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小品起源於哪裏?

小品起源於哪裏?

小品這個藝術形式是春節聯歡晚會所誕生的新型藝術表現形式,陳佩斯、朱時茂所表演的小品《吃面條》為春晚歷史上的第壹個小品,從此,陳佩斯和朱時茂開創了中國小品的先河。

小品最早是演藝界考試學員藝術素質和基本功的面試項目,壹般由錄取單位老師現場出題,應試者當場表演。1983年在第壹屆央視春節聯合晚會上嚴順開表演的《阿Q的獨白》,首次運用了“小品”這壹表演形式。1984年春節聯歡晚會,陳佩斯朱時茂表演的《吃面條》使小品正式成為壹種獨立的藝術表演形式。

擴展資料

歷史沿革:

“小品”壹詞早在晉代即有了,本屬古印度的佛教用語。《世說新語·文學》:“殷中軍讀小品”句下劉孝標註:“釋氏《辨空經》有詳者焉,有略者焉。詳者為大品,略者為小品。萬歷三十九年(1611),王納諫編成《蘇長公小品》,最早將“小品”視作文學概念。陳繼儒《〈蘇長公小品〉敘》雲:“如欲選長公之集,宜拈其短而雋異者置前,其論、策、封事,多至數萬言,為經生之所恒誦習者稍後之。

如讀佛藏者,先讀《阿含小品》,而後徐及於五千四十八卷,未晚也。此讀長公集法也。”(《眉公先生晚香堂小品》卷十壹)提出“短而雋異”作為“小品”的特征,並比之為《阿含小品》,也可見“小品”概念是由佛經移來的。這是晚明人最初的“小品”觀,大體上指散文體,篇幅短小,雋永新異。陳繼儒是晚明文壇“山人”壹族的領袖人物,經他壹號召,“小品”壹詞遂不脛而走,壹時人人競相寫小品、選小品、論小品,蔚然成為風氣。

我國喜劇小品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初,它繼承和發展了話劇、二人轉、小戲等戲劇形式的優點。尤以陳佩斯、朱時茂、嚴順開、趙麗蓉、宋丹丹、黃宏、蔡明、郭達、潘長江、趙本山、小沈陽著名。

百度百科-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