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恕除預修《資治通鑒》外,還自著《五代十國紀年》和《通鑒外紀》等史著。前書久佚不傳,僅知是擬後魏崔鴻所著《十六國春秋》而作,述五代十國史事。後書仍是補《資治通鑒》上段之缺。《資治通鑒》的內容,上限斷於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限至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而周威烈王二十二 年以前和北宋前期的史事則缺而不載。作為通史,其通古今之變就不如《史記》了。劉恕以此為憾,打算集周威烈王二十二年以前的史事為《通鑒前紀》,並采北宋前四朝(太祖、太宗、真宗、仁宗)的實錄和國史為《通鑒後紀》。《資治通鑒》配上《前紀》和《後紀》,那就首尾完整、上下貫通了。劉恕這壹壯舉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可惜他因病廢和早逝(年僅46歲)而宿願未遂,僅在彌留之際,口授劉羲仲,編成《通鑒外紀》10卷,目錄5卷。該書記載自遠古伏羲氏至周威烈王二十二年事跡[主要內容在周***和元年(前841年)以後的438年之間],與《資治通鑒》相接。劉恕對《通鑒外紀》撰寫的有關情況作了表述:
熙寧九年,恕罹家禍,悲哀憤憂,遂中癱眜,右肢既廢,凡欲執筆,口授稚子羲仲書之。常自念平生事業無壹成就,史局十年,俯仰竊祿,因取諸書,以《國語》為本,編《通鑒前紀》。家貧,書籍不具,南僥僻陋,士人家不藏書,臥病六百日,無人語及文史。昏亂遺忘,繁簡不當。遠方不得國書,絕意於《後紀》,乃更《前紀》曰《外紀》,如《國語》稱《春秋外傳》之義也。自周***和元年庚申,至威烈王二十二年丁醜,438年,見於《外紀》;自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至周顯德六年己未,1362年,載於《通鑒》。然後1800年之興廢大事坦然可明。[1]
由此可見劉恕撰述此書的旨趣和撰述時的艱辛程度。他還囑托司馬光,待《資治通鑒》成書後,再作前、後紀,則可刪削《外紀》之煩冗而為《前紀》,以備古今壹家之言。恕雖不及見,亦平生之誌也[2]。彌留之際,仍耿耿於此,史學家的赤子之心感人肺腑。《通鑒外紀》還算不上史學名著,對後世影響也不大。但是,劉恕傾畢生精力於《資治通鑒》的修撰和補缺,其史學家高度的責任感和頑強不屈的精神無不令人敬佩。
註解:
[1] 劉恕:《通鑒外紀·序》。
[2] 劉恕:《通鑒外紀·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