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地山,1893二月14,出生於臺灣省臺南市府城延平縣王廟附近的偷窺園。他的父親徐南英是壹位有愛國思想的知識分子。祖籍廣東揭陽。1895年甲午戰爭爆發時,徐南英被任命為臺灣省防局局長。在民族大義的感召下,他領導人民奮起反抗日本的侵略。日軍占領臺灣省後,他舉家遷回大陸。當時徐南英定居福建龍溪,是因為清政府為了保住臺灣省的籍貫,禁止官員越境。
許地山三歲隨父定居漳州,四歲入私塾。由於他勤奮好學,成績優異,被譽為漳州市的“神童”。辛亥革命前夕,哥哥在新思潮的影響下投身革命,年輕的許地山毅然剪掉辮子,發誓與腐敗的清朝決裂。此後,由於家道中落,許地山開始壹個人生活。他曾經是石馬魯美小學的老師,後來他去了省立第二師範學校教書。1913在緬甸仰光華僑創辦的中文學校就業。經過兩年的海外生活,他的思想受到了壹定程度的影響。後來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基於此。1915、12年,許地山回國,住在漳州大安定(今滄源街)。後來在漳州華英中學任教。1917年回到省二師,任附小校長。
1917暑假期間,許地山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燕京大學文學院,學習了多門外語和方言。常與瞿秋白、鄭振鐸、耿濟之等人談時政,求真求實,探索改造社會、振興中華之道。他們在北京基督教青年會圖書館編輯《新社會》雜誌,宣傳革命思想,出版新的文學作品。五四運動爆發時,許地山作為學生代表,經常在街頭發表演講,參加天安門廣場前的示威遊行和集會,積極參加反帝反封建鬥爭。
1921、1、12年許地山、沈雁冰、葉聖陶、鄭振鐸、周作人等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和《小說月報》,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壹份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新文學刊物。許地山以落花生為筆名在雜誌上發表了自己的第壹部小說《生命的鳥》,寫了壹對緬甸青年男女在封建禮教的枷鎖下的愛情悲劇,在讀者中引起了強烈的* * *反響。他開始了他的文學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