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壹些關於氣功中的名詞解釋

壹些關於氣功中的名詞解釋

精神內守,這句話出自中醫經典《黃帝內經》,原文是“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這句話可以說是中醫養生的高度總結。主要是指人在生命過程中,要保持清心寡欲、內斂自省的精神狀態,追求清凈自然的生命狀態。這種狀態應該是最符合生命進程的、能使生命如細水長流般長九而堅韌。 在這句話中的“精神內守”也是指尋求安閑、內斂的精神狀態,不存邪心雜念,不心存妄想,不心浮氣躁,保持內心的安寧狀態。這需要妳自己在生活過程中慢慢體悟,漸漸積累,時時內省,不是什麽大師能幫的了的。 內視指在排除外界幹擾,沒有浮思雜念的情況下,合閉雙目,觀窺軀體某壹部位。又稱內觀。其目的是為了入靜,《青華秘文》曰:“心之不能靜者,不可純謂之心,蓋神亦役心,心亦役神,二者交相役,欲念生焉。心求靜必先制眼,眼者神遊之宅者,神遊於眼而役於心,故抑之眼而使之歸於心。”故以目內視時,思想集中,元氣充沛,返視內照,心平躁釋。修煉時,凝神安息,舌柱上腭,心目內註,俯視丹田,很快就能入靜。 關於丹田的位置,古籍記載和氣功家說法不壹。據《黃庭經》記載:丹田位置上有黃庭(胃),下有關元,後有幽闡(腎),前有命門,實在臍下內部壹寸三分處。意守丹田之所以成為練氣功最重要的方法,是因為註視這地方,在治療中以引導思想集中,使大腦得到充分休息,且可調整呼吸,固精健身,增強內畦的活動,我們知道,只有腦和腎健,氣足才可以祛百病。意守丹田就是練氣功中“調心”的重要功夫。而“調心”須與“調息”互相配合好收效才會大。所以氣功家有雲:“治病須養氣,養生須調息。調息須清心,清心須堅腦,堅腦則心平氣和,氣機發動,無所不適。” 初學靜坐功的人,對這種功夫極難下手,人們的妄念壹起壹伏沒有壹秒鐘停止。所說“心猿意馬”就是這個意思。就是能夠調伏這些胡思亂想,到靜坐的時候把壹切雜念放下,精神集中在小腹(下丹田)。如果妄念又起,就再放下。這樣反復練習,久而久之,妄念自然會逐漸減少,以達到無念的境界。這是最上乘的功法。如初學氣功者,覺得這種意守的根基不夠,可以輕閉兩眼,微露壹線之光,而且觀鼻準,這叫做“目若垂簾”。靜靜地以鼻呼吸,不聞不覺,口也須自然閉合,舌抵上腭,遇有口津多的時候,可緩緩分小口咽下。最要緊的仍在意守下丹田。 初學習靜坐功的人,常常反映:“我沒有學習靜坐功的時候雜念倒還少,壹入坐練功後,妄念反而格外多,不知是什麽緣故。”這實在是壹種誤解。要知道人們的妄念,本來隨時都能有,平時因和外界環境的接觸把註意力發散了,故不覺得多;習靜坐以後精神集中於內部,才覺得妄念忽起忽滅,不可捉摸。能夠從這裏入手,即時自省妄念是怎樣生起來的。習練久了,雜念自然漸漸會少了。 初學靜坐功的人,容易出現兩種情況。壹是沒有法子把情緒安定下來;二是昏沈,時時要打瞌睡。治情緒不安的毛病,應該把壹切念頭完全放下,空空洞洞,什麽也沒有,專壹註意在小腹中間,自然能夠慢慢安定下來;治昏沈瞌睡的毛病,應該把念頭提起,專註意在鼻頭尖端,把精神振作起來。由於白天勞累的緣故,夜裏入坐,就容易昏沈,早上起來打坐,因為夜裏睡眠已足,就不至於昏沈了。

參考資料:

氣功養生網 /article/

參考資料:

/article/2007/1225/article_1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