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人者、以禮分施,均遍而不偏,臣以禮事君,忠順而不解,父寬惠而有禮,子敬愛而致恭,兄慈愛而見友,弟敬詘而不慢,夫照臨而有別,妻柔順而聽從,若夫行之而不中道,即恐懼而自竦。
此全道也,偏立則亂,具立則治。請問兼能之奈何?曰審禮。
昔者、先王審禮以惠天下,故德及天地。動無不當。
夫君子恭而不難,敬而不鞏,貧窮而不約,富貴而不驕,應變而不窮,審之禮也。故君子於禮也,敬而安之;其於事也,經而不失;其於人也,寬裕寡怨而弗阿;其於儀也,修飾而不危;其應變也,齊給便捷而不累;其於百官伎藝之人也,不與爭能而致用其功;其於天地萬物也,不拂其所而謹裁其盛;其待上也,忠順而不解;其使下也,均遍而不偏;其於交遊也,緣類而有義;其於鄉曲也,容而不亂。
是故窮則有名,通則有功,仁義兼覆天下而不窮,明通天地、理萬變而不疑,血氣平和,誌意廣大,行義塞天地,仁知之極也,夫是謂先王審之禮也。若是、則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如赤子之歸慈母也。
曰:仁刑義立,教誠愛深,禮樂交通故也。詩曰:“禮儀卒度,笑語卒獲。”
摘自韓詩外傳?卷四。
2. 形容壹個人沒教養的文言文壹、《詩經·鄘風·相鼠》——春秋·傳為尹吉甫采集、孔子編訂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譯文:
妳看這黃鼠還有皮,人咋會不要臉面。人若不要臉面,還不如死了算啦。
妳看這黃鼠還有牙齒,人卻不顧德行。人要沒有德行,不去死還等什麽。
妳看這黃鼠還有肢體,人卻不知禮義。人要不知禮義,還不如快快死去。
二、行為不通世俗,玩劣怕讀文章。——清·曹雪芹《紅樓夢》
釋義:活動不合乎世俗的禮儀,性格頑固惡劣不喜歡讀書。
三、眼晴長在 *** 上, 只認衣冠不認人。——清·文映江《詠針》
釋義:寫穿衣服的人,無感恩之心,眼睛只看衣服,不管做衣服人的人的辛苦。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詩經·鄘風·相鼠是壹首諷刺詩,其諷刺的對象,說法不壹。前人對這個問題大致上有二說:《毛詩序》以為是刺在位者無禮儀,鄭箋從之;《魯詩》則認為是妻諫夫,班固《白虎通義·諫諍篇》承此說。
後壹說雖然有何楷、魏源、陳延傑諸家的闡發,但究竟由於所申述的內容與此詩所顯露的深惡痛絕的情感不吻合,故為大多數說詩者所不取,而從毛序鄭箋之說。
搜狗百科-詩經·鄘風·相鼠
3. 有關教養的文言文句子,求回答必須是中國的古籍中有關教養的文句實在是多如繁星,以下僅采摘幾句:如果感興趣我可提供文本。
宜靜默,宜從容,宜謹嚴,宜儉約,四者切己良箴。 忌多欲,忌妄動,忌坐馳,忌旁騖,四者切己大病。
常操常存,得壹恒字訣。勿忘勿助,得壹漸字訣。
敬守此心,則心定;斂抑其氣,則氣平。 人性中不曾缺壹物,人性上不可添壹物。
君子之心不勝其小,而氣量涵蓋壹世。 小人之心不勝其大,而誌意拘守壹隅。
怒是猛虎,欲是深淵。 忿如火,不遏則燎原。
欲如水,不遏則滔天。 懲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懲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心壹松散,萬事不可收拾。
心壹疏忽,萬事不入耳目。 心壹執著,萬事不得自然。
壹念疏忽,是錯起頭。 壹念決裂,是錯到底。
古之學者,在心上做工夫,故發之容貌,則為盛德之符。 今之學者,在容貌上做工夫,故反之於心,則為實德之病。
只是心不放肆,便無過差。 只是心不怠忽,便無逸誌。
處逆境心,須用開拓法;處順境心,要用收斂法。 世路風霜,吾人煉心之境也。
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 世事顛倒,吾人修行之資也。
青天白日的節義,自暗室屋漏中培來。 旋乾轉坤的經綸,自臨深履薄處得力。
名譽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隱忍中大。 謙退,是保身第壹法。
安詳,是處事第壹法。 涵容,是待人第壹法。
灑脫,是養心第壹法。 喜來時,壹檢點。
怒來時,壹檢點。怠惰時,壹檢點。
放肆時,壹檢點。自處超然,處人藹然,無事澄然,有事斬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靜能制動,沈能制浮,寬能制褊,緩能制急。 天地間真滋味,惟靜者能嘗得出。
天地間真機括,惟靜者能看得透。 有才而性緩,定屬大才。
有智而氣和,斯為大智。 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 有智慧者,才情決然不露。
意粗性躁,壹事無成。心平氣和,千祥駢集。
世俗煩惱處,要耐得下。 世事紛擾處,要閑得下。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鍛來。 思立揭地掀天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
人以品為重,若有壹點卑汙之心,便非頂天立地漢子。 品以行為主,若有壹件愧怍之事,即非泰山北鬥品格。
人爭求榮乎,就其求之之時,已極人間之辱;人爭恃寵乎,就其恃之之時,已極人間之賤。 丈夫之高華,只在於功名氣節。
鄙夫之炫耀,但求諸服飾起居。 阿諛取容,男子恥為妾婦之道。
本真不鑿,大人不失赤子之心。 君子之事上也,必忠以敬,其接下也,必謙以和。
小人之事上也,必諂必媚,其待下也,必傲以忽。 立朝不是好舍人,自居家不是好處士。
平素不是好處士,則小時不是好學生。 做秀才如處子,要怕人。
既入仕如媳婦,要養人。 歸林下如阿婆,要教人。
貧賤時,眼中不著富貴,他日得誌必不驕。 富貴時,意中不忘貧賤,壹旦退休必不怨。
貴人之前莫言賤,彼將謂我求其薦。 富人之前莫言貧,彼將謂我求其憐。
小人專望人恩,恩過輒忘。 君子不輕受人恩,受則必報。
處眾以和,貴有強毅不可奪之力。 持己以正,貴有圓通不可拘之權。
使人有面前之譽,不若使人無背後之毀。 使人不乍處之歡,不若使人無久處之厭。
媚若九尾狐,巧如百舌鳥,哀哉羞此七尺之軀! 暴同三足虎,毒比兩頭蛇,惜乎壞爾方寸之地! 到處樞僂,笑伊首何仇於天? 何親於地?終朝籌算,問爾心何輕於命?何重於財? 富兒因求宦傾資,汙吏以黷貨失職。 親兄弟析箸,璧合翻作瓜分。
士大夫愛錢,書香化為銅臭。 士大夫當為子孫造福,不當為子孫求福。
謹家規,崇儉樸,教耕讀,積陰德,此造福也。 廣田宅,結姻援,爭什壹,鬻功名,此求福也。
造福者淡而長,求福者濃而短。 士大夫當為此生惜名,不當為此生市名。
敦詩書,尚氣節,慎取與,謹威儀,此惜名也。 競標榜,邀權貴,務矯激,習模棱,此市名也。
惜名者,靜而休;市名者,躁而拙。 士大夫當為壹家用財,不當為壹家傷財。
濟宗黨,廣束修,救荒歉,助義舉,此用財也。 靡苑囿,教歌舞,奢燕會,聚寶玩,此傷財也。
用財者,損而盈:傷則者,滿而覆。 士大夫當為天下養身,不當為天下惜身。
省嗜欲,減思慮,戒忿怒,節飲食,此養身也。 規利害,避勞怨,營窟宅,守妻子,此惜身也。
養身者,嗇而大,惜身者,膻而細。
4. 何為教養表現在行為方式中的道德修養狀況。是社會影響、家庭教育、個人修養的結果,尤指在家庭中從小養成的行為的道德水準。
辭典上說:禮貌是指言語動作謙虛恭敬的表現;教養是指壹般文化和品德的修養。
禮貌和教養不全是壹回事,禮貌只是教養的表現形式之壹,懂禮貌和禮節的人不壹定具備教養,而有教養的人通常都懂得遵守他所在環境中的禮節和禮貌。比如壹個有教養的農民會很好地遵守鄉村禮節和禮貌。
就禮貌和教養的關系問題:
禮貌是外在的、表面的,是經過訓練和刻意就可以裝出來的。而教養是發自內心的,是由環境、教育、經歷等結合成的內在素質。也就是說壹個人有禮貌,討人喜歡,但他可能內在是自私虛偽的。但當說壹個人有教養時,不僅說明他的外在行為,而且還說明這個人的內涵、道德品質是好的。
壹開始說起教養,現在知道,若非出於真心而表現得面面俱到,那只是禮貌,但禮貌的行為堅持壹段後可能會改變態度,成為發自內心的,禮貌也就隨之轉化為教養了。由此看來,禮貌似乎是教養的基礎,是獲得教養的量變的修煉過程。
好的教養是天生發自內心的行為,它是善良地對待他人,是壹種天性,而不是後天的強制學習。我曾在意大利、牙買加以及美國西部和那裏的農民們相處過,他們雖然從事體力勞動,但卻天生有壹種謙遜的禮貌。
教養與禮貌是既有區別又相互聯系的。區別在於,教養反映的是人本質上的品質與道德水平,反映壹種積極的對己對人的態度和行為,而禮貌只是人與人交往時所表現出的對人謙讓恭敬的外在舉止。它們的聯系在於,有教養的人與人相處時總是會借助禮貌這種形式。因此,我們既不能說壹個社交場合彬彬有禮而私下總說人壞話的人有教養,也無法說壹個“刀子嘴豆腐心”,十分熱心助人的人有教養。
換言之,我們既需要內在道德品質的美好與完善,也需要外在行為舉止的禮貌與得體。兩者統壹,才有助於我們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否則,別人對我們要麽“避之惟恐不及”(如果我們是偽君子),要麽“敬而遠之”(如果我們是滿口粗話的熱心人)。
教養的核心
“教養”在良好人際關系中具有重要作用,有愛心,尊重他人,做事有分寸,善解人意,溫文爾雅,註重細節,關心他人,心胸寬闊並發自內心,正派真誠、光明磊落等等。
教養的本質是對人的關懷。因為關懷,我們才能註意並準確地把握交往尺度,給別人留下了必要的私人空間;我們才會克服種種不便,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公德的要求;註意處處使用禮貌用語,努力營造文雅平和的氛圍。
人際交往有壹條基本規則:妳怎樣待人,別人也怎樣待妳。妳關懷別人,對別人體貼、周到、真誠、正派、尊重、得體,別人通常也會反過來如此待妳。久而久之,妳就會具有人際吸引力,妳的社會交往、社會贊許需要就能得到充分滿足,於是,妳便為自己創造了壹種有助於持續發展的良好的人際環境。
如此,妳便具備了壹個人可以依賴的最重要的外在資源之壹:健康的人際關系。
因此,教養中的關懷是壹種有助於人際交往進入良性循環的對人、對己的大關懷。
5. 關於教育的古文名句1、化民成俗,其必由學。
——出自西漢戴聖編纂的《禮記.學記》。 意思是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風俗習慣,壹定要從教育入手。
表達了這樣壹種治學精神即,教育擔負的最大責任不是傳承知識, 而是移風易俗。體現社會本位論。
2、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出自西漢戴聖編纂的《禮記.學記》。
意為古代的君王建立國家,治理民眾,都把教育當作首要的事情。其體現了社會本位論的教育觀。
3、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出自西漢戴聖編纂的《禮記.學記》。
意思是引導學生,而不是牽著學生走;鼓勵學生,而不是壓抑學生;啟發學生,而不是代替學生作結論。體現啟發性教學原則。
4、學而時習之——出自孔子及其弟子的《論語·學而》 原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孔子說:"學到待人處世的道理並適時實踐練習,不是壹件令人心生喜悅的事嗎?” 5、溫故而知新 ——出自孔子及其弟子的《論語·為政》 原文為:子曰: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意思是:孔子說:“復習舊的知識(指學習過的知識),由此獲得新的知識(指未學習過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當老師了。”體現鞏固性教學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