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什麽是‘三山符箓’

什麽是‘三山符箓’

自張陵創教以來,道教即有了符箓、丹鼎兩大派系之分,張陵四世孫張盛於江西龍虎山首創 “正壹宗壇”,世傳天師符箓;繼起者有楊羲、許謐建“上清宗壇”於江蘇茅山;葛玄創“元始宗壇”於江西臨江軍的闔皂山。是為道教符箓的三大派系。元代指令三山***輔皇圖,因稱三山所傳為三山符箓;此後又敕令三山***演“上清”,於是諸山符箓遂又合歸“正壹”。

1.龍虎山正壹宗壇 龍虎山在今江西省貴溪縣西南上清鎮,為張氏世居之地。相傳張陵曾建草堂於此,居此煉丹者三十余年。後張氏赴蜀,建教於鵠鳴,及至西晉永嘉間(公元307—312年),其第四世孫張盛再返龍虎,建祠堂於張氏當日煉丹處,並在附近建立了傳箓壇,每於三元之日傳授法箓,是為正壹宗壇之始。唐玄宗時因嘉許天師符箓,冊封張陵為太師,於京城建授箓院,龍虎山置傳箓壇。武宗會昌中(841—846)賜帑於龍虎山立宮,額其傳箓壇曰“真仙觀”。這是龍虎山最早的道教宮觀。

宋代,該觀屢經修繕,端平二年 (1235) ,又興建了“三清”、“真風”等六殿、二閣三館、二堂及方丈並左右道院等數百楹。景定間建上清宮門樓,額曰“龍虎福地”並敕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為“觀妙先生”,龍虎山掌教,提舉三山符箓;兼禦前諸道觀教門公事,主領龍翔宮。

元代皇帝多次撥款修繕上清宮,並召見了第三十壹代至三十四代天師,於龍虎山之恩迂,逾於歷代,明清之世,壹仍元代之舊,龍虎山天師道系迄為我國道教中心。上清宮是他們的宣教勝地。

明洪武元年 (公元1268年)朱元璋又撥款興建了龍虎山的天師府,光大天師門楣,清康煦間曾另建天師府於北京正陽門外,雍正間再改建於地安門外。天師府第逐與曲阜孔府媲於天地間矣。

2.茅山上清宗壇 茅山是江南名山,道教正壹派上清宗壇的所在地,三山符箓之壹。《洞天福地記》中,它是十大洞天的第四洞天,“句曲山,周回壹百五十裏,名曰 金壇華陽之洞天,在潤州(今鎮江)句容縣屬,紫陽真人治之。”又為七十二福地之第壹福地,“地肺山,在江寧府(今南京市)句容縣界,昔陶隱居幽棲之處,真人謝允治之。”

它原名句曲山,古名已山,又名岡山,以山形曲折得名。秦時曰華陽之天,山中群峰聳立,大者有大茅、中茅、小茅三峰。故又稱茅山,三峰亦名茅峰。

它從來就是道教有名的道場,古代有名的神仙茅初成即在此山得道,西漢時茅盈兄弟來居本山,行醫學道,遺愛在人,並留下了後來的茅山道派:大茅、二茅、清微等道派。

東晉時候,南嶽魏夫人 (華存) 的弟子楊羲、許謐在茅山建立了“上清宗壇”,道教中以經箓授受就是從他們開始的。

道教中有名的大師如:陸修靜、臧矜、陶弘景、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李含光等人即都是他們的法裔,所以到了唐代,茅山道便發展成為了道教第壹大宗,後來連龍虎山也都要***演上清符箓,於是茅山在道教中的聲望更為膾炙人口了,因此茅山也成為道教中最負盛名的名山。

茅山宮觀素以甲於天下著稱,據說在太平天國軍興之前,全山曾有二百五十七觀之盛;軍興之後,僅余三宮五觀矣。即:元符萬寧宮亦稱上宮,又名印宮;寧禧萬壽宮,亦稱下宮;九霄萬福宮,即頂宮,在大茅峰頂。五觀為玉晨觀、乾元觀、仁佑觀、德佑觀、白雲觀。

其最負盛名的上清宗壇,相傳原建於雷屏山下的許謐宅中,今元符萬寧宮,宗壇九層,山中之偉建也。其它名勝亦多,類皆楊許之遺。

3.合皂山元始宗壇 合皂山,在今江西省清江縣,以山形如合、山色如皂得名。自漢以來,張陵、葛玄、丁令威皆有壇井在焉。故《寰宇記》謂為“神仙之宅”。《洞天福地記》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六福地,太極左仙公葛玄得道處,東峰臥雲庵有壇竈,仙公煉丹處。山中所傳《靈寶經箓》即仙公遺教也。宋以後,朝庭允許授箓者,唯廣信之龍虎、金陵之茅山與此三者而已。徽宗朝給“元始萬神”銅印,至今用之。故道教中遵為“元始宗壇”,為有名的三山符箓之壹。

宗壇所在之處,原名靈仙館;隋時毀於火,再建草堂;孫道士為殿臺,乃名為觀。江西李氏改名玄都,再焚再葺,政和八年始賜名為“崇真宮”。

崇寧三年 (1104)加賜“萬壽”,淳佑六年(1246)又加為“大萬壽崇真宮”。根據山誌所記,它應當是宋代道教宮觀中的第壹大觀。明宣德以後,觀中黃冠星散,宗壇不復舊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