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村* * *出土的四個銀石榴壇子,形制基本壹致。“石榴壇子”是現代人給的名字,因其形狀而得名。這些器皿的特點是小口長頸。長頸與腹部連接處留有壹個直徑約0.5厘米的小孔,孔內裝有柱塞。血管壁極厚,腹部壹周有明顯的焊接痕跡,要半鑄半焊。頸部也焊接在罐口上。
還有壹個造型特別的銀蓮花瓣座壇。上部是壺形,但下部是碗形底。壇子體大,用蓮花花瓣裝飾壹周。罐體和蓮瓣座分開制作後焊接。更奇特的是,底部有壹個直徑約0.9厘米的小孔。這些物品最初被黃金覆蓋,但大部分已經脫落。
銀石榴壇子和銀蓮花瓣壇子只有何家村才有,器皿的特點很特別,明顯不像是日常用品。由於遺產中有金、銀等藥物,部分器皿中含有丹砂等藥物,是煉丹的主要原料,因此被認為是古代煉丹器皿。唐代用銀器煉丹,如“金砂四兩,銀器七晝夜”,“用生黃精天然汁,銀器煮成膏”。銀石榴壇和銀蓮瓣底壇的形制較小,石榴壇的長頸上有小孔,銀蓮瓣底壇有小孔,推測是煉丹用的。
中國煉丹術的歷史很早,出現在公元前二世紀漢武帝時代。唐代的煉丹術更加發達。據《新唐書·季芳傳》記載,唐高宗“召方士,點金成丹”,玄宗還召道士張果、孫贊煉丹。從初唐太宗到晚唐玄宗,很多皇帝都服用丹藥來延年益壽。這種器物可能反映了唐代煉金術的盛行。金銀器皿中,以鴛鴦蓮花瓣紋金碗、鍍金馬銜杯紋仿皮包銀壺、鍍金鸚鵡紋吊梁銀壺造型最獨特、紋飾最精美、內涵最豐富,均定為國寶,是國寶。在唐代,金銀器皿多為皇家貴族所用,追求富麗堂皇,不計成本。唐代金銀器制造技術達到高峰的最重要標誌是錘刻技術的成熟應用。將金銀片放在模具上反復錘打,再用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小錘錘打,在器物表面形成各種圖案,達到裝飾效果。成品器皿造型輕巧,圖案精美。
其中,鴛鴦蓮瓣紋金碗是有史以來最宏偉的唐代金碗。器高5.5cm,直徑13.7cm,足徑6.7cm,壁厚0.2cm,重391.5g,錘打成型,腹開,喇叭形環足,頗具粟特遺物。碗以小而密的魚子醬圖案為主,寓意多子多福。碗外壁錘出兩層蓮花花瓣,每層為10瓣,這樣就把碗空間分成了30個部分。上部蓮瓣內雕鴛鴦、鸚鵡、鵝、鸛、鴨、兔、鸛、狐、鹿等飛禽,飛禽走獸周圍飾以金銀花。鳥獸或走或跑,或飛或棲於花草叢中,造型生動活潑,整體畫面寓意和諧幸福。仔細觀察,還可以看到工匠制作碗時留下的標準裝飾位置的草圖定位線。碗內壁用墨汁書寫的“九等分”字樣表明了金碗的重量,讓世人得以壹窺唐人管理金銀器皿的方式。
鎏金鸚鵡紋銀罐是唐代最為精美典雅的壹種,是實用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稀世珍品。罐體材質為純銀,高24.2厘米,直徑12.4厘米,足徑14.3厘米,厚0.21厘米,重789克..該裝置底部為圓腳,腹部隆起,肩部連接有活動吊梁。壇子的外壁覆蓋著精美的魚子圖案,帶有鍍金圖案。圖案以鸚鵡展翅為主,周圍點綴石榴、金銀花、卷草、葡萄環。罐蓋上有壹行用墨水寫的字:“紫吳穎兩”和“應時十二兩”,可見罐是存放中藥的器具。
鍍金馬銜杯紋仿皮包銀壺高18.5厘米,直徑2.3厘米,做工十分精致。壺身用銀制成,模仿皮包的形狀,頂部有鍍金的提梁。吊梁前面的壺嘴是直立的,上面蓋著壹個鍍金的蓮花圖案的蓋子,蓋子按鈕上引著1細銀鏈,套在吊梁後面。壺身兩側有1凸起的鎏金馬,高大健壯,長鬃毛遮頸,長尾舞動,頸後飄帶流蘇。兩匹馬的姿勢很奇怪,後腿彎曲,前腿站立,全身蹲伏,嘴裏叼著1的酒杯。鎏金的馬身形象化為錘凸,形象凸起在銀白色的壺身表面,有壹定的立體感,看起來非常華麗,與壺身相得益彰,配色非常合理,充滿高貴感。何家村有8塊銀項圈,22塊銀餅,60塊銀盤。這些物件表面粗糙,沒有藝術價值,但具有學術意義,是前所未有的發現。有些物件是用墨水刻或寫的,涉及到年號、地域、納稅服務類型等。,而且特別珍貴。唐朝以780年前的均田制為基礎,實行調租制,租金是每丁每年都要向國家繳納糧食;“庸”是人民不為政府服務時要交的稅;“刁”是用當地出產的稅金繳納的。雍、刁原是布衣。開元、天寶年間,政府還規定“金銀財寶均屬綾羅,可轉為輕貨,包括金銀。”吳棟時期金銀貨幣的職能以項圈的形式出現。何家村的60塊銀盤中,有56塊刻有“朝”字。據《唐六典》記載,唐代:“絲稱馬,布稱端,棉稱輦,絲稱華麗,麻稱蠍;金銀叫領,錢叫貫。”這些銀盤也是項圈,有的刻著“十二兩太北”、“五兩太北”的標準重量。唐代采銀要以銀項圈的形式繳納,稅收也可以兌換成銀項圈。何家村出土的器物如此之多,超過了以往發現的同類器物的總和,很可能屬於國庫。
地圖集手機地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