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陳垣的主要成就

陳垣的主要成就

陳垣在元史、歷史文獻學、宗教史等領域皆有精深研究,給我們留下了十幾種專著、百余篇論文的豐富遺產。特別是他的宗教史研究範圍十分廣泛,對已消亡的外來宗教,如火祆教、摩尼教、壹賜樂業教做過專門研究;也就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世界三大宗教在中國的興起和流傳寫過不少論著;對中國本土的道教,也撰有專書。他的宗教史研究,同時也是中外文化交通史研究的重要內容。

宗教史研究

人們都稱陳垣先生是宗教史專家,這是事實,他幾乎是沒有壹門宗教不研究。除了《古教四考》(《元也裏可溫教考》、《開封壹賜樂業教考》、《火祆教入中國考》、《摩尼教入中國考》)外,他還有《回回教入中國考》、《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諍記》、《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中國佛教史籍概論》、《釋氏疑年錄》等著作。

“古教四考”使陳垣登上史壇,走向世界,也為民國學術史增添了具有世界意義的光彩壹筆。

《元也裏可溫教考》,1917年5月寫成,曾經多次修改、印行。也裏可溫是元代基督教總稱。過去以為此教資料多在海外,而本國典籍無征。該文則專以漢文史料進行研究,除《元史》外,還利用了地方誌、金石錄、書畫譜等60多種材料,論證了隱晦七八百年,無人能道的也裏可溫教。

《開封壹賜樂業教考》,1919年11月寫成。開封壹賜樂業教即猶太教。該教在明清時所立的三篇碑文,對其何時傳至中國,說法不同。陳垣用種種方法證明開封猶太教非宋以前所至,漢文典籍對猶太教的記載始見於《元史》,元以前無征。文中還詳細考證了該教與回教之異同、教中人物之大略、寺宇的沿革、經文的內容和源流。

《火祆教入中國考》,1922年4月撰。火祆教又名拜火教,唐初傳入中國,頗見優禮。唐時外來宗教,除火祆教外,還有大秦、摩尼、回回三種。回教在唐代未盛,記載尚少;其余三教,因都來自波斯,唐宋學者分辨不清,記載每有錯誤。清代學者如錢大昕等也常把它們混為壹談。此文除敘火祆教的起源、興衰外,還將典籍上三教混同記載的錯誤壹壹指出,予以辯證。

《摩尼教入中國考》,1923年寫成。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創立的,它由拜火、基督、佛教糅雜而成。陳垣取敦煌摩尼教經卷和其它材料,考明摩尼教始於唐武周長壽二載(694年)傳入中國及其歷唐、宋、元、明數朝在中國流行的情況。

“古教四考”陸續出版後,好評鵲起。加上稍後問世的《元西域人華化考》、《基督教入華史略》等論著,這些以宗教史研究來拓展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學術成果,是陳垣對民國學術的重大貢獻,也是使當時的中國學術界推陳出新,與國際漢學界接軌的不可多得的尖端成果。

校勘學研究

陳垣在研究歷史文獻的時候,非常註重於研究目錄校勘和工具書的使用。

目錄學是搞學問的門徑,是掌握書目、書的內容、版本以及相關書目的壹門學問。壹個人要搞學問,必須掌握目錄學。

陳先生在年輕的時候,就熟讀了《四庫全書提要》與張之洞的《書目答問》。《四庫提要》對清朝搞學問的人來說,確是做了不少的工作,它對每本書都作了介紹,對初學者幫助很大,今天也還要好好利用。張之洞《書目答問》寫於光緒元年(1875年),陳先生把這兩本書讀得很熟、很精,而且也要學生好好去讀。

陳先生辛亥革命後到了北京,曾花很長時間研究《四庫全書》。他寫過兩本書。壹是《四庫書名錄》,壹是《四庫撰人錄》。他研究《四庫》與別人不同,別人只是要看什麽書到《四庫》中去找,他卻是研究《四庫全書》收編的書是如何寫成的,它有哪些版本。

學習和研究中國歷史,由於資料特別豐富,頭緒也特別多,單靠腦子記不行,必須依靠工具書,學會利用工具書。陳先生對這方面很重視,作出不少成績。

陳先生發表的重要工具書是《中西回史日歷》和《二十史朔閏表》。陳先生這兩本工具書解決了中國史上壹個極為復雜的問題,是我們學習和研究歷史所不可缺少的。

陳先生編寫這本書,花費很多精力,他後來有二十多年不能正常吃飯,就是因為當時壹天到晚坐在那裏廢寢忘食地算歷法搞成了胃病。

陳先生還著有《史諱舉例》。

避諱,是中國歷史上的特點,每壹朝有每壹朝的避諱。陳先生精心研究,總結出幾種方法,弄清了在什麽情況下是如何避諱的。在該書第八卷中列出了我國歷代的避諱表,每壹朝避什麽,如何避。這是每壹個中國史學工作者必須具備的知識。因為中國古書上避諱太多了,不懂它,就不懂校勘學,對歷史上的壹些問題也就弄不清。

此外,他為了研究元史,還編出元朝六十家文集的目錄。這書稿沒有印,北京圖書館藏有抄本。他在研究《冊府元龜》時,壹開始就先作有關《冊府元龜》的工具書,然後再動手研究。

文獻學研究

文獻學在陳垣的學術生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為現代歷史文獻學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他在版本、目錄、校勘等領域的著作,成為我們研究中國古代文史的重要參考書目。

清朝校勘學家很多,《書目答間》後面就列有校勘學家類目。但清代的校勘學家只是壹般地校壹校,對壹對,只有像王念孫、段玉裁這些人才算得上是比較高明的校勘學家。

校勘學到陳垣先生時有了進壹步的發展,他把校勘學總結出壹些經驗和規律,寫了壹部《元典章校補釋例》,1959年中華書局重印,改名為《校勘學釋例》。《元典章》是壹部研究元代歷史十分重要的著作,它原是用蒙古白話寫的,很難懂,《四庫全書》沒有收人。但它是研究元史不可缺少的壹本書,由於它錯誤很多,而且錯得離奇,陳先生就以故宮中發現的元刻《元典章》,再根據其他書籍,來校對流行的沈刻《元典章》,發現錯誤壹萬二千多條。他將其中的壹千多條加以歸納、整理,找出錯誤原因,著成《元典章校補釋例》壹書。他使學校勘的人知道在校勘中可能遇見哪些情況,如何分辨是非。他不是簡單羅列若幹條,而是附有說明,最後總結出四種方法,加以綜合運用。

第壹種是對校法。陳先生說,對校法壹即以同書之祖本或別本對讀,遇不同之處,則註於其旁。劉向《別錄》所謂‘壹人持本,壹人讀書,若怨家相對者’,即此法也。此法最簡便,最穩當,純屬機械法。其主旨在校異同,不校是非。故其短處在不負責任,雖祖本或別本有訛,亦照式錄之;而其長處則在不參己見,得此校本,可知祖本或別本之本來面目。放凡校壹書,必須先用對校祛,然後再用其他校法。第二種是本校法。“本校法者,以本書前後互證,而抉搞其異同,則知其中之謬誤,……此法於未得祖本或別本以前,最宜用之。”吳縝《新唐書糾謬》、清代梁玉繩《史記誌疑》都是用這種方法。惟此法只能發現矛盾,提出問題,而不能解決問題。第三種是他校法。“他校法者,以他書校本書。凡其書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書校之;有為後人所引用者,可以後人之書校之;其史料有為同時之書所並載者,可以同時之書校之。此等校法,範圍較廣,用力較勞,而有時非此不能證明其訛誤。”第四種是理校選。“段玉裁曰:‘校書之難,非照本改字不訛不漏之難,定其是非之難。’所謂理校法也。遇無古本可據,或數本互異,而無所適從之時,則須用此法。此祛須通識為之,否則鹵莽滅裂,以不誤為誤,而糾紛愈甚矣。故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險者亦此法。”清代王念孫、段玉裁等人校勘水平較高,用理校得出的結論往往與後來發見的原本相同。

陳先生總結前人與自己工作的經驗,提出這四種方祛,綜合運用,基本上解決了校勘學上的問題。在這方面,他還寫有《四庫提要中的周亮工》、《舊五代史輯本發覆》等書。

元史研究

清朝學者研究元史的人很多,多少是看到清朝很像元朝。康熙年間,邵遠平著《元史類編》,要把元史重新改編。乾隆間,錢大昕編撰《元史氏族表》與《元史藝文誌》,對元史很有研究。鴉片戰爭前後,魏源編了《元史新編》,以後,搞元史的人很多,直到清末,柯劭忞編著《新元史》,集清壹代元史研究之大成。清朝壹代研究元史,是先後繼續的,到後來更發展到對西北史地的研究。

陳垣先生研究元史與前人不同,他著重搜集有關元朝民族的歷史與元朝宗教的歷史的資料,進行研究,參考了二百多種書,寫成《元西域人華化考》壹書。

元朝把人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陳先生所指的西域人主要是色目人。他研究這些人在元朝進入中國後,如何被漢族同化了的。

陳先生撰《元西域人華化考》用力很大,他采用新的方法,集中問題,深入研究,作為舊史學家進行考證工作,不能不說是壹大進步。

陳先生也肯定了《元史》,認為它保存了原來的材料,沒有擅自改動,所以把它作為史料來看還是有用的。當然,研究元史,不能僅靠它,還要利用元朝六十家的文集。我們研究歷史,不能只用史部的書,經部、子部、集部的著作都應加以利用。

陳先生著作目錄年表第壹部著作是《元也裏可溫教考》,雖然這是研究宗教的,但實際上也是壹部元史著作。

日本研究元史的學者,對陳先生很欽佩,他們承認《元西域人華化考》、《元也裏可溫教考》這兩本書日本人是搞不出的。 《勵耘書屋叢刻》(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影印本,1982年)第壹集

《元西域人華化考》八卷

《元典章校補》八卷

《元典章校補釋例》六卷第二集

《史諱舉例》八卷

《舊五代史輯本發覆》三卷

《吳漁山先生年譜》二卷

《釋氏疑年錄》十二卷

《清初僧諍記》三卷

《陳垣史學論著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收元也裏可溫教考、開封壹賜樂業教考、火祆教入中國考、摩尼教入中國考、雍乾間奉天主教之宗室、吳漁山生平、湯若望與木陳忞等論著***79篇,包括壹些專著的摘錄。)

《陳垣史源學雜文》,(人民出版社,1980年)

《陳垣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近現代著名學者佛學文集”1995年)

《陳垣來往書信集》(陳智超編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單行本

《校勘學釋例》(即收入《叢刻》中的《元典章校補釋例》,中華書局1959年)

《釋氏疑年錄》(中華書局1964年)

《元西域人華化考》(上海古籍出版社“蓬萊閣叢書”2000年)

《中國佛教史籍概論》(科學出版社1955年,中華書局1962年,1982年,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

《史諱舉例》(科學出版社1958年,中華書局1962年)

《明季滇黔佛教考》(科學出版社1959年,中華書局1962年,河北教育出版社“二十世紀史學名著叢書”2000年)

《通鑒胡註表微》(科學出版社1958年,中華書局1962年,遼寧教育出版社“新世紀萬有文庫”1997年)

《二十史朔閏表》(中華書局1962年,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