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張籍是韓愈的弟子。
2、關系簡析
韓愈愛護人才,是個真正的伯樂,也是世所罕有的良師益友。李賀、賈島都得到過他的教益,但最讓後世傳頌的是他與張籍的師生之情。韓愈引薦張籍進士及第,後來又推薦他出任水部郎中、國子司業。韓愈並不以張籍的老師和恩人自居,而復是視張籍為信得過的朋友。“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就是出自韓愈寫給張籍的詩《調張籍》。還有壹首叫《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壹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3、擴展資料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員,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
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禦史。後因論事而被貶陽山,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其後又因諫迎佛骨壹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並從祀孔廟。[1]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壹”、“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等。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韓愈是唐朝著名文學家,很多人都熟悉他的《師說》,他被後人尊稱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不是沒有原因的,他關於教學的很多思想,歷經千百年,依然值得我們學習。
張籍(約766年 — 約830年),字文昌,唐代詩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漢族,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為韓愈大弟子,其樂府詩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樂府”。代表作有《秋思》、《節婦吟》、《野老歌》等。
張籍(約766年 — 約830年),唐代中後期詩人。貞元初,與王建同在魏州學詩,後回和州。貞元十二年(796年),孟郊至和州,訪張籍。貞元十四年,張籍北
張籍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遊,經孟郊介紹,在汴州認識韓愈。韓愈為汴州進士考官,薦張籍,貞元十五年在長安進士及第。元和元年(806年)調補太常寺太祝,與白居易相識,互相切磋,對各自的創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張籍為太祝10年,因患目疾,幾乎失明,明人稱為“窮瞎張太祝”。元和十壹年,轉國子監助教,目疾初愈。15年後,遷秘書郎。長慶元年(821年),受韓愈薦為國子博士,遷水部員外郎,又遷主客郎中。大和二年(828年),遷國子司業。?[1]?《吳中先賢譜》 蘇 文 編繪南唐末年張洎收集張籍詩400多首,錢公輔名為《木鐸集》12卷。南宋末年湯中以家藏元豐八年寫本為主,兼以各本校定,編為《張司業集》8卷,附錄1卷,魏峻刊刻於平江。今傳宋蜀刻本唐人集中的《張文昌文集》 4卷,***收詩317首。明嘉靖萬歷間刻本《唐張司業詩集》8卷,***收詩450多首,《四部叢刊》曾據以影印。
1958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以它為底本,並參照現存各本進行校勘刪補,編成《張籍詩集》8卷,***收詩480多首。另據《新唐書·藝文誌》著錄,張籍有《論語註辨》2卷。
張籍詩集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張籍詩歌創作大致有3個時期。40歲前為早期。40-50歲為中期,其優秀樂府歌行作品多作於此期。50歲後為晚期。這時生活逐漸安定,除仍寫樂府歌行外,多作近體詩。他是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積極支持者和推動者。其樂府詩頗多反映當時社會現實之作,表現了對人民的同情。其詩作的特點是語言凝練而平易自然。和當時的王建齊名,世稱“張王”。詩中廣泛深刻地反映了各種社會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塞下曲》《征婦怨》,另壹類描繪農村風俗和生活畫面, 如《采蓮曲》《江南曲》。
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張籍詩集》。
軼事典故
編輯
據馮贄《雲仙散錄》中記載,晚唐詩人張籍曾因為迷戀杜甫詩歌,把杜甫的名詩壹首壹首地燒掉,燒完的紙灰拌上蜂蜜,壹天早上吃三匙。壹天,張籍的朋友來拜訪他,看到張籍正在拌紙灰,很是不解,就問道:“張籍,妳為什麽把杜甫的詩燒掉,又拌上蜂蜜吃了呢?”張籍說:“吃了杜甫的詩,我便能寫出和杜甫壹樣的好詩了!”好友聽了哈哈大笑。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