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陳之佛的簡歷。

陳之佛的簡歷。

陳之佛出生於浙江余姚,出生日期:1996年9月23日。中國畫家、工藝美術家。又名陳紹本、,號薛翁。,1962 65438+10月15死於江蘇南京。1915畢業於浙江工業學院染織專業,後留校教圖學。1918留學日本,學圖案,次年入東京美術學校工藝美術系。1923回國後,從事工藝美術教育工作。曾任教於上海美術學院、中央大學(1949年改為南京大學)藝術系,曾任國立美術學院院長教授、設計系主任,上海藝術大學教授,廣州美術學院設計系主任,中國雜誌主編,上海美術學院、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擅長圖案設計和書籍裝幀,後轉入中國畫。他擅長工筆花鳥畫。他的作品生動準確,色彩優美典雅,風格清新冷峻。後歷任南京大學教授、南京藝術學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1931年在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圖案、藝術理論、藝術史,先後出版了《圖案ABC》、《圖案構成法》、《中國陶瓷圖案概述》、《西方美術概論》等多部著作,其中多部為中國美術出版史上的第壹部。主編《中國工藝美術史》、《表號圖案》、《圖案教材》、《藝術人體解剖學》、《西方藝術概論》等。出版有《陳之佛畫集》、《陳之佛畫集》等。

十五歲進入縣城金堂學校農業預科班。二十歲畢業於杭州某工業學校織布系,留校任教,撰寫了第壹部花型講義。

22歲考入日本東京美術學校工藝美術系官費生,部分作品在日本獲獎。

28歲回國,創辦上海圖案博物館,受聘為上海東方藝術學院圖案系主任,為《東方雜誌》等書刊做裝幀設計師。

32歲南下廣州,任市藝術學院圖形系主任,這是國內圖形作品的第壹次展覽。

兩年後,他回到上海,在上海美術學院平面設計系擔任教授。35歲赴南京,在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平面設計、色彩學、藝術人體解剖學、藝術史,從此開始寫作,並取得諸多成就。1935感受到五代兩宋以來寫實花鳥的跌宕起伏,決定復興李芑,專心創作工筆花鳥畫,抗戰時期內遷,在重慶舉辦花鳥畫個展,舉世矚目。

曾任國立藝術學院院長。勝利後隨中央大學回到南京,代理美術系主任,並被聘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委員會委員、美術組專員。

建國後,歷任南京大學藝術系教授、南京師範大學藝術系主任、南京藝術學院副院長,開設染織裝飾兩門學科,教學和寫作成績顯著。

隨團出訪波蘭、匈牙利,介紹中國美術,參與人民大會堂江蘇廳的設計和布置。

抗戰爆發後,北平藝專和杭州藝專內遷,並入國立藝專。1942年,陳之佛成為校長。努力工作兩年後,他生病了,不得不辭職回到CUHK。陳之佛在中央大學任教的時間最長。1952中央大學原七個學院院系調整期間,師範學院改為南京師範學院,藝術系改為南京藝術學院,陳之佛任副校長。1956 60歲成為南京師範大學美術系主任,還被聘為畫家、江蘇省國畫院副院長。1961年,應中國郵電之邀,陳之佛以其畫作為藍本,設計了壹套三枚的丹頂鶴紀念郵票。

應文化部邀請,主編《中國工藝美術史》教材。1962開頭,編制告壹段落,回南京休假。最終因過度勞累,突發腦溢血急救無效,於15去世,享年66歲。

觀看、寫作、臨摹和閱讀是陳之佛自律的黃金法則。陳之佛的工筆花鳥畫在構圖、線條和色彩方面獨樹壹幟。尤其是他對色彩的運用,融合了東西方繪畫藝術的色彩精髓,讓人感覺到舒適和愜意,被譽為當代中國十大名家之壹。1983年,陳之佛、傅抱石、潘天壽、齊白石、吳昌碩十幅代表作入選,在歐美展出,轟動壹時。

陳之佛是中國現代藝術和藝術教育的重要代表人物。我們都很佩服他生前對藝術教育的執著,以及他在藝術界留下的風格。他不僅是中國圖案繪畫的先驅,也是推動和發展中國工藝美術的導師。他壹生致力於創造中國工筆花鳥畫的奇跡,贏得了“南玉”的美譽。巨幅工筆花鳥畫《和玲首》被蘇繡研究所繡成《雙面繡》,陳列在人民大會堂江蘇廳。

文革期間,陳之佛的遺產和藏品被護送到南京博物館的金庫保存,不僅種下了南京博物館與陳之佛家族的持續聯系,也為全世界熱愛中國工筆花鳥畫的人們保存了珍貴的藝術品。陳之佛的遺作從未離開過南京博物院。1961年,受文化部委托,主編《中國工藝美術史》教材。

1962 65438+10月15因腦溢血在南京去世。

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美術家協會江蘇分會副主席、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

著作:《陳之佛畫集》、《陳之佛繪畫選》、《陳之佛工筆花鳥畫集》、《圖案構成方法》、《西方藝術概論》、《藝術人體解剖》、《中國歷代陶瓷圖案概述》、《西方繪畫史》等。

早年致力於工商業圖案的設計、創作和教學,以及工筆花鳥畫的研究。中年以後,他專門從事工筆花鳥畫。五代宋元時期,他對花鳥的意境、氣勢、構圖、造型、筆墨、色彩設計都十分用心地勾畫,深得三昧;他還建立了壹個小小的園居,種花種草,餵鳥養兔,日夜觀察雨雪,生態表達了然於胸,於是以“雪翁”之名給了它壹個暖心的作品。

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多追求淡泊、恬靜、淡雅、寧靜的意境,自我欣賞,寄托對社會、人生的看法。五六十年代的作品趨於歡快活潑,反映了作者心境的變化。偶爾會出現巨幅作品,清新優雅是他所有創作的基本特征。

他擅長構圖和色彩設置,註重形式的美感。除了壹般的規矩,他還經常在運動、保暖、松緊上做足文章,不落俗套。

喜鵲、鴿子、仙鶴之類的都有獨特的表現,成為典範。往往用圖案和色彩融入墨汁,用不同底色的彩紙來表現主題,而造型則結合染色,或用水漬做古幹枝,有利於表現作品的豐滿。

也可以是風景,偶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