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要解決壹個問題:為什麽湯祈雨算是壹件大事?
這就要考慮到當時的社會背景,是商滅夏後不久,而大背景則是不把人當人的奴隸社會中期。從中我們不難發現,古代文明早期,湯王禱雨的這壹壯舉,不唯壹己,而為大眾,作為壹國之君的作為,明顯帶有國家行為的色彩;湯王不惜以身為牲,為民請命的行為,體現著 ?民為貴,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現實意義。誰心中裝著老百姓,老百姓就會記住誰,或許這就是湯王禱雨在陽城得以千古傳頌的原因。從這個意義上說,湯王禱雨在商湯文化中最具生命力。
商湯執掌王權之後,雖然有伊尹和仲虺兩名賢相的輔佐,但是不知道是什麽原因,五年之內,商都附近都壹直持續大旱,驕陽似火,導致河井枯竭,土地龜裂,作物全部枯死,顆粒無收。《管子?輕重篇》說?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連續七年大旱,不僅禾苗草木不生,人民牲畜也是白骨遍野。商湯剛剛接管天下,便面臨巨大的統治危機。
大家都認為這是天帝所為。商代的蔔辭中也有?貞(問):不雨,帝佳旱我。?的記載,意思就是商湯占蔔問說:不下雨,是天帝降給我的旱災嗎?《小戴劄?表記篇》認為那時候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所以旱災發生後,不僅商王湯派人郊外設立祭壇,祈求天帝除旱下雨,就連普通的商民也都日日跪在太陽下面禱告。可是驕陽似火,有不少商民便扛不住炎熱,多有因此斃命的,中暑的就更數不勝數了。商湯更加焦急了。
為了解決幹旱?這是目前的頭等大事?湯命人在郊外燃燒積薪,並以白牛、白羊、白豬、白狗作為犧牲,祭祀上帝。祭祀的時候,主管祭祀的史官手捧三足鼎,鼎內盛裝的都是牛羊的內臟,並按照湯的吩咐,非常虔誠地向天地山川禱告,並舉了六條責備自己的話:?是不是因為我們的王政事沒有節制和法度?是不是使人民吃不飽穿不暖?是不是因為有官吏貪汙受賄?是不是因為有小人進讒言、倒行逆施?那是不是有女人無故幹涉國家政體?還是我們把宮室修得太過華麗?既然都不是,為何還不下雨呢??盡管官吏如此天天虔誠地祭祀,苦苦哀求天帝,可是天上晴空萬裏,依然沒有絲毫要下雨的意思。
到了第七年的時候,大旱還如第壹年那樣,湯實在是沒辦法了,便命人在桑林邊設了壹座祭壇,自己也要像普通百姓那樣去祈雨。祭祀之前都要占蔔,史官占蔔後說,要用活人作犧牲,上帝才肯降雨。湯認為,祈雨本是為民,為了人民而殘害人民?絕不可以。如果壹定要用人牲,那就由自己充任。他剪去頭發指甲,沐浴潔身,袒露上身,跪在臺前向上天禱告:?我壹人有罪,不能懲罰萬民,萬民有罪,都在我壹人,勿因我壹人之過,而傷害萬民的性命!?禱畢便坐到柴堆上。正當巫祝要點火燃柴,烏雲突然四起,大雨驟然而至,旱情立時便解,萬民是壹片歡呼。他們為了頌揚湯的德行,作了壹首樂曲,就取名為?桑林?,後人也稱其為?湯樂?。
桑林?後來成為壹種大型的、國家級的祭祀活動,性質與祭?社?(土地神)同。直到春秋時代,?桑林?仍是萬人矚目的盛大祭祀活動。?桑林?之祭所用的樂舞,也就沿用其祭名,稱為《桑林》了。商湯禱雨,歷史上有諸多記載。據《淮南子?主術訓》記載:?湯之時,七年旱,以身禱於桑林之際,而四海之雲湊,千裏之雨至。?
《藝文類聚》卷十二引《帝王世紀》:?湯自伐桀後,大旱七年。殷史蔔曰:?當以人禱。?湯曰:?吾所為請雨者民也,若必以人禱,吾請自當。?遂齋戒,剪發斷爪,以己為牲,禱於桑林之社。言未已而大雨,方數千裏。?
所謂?人禱?,即?人祭?。而人祭是壹種古代的祭祀禮俗,是將活人作為祭品來祭祀神靈,而這祭品,通常是要被殺死的。
人祭最先起源於原始社會之間的部落戰爭,因為還是野蠻時代,所以凡俘虜者,婦女娶為妻,兒童或收養或殺害,男子則殺祭於祖先靈前,以告勝利。或許就像獨行的獅子進入獅群,必然殺死公獅及幼獅,卻保留母獅壹樣。
河南陜縣邯鄲澗溝曾發現龍山文化殺祭坑,其中有五至十歲的兒童骸骨,便是人祭。商代之後,殺祭的人數多則三、五百人,而且次數頻繁。其方式有伐(以戈砍頭),劌(割殺),施(剖腹掏腸,或稱刳、剔),磔(張裂風幹被刳剔的人牲),火(即灸,炮烙人牲),鼐(即烹煮人牲),焚(焚燒人牲),舀(活埋),俎(即菹,做成肉醬),彜(殺而陳屍),等等。據古籍所載,地球上最大規模的人祭發生在瑪雅,當時為了祭祀太陽神,壹***準備了三萬多名人祭,光殺死這些人祭來準備典禮,便花了三天的時間。
春秋以後,人的價值提高,儒家?仁義?之說興起,提倡?以人為本?,人祭現象大量減少。但用敵方首領殺祭於社,仍然存在。此後,聚眾起事,發兵出師也常有用人頭盟祭者。
人們認定是湯的為民犧牲感動了天帝,才使得天降甘霖,旱情解除。
關於這件事的記載,最早的應該是《竹書紀年》,它說:?(商湯)二十四年,大旱。王禱於桑林,雨。?《呂氏春秋?順民》說: ?昔者湯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湯乃以身禱於桑林。?幾乎同時 《屍子》 (屍子是秦相李斯的老師)卷下:?湯之救旱也,乘素車白馬,著布,身嬰白茅,以身為牲,禱於桑林之野。?漢初,淮南王劉安主編的《淮南子?主術訓》記載:?湯之時,七年旱,以身禱於桑林之際,而四海之雲湊,千裏之雨至。?之後的歷史記載綿延不絕,至今陽城山野間的老農都能向人們講述這個故事。
經過湯舍身秋雨的事件後,商才算正式在人民心中站穩了腳跟。湯臨死時托孤於丞相伊尹,讓他盡心輔佐自己的子孫。伊尹能不負湯王所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