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圖說》與儒學的關系是顯而易見的,其首句“無極而太極”中的“太極”便是來自儒家經典《周易》裏“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太極”是最大的統壹體,是最初元氣未分的狀態。後文提到“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中“五行”的概念來自《尚書》,五種物質按順序相生,按時節運行,五行統壹於陰陽,陰陽統壹於太極。文章還有壹段提到“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這裏講人是稟受陰陽五行之秀氣而生的,是高於萬物的,而聖人更是“立人極”,要做到“中正仁義”,“中正”便是出自儒家經典,而仁和義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人們的行為端正,符合仁義禮智信的要求,才可立人極。
“太極”來自儒家經典,而“無極”源自道家經典,出自《老子》“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常得不忒,復歸於無極。”此外,道家許多著作如《莊子》《道藏》等都提到過“無極”這壹概念。朱熹將周敦頤引入“無極”這壹概念的行為解釋為,周敦頤擔心人們會去太極之外尋找更為太極之物,所以引入儒家經典中沒有的“無極”,即壹種無形的無限存在,以便終止學者們對太極之外之物的尋找。道家思想除了對《太極圖說》在宇宙本體論的構造上產生影響,還影響了其人性論的構建。周敦頤承接“立人極”提出“主靜”說,這是道家修身的方法,即以無欲為最高原則,不受私欲的幹擾,主靜與立人極相結合,能夠使人更好地實踐儒家道德準則。
同時,在汲取道家思想的基礎上,周敦頤還與許多佛教人士有著密切的來往,其影響也體現在他的《太極圖說》中。有學者認為,周敦頤受壽涯禪師“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雕”偈語的啟發,因為其中的“先天地”又“無形”之物,都與周敦頤的“無極”有相似之處也是最高的範疇。另外,此時佛教日益發展壯大,儒家學者或多或少受到佛教的影響,黃館所言“宋儒之學,其入門皆由於禪。濂溪、明道、橫渠、象山由於上乘;伊川、晦庵皆由於下乘”也可以看出佛學對宋明理學的影響。
總之,周敦頤以儒家思想為基礎,把儒佛道三家學說相融合,為儒學確立了宇宙本體論,也把本體論與人性道德準則結合起來,為後來的學者開辟了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