朋友們想看荷花開放,就請跟我往前走。
請朋友們往下看,這個景象不由得想起古文《愛蓮說》中的描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矣。剛才還是含苞待放的荷花,現在到了水裏已竟相開放了,不知可有哪位朋友已聞到了荷花的清香。
實際上,剛才我們看到的只是。
4.善卷洞 是位於宜興市西南約25公裏的祝陵村螺巖山上,相傳在4000多年前,有位善卷先生避虞舜禪讓,在此隱居,因而得名。它是宜興三大奇洞之壹.
善卷洞面積約為5000平方米,遊覽路線約為800米。上下三層,層層相連;上、中、下和水洞,洞洞相通。進入洞中,宛如進入壹座地下宮殿。
善卷洞的入口在中洞。中洞的獅象大場是壹個面積達1000平方米的天然大石廳石廳內可容上千名遊客,高大寬敞,上面掛滿各種形象生動的石鐘乳。石廳兩旁,屹立著壹對形似青獅、白象的巨石,惟妙惟肖,形態逼真。高達7米的鐘乳石筍兀立洞口,名砥柱峰。它是壹點壹滴的石乳聚積而成,每30至50年長高1厘米,它的形成已有3萬多年。。
上洞的規模比中洞還要大,洞長70米、寬30米、高30米。洞形似螺殼,終年雲霧彌漫,冬暖夏涼,氣溫終年保持23攝氏度,因而又稱暖洞。環壁有奇石形成的荷花倒影、萬古寒梅、綿羊、駿馬、熊貓等景物,栩栩如生。石縫間細流瀑瀑,在地下形成水潭,頂部的石乳倒映在潭中,奇異天成。循石級盤旋而下,要穿過“風雷”、“波濤”、“金鼓”、“萬馬”4重石門。這時,妳能感受到波濤遠聞,風雷隱作,金鼓齊鳴,萬馬奔騰的意境。這裏石乳滴成的奇幻景物更多,有翠綠的葡萄,橙黃的佛手,白嫩的鮮藕,振翅的白鶴,還有通天石松,梅花屏風等等,千姿百態,美不勝收。
善卷之奇,主要是下洞和水洞。下洞長約180米,寬18米,高22米。洞外有壹個6米多高的石陡坎。大雨過後,飛瀑流水直瀉懸崖壑底,奔放澎湃,故又名“瀑布洞”。與後洞相連的水洞,是壹條極古老的地下溪河。長約120米,水深4.5米,河面最寬達6米,可常年通舟。遊人至此,可乘遊船。輕舟壹葉,蕩漾其間,在此黑暗的洞穴中前行,有時需俯首側身才能通過,偶爾崖頂幾顆冰涼的“仙水”滴落在遊人的頸項。引起壹聲驚叫,壹陣歡笑。“船在水中行,槳在洞上劃”,兩旁彩燈閃爍,光怪陸離,好像遨遊在神話中的水晶宮。約20分鐘後,見崖壁上“豁然開朗”四個蒼勁大字,為梁代書法家陶宏景題刻。在此舍舟登岸,此時只見四壁石刻皆是古今遊客贊美洞府的詩詞歌賦。
出了善卷洞,下山到了祝陵村。相傳晉代女子祝英臺曾女扮男裝到此讀書。這裏原有唐刻石碑6字,現存“碧鮮庵”三字,筆跡古樸。近旁還有“晉祝英臺琴劍之冢”、“吳自立大石”和三國時代的“國山碑”等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