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漢人打仗的時候,總結出來的壹條鐵律。不過,這壹條鐵律,在蒙古軍隊那裏,其實並不是壹個大問題。也就是說,蒙古人並沒有把後勤保障太當壹個問題來考慮,為什麽這麽說呢?
第壹,蒙古軍隊自帶糧草。蒙古人的食物主要是肉制品和奶制品,這些東西除了可以提前制成幹貨,攜帶著外,還可以就地取材。因為蒙古軍隊的兵基本上都是騎兵,而且壹個騎兵壹般擁有2到3匹馬。這麽多馬,除了供給腳力外,還可以供給馬奶。甚至馬肉也可以在必要的時候隨時取食。除了馬肉馬奶以外,還有羊肉羊奶。蒙古軍隊在打仗的時候,壹般都是把家屬帶在身邊的,由家屬組成的部隊稱為“奧魯營”。奧魯營的人數不少,他們就負責放羊、牧馬。
白天的時候,馬作為腳力,晚上的時候,馬則有專門的奧魯營負責放養管理。這在漢人或者其它民族那裏可能不可想象,但是在蒙古人那裏是常態,因為蒙古人壹向過的就是遊牧生活。只要他們的馬和羊在哪裏,他們的家就在哪裏。而“糧草”中的“草”,在蒙古人那裏,也不是壹個問題。因為大自然最不缺乏的就是草,而蒙古人又無所顧忌。
當他們到達壹地的時候,那裏的所有綠色植物,無論是莊稼、樹葉還是青草,都可以是馬和羊的草料。而且據史料記載,蒙古人西征之前壹年,他們還先派軍隊,把通往西亞、中亞及歐洲的路上,燒毀破壞長達數公裏寬的壹片大路。也就是說,燒毀了沿途的所有房屋和莊稼,而這種燒毀,恰恰最適合青草的生長。所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這個道理。所以第二年他們去打仗的時候,沿途就有豐富的青草。
第二,蒙古軍隊就地取材。漢人打仗的時候,除了“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壹項鐵律外,還有壹項鐵律是“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也就是要做到秋毫無犯。這也是檢驗壹個軍隊是否有紀律性的重要指標。
漢人軍隊之所以有這樣壹條鐵律,是基於漢人的“仁政”文化,因為只有實施“仁政”,才能夠收復民心,才能獲得妳所占有的地區的老百姓的支持,從而建立起鞏固的根據地。但是這壹條鐵律在蒙古軍隊那裏,壹點兒也沒有意義。燒殺擄掠是蒙古軍隊的壹個特點,而且他們從來沒有想過要通過實施“仁政”來獲取民心,他們不需要民心,他們的管理壹直是高壓政策,要麽妳跟從我,要麽我屠妳的城。
事實上,這種無所顧忌的方式,在殘酷的戰爭中,其實常常是獲勝的壹方。歷史上就曾經有過這樣的例子。在三國早期的時候,北方有兩大諸侯,壹個是公孫瓚,壹個是劉虞。劉虞最講究的是仁政,公孫瓚則百無禁忌。因此,劉虞獲得了百姓的極大支持,公孫瓚為百姓所厭惡。但是,當劉虞軍隊和公孫瓚軍隊後來反目成仇,互相拼殺的時候,由於劉虞軍隊害怕破壞了老百姓的莊稼和房屋,畏手畏腳,結果被公孫瓚軍隊給滅了。
而蒙古軍隊,可以說把公孫瓚軍隊的這個特點,發揮到了極致。第三,蒙古軍隊威逼獲取。蒙古軍隊在打仗的時候,經常有很多從征軍參與。這些從征軍,大部分都是蒙古人用殘忍的手段威逼而來的。蒙古人除了要求這些軍隊參與打仗外,還要求這些軍隊提供糧草。如果不能提供糧草,將受到嚴厲的處罰。
歷史上有壹個實際的例子。當年蒙古軍隊曾借南宋在四川的路,包抄金國。蒙古軍隊走進南宋境內的時候,不但要借道,還強迫南宋提供糧食。當時四川的南宋將領,因為不願意提供,還殺了蒙古使者,接著蒙古人在四川好壹陣燒殺搶劫,連下四川四十多座城寨。最後雙方談判,才不了了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