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中部,橫列於洱海與漾濞江之間,南北走向,北起洱源舊州,南止西洱河。
蒼山,亦稱點蒼山,在古籍中又有玷蒼山、熊蒼山、大理山之稱,屬喜馬拉雅造山帶南延部分之橫斷山脈雲嶺,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中部,洱海之西,東經100°55′00″~100°11′30″,北緯25°34′30″~26°00′00″之間,是大理市與漾濞彜族自治縣的分界山嶺,山勢西北壹東南走向,北起花甸壩之西的光藍壩埡口,南至西洱河,長約48千米。
東西寬約18千米。蒼山山脈連脊屏列自北而南由19座山峰組成,海拔3074~4122米,最高峰馬龍峰海拔高達4122米,與西坡河谷相對高差約2500米,與東坡洱海相對高差約2100米,蒼山屬上升的斷塊山,多懸巖峭壁和重疊瀑布群,第四紀冰川地貌和冰川堆積物十分發育。
形成演變
蒼山主體由古老的蒼山變質巖系組成,蒼山變質巖系經歷了前寒武紀全球普遍發生的區域性熱動力變質地質過程,是楊子地塊的古老結晶基底,在遭受多次熱動力事件後又經歷了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動力變質作用,形成了多種多樣的變質巖組合,斑斕奪目的大理石就是這個組合中的壹類。
在距今10~2億年期間,受到古特提斯海洋盆分裂、古大陸的碰撞,完成了由大洋到大陸的演化過程,距今4500萬年以來伴隨著青藏高原的形成,蒼山隆升,相繼洱海沿紅河斷裂活動發展演化形成高原斷陷湖泊,表現了喜馬拉雅南段三江並流區巨型復合造山帶復雜而宏偉的造山隆升歷程,此地,特提斯構造域的演化特征及揚子構造域的特征都有反映。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蒼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