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內補散簡介

內補散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聖惠》卷六十 2.1 組成 2.2 主治 2.3 內補散的用法用量 2.4 制備方法 3 《奇效良方》卷六十五 3.1 組成 3.2 功效 3.3 主治 3.4 內補散的用法用量 3.5 制備方法 4 《普濟方》卷二八八 4.1 組成 4.2 功效 4.3 主治 4.4 內補散的用法用量 4.5 制備方法 5 《普濟方》卷二八三 5.1 組成 5.2 功效 5.3 主治 5.4 內補散的用法用量 5.5 制備方法 6 《魏氏家藏方》卷九 6.1 組成 6.2 功效 6.3 內補散的用法用量 6.4 制備方法 7 《普濟方》卷壹五四引《衛生家寶》 7.1 組成 7.2 主治 7.3 內補散的用法用量 7.4 制備方法 8 《楊氏家藏方》卷十 8.1 組成 8.2 主治 8.3 內補散的用法用量 8.4 制備方法 9 《聖惠》卷六十壹 9.1 內補散的別名 9.2 組成 9.3 主治 9.4 內補散的用法用量 9.5 制備方法 9.6 附註 10 《聖惠》卷五十九 10.1 組成 10.2 主治 10.3 內補散的用法用量 10.4 制備方法 11 《千金》卷二十二 11.1 組成 11.2 主治 11.3 內補散的用法用量 11.4 制備方法 11.5 各家論述 11.6 附註 12 《千金》卷十九 12.1 組成 12.2 主治 12.3 內補散的用法用量 12.4 制備方法 12.5 各家論述 13 《衛濟寶書》 13.1 組成 13.2 主治 13.3 內補散的用法用量 13.4 制備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內補散 * 內補散藥品說明書 1 拼音

nèi bǔ sǎn

2 《聖惠》卷六十 2.1 組成

續斷2兩,人參1兩(去蘆頭),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當歸1兩(銼,微炒),熟幹地黃2兩,芎?1兩,黃耆1兩(銼),白芍藥1兩,白芷3分,桂心1兩,麥門冬1兩(去心),白茯苓1兩,幹姜1兩(炮裂,銼),甘草3分(炙微赤,銼),五味子1兩。

2.2 主治

腸風痔疾,失血過多,虛乏羸困,不欲飲食。

2.3 內補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溫服,1日34次。

2.4 制備方法

上為散。

3 《奇效良方》卷六十五 3.1 組成

人參、黃耆、白芷、當歸、肉桂、桔梗(炒)、川芎、木香、甘草(炙)、防風、厚樸(姜制)、阿膠(炒)、橘皮(去白)各等分。

3.2 功效

滋養血氣,瘡毒得出。

3.3 主治

小兒正患瘡疹中,或感外寒,或內傷生冷,或服冷藥過多,因生吐瀉,脾虛血澀,瘡疹遲遲不出,肌膚瘦而無血色。

3.4 內補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錢,加酒2匙,溫湯浸調服之,不拘時候。

3.5 制備方法

上為細末。

4 《普濟方》卷二八八 4.1 組成

附子(炮)1兩,白姜1兩,人參,甘草3錢,陳皮、麻黃,官桂半兩。

4.2 功效

去膿血、寒熱,生肌。

4.3 主治

癌已破,膿多瘡爛,肉未生者。

4.4 內補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錢,加蔥煎,食前服。

4.5 制備方法

上為末。

5 《普濟方》卷二八三 5.1 組成

白芷2兩,官桂1兩,香附子3兩,甘草半兩。

5.2 功效

托膿敗毒。

5.3 主治

癰疽已破。

5.4 內補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錢,用酒調下。

5.5 制備方法

上為細末。

6 《魏氏家藏方》卷九 6.1 組成

皂角(不蛀者,刮去皮子,以炭火燒為灰,略存性)1兩,青鹽(炒幹,別研)1錢,北細辛(去梗葉)1錢,香附子(炒,去毛,用粗磚擦去粗皮,洗凈)2兩,舶上茴香2錢(炒)。

6.2 功效

補腎去風,牢牙定疼。

6.3 內補散的用法用量

每用揩牙。

6.4 制備方法

上為細末,和調,以密器收貯。

7 《普濟方》卷壹五四引《衛生家寶》 7.1 組成

青皮(去瓤稱)1兩,破故紙(炒)1兩,威靈仙(去蘆,洗,烙)1兩,黑牽牛3兩。

7.2 主治

遠年近日腰疼,丈夫婦人腎臟久虛,腰疼不可忍者。

7.3 內補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錢,空心、食前溫酒調下。

7.4 制備方法

上為細末。

8 《楊氏家藏方》卷十 8.1 組成

沈香2錢半,丁香2錢半,木香2錢半,安息香(酒化,去砂石)2錢半,麝香2錢半,鱉甲(酒炙黃色)1兩,柴胡(去苗)1兩,熟幹地黃(洗,焙)1兩,京三棱(炮,切)半兩,白茯苓(去皮)半兩,人參(去蘆頭)半兩,附子(炮,去皮臍)半兩,檳榔半兩,五味子半兩,白芍藥半兩,甘草(炙)半兩,厚樸(去粗皮,生姜汁浸炙)半兩,桃仁(湯浸,去皮尖)半兩,肉豆蔻(面裹煨)半兩,秦艽3分,知母3分,牛膝(酒浸1宿,焙幹)3分,白術3分,地骨皮3分,大黃1分(濕紙裹煨),(壹方減大黃、附子)。

8.2 主治

五臟勞氣,肌肉消瘦,發熱盜汗,不進飲食。

8.3 內補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盞半,加生姜5片,大棗3枚,同煎至1盞,空心、食前溫服。

8.4 制備方法

上為細末。

9 《聖惠》卷六十壹 9.1 內補散的別名

麥門冬湯、麥冬湯

9.2 組成

黃耆1兩(銼),麥門冬1兩(去心),芎?1兩,白茯苓1兩,桂心半兩,遠誌半兩(去心),當歸1兩(銼,微炒),人參1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五味子1兩。

9.3 主治

癰疽潰散,膿出太多,內虛少力,不食。

9.4 內補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9.5 制備方法

上為粗散。

9.6 附註

麥門冬湯(《聖濟總錄》卷壹二八)、麥冬湯(《瘍科選粹》卷二)。

10 《聖惠》卷五十九 10.1 組成

黃連1兩(去須,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幹姜半兩(炮裂,銼),紫筍茶半兩(微炒)。

10.2 主治

赤白痢。

10.3 內補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錢,以粥飲調下,不拘時候。

10.4 制備方法

上為細散。

11 《千金》卷二十二 11.1 組成

蜀椒2分,幹姜2分,白蘞1兩,黃耆2分,人參2分,桂心1分,甘草1兩,小豆1合半,附子1兩,防風1兩,芎?2兩。

11.2 主治

癰疽發背。

11.3 內補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酒送下,日3夜2。

11.4 制備方法

上藥治下篩。

11.5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此方治脾胃之憊,椒、姜、桂、附破結於內;芩、蘞、防、甘解散於外;人參、芎?溫補氣血以排膿,小豆壹味通調水道以瀉火,合心包之毒從小腸、膀胱開泄也。

11.6 附註

方中蜀椒,《外臺》作“蜀升麻”。

12 《千金》卷十九 12.1 組成

幹地黃5分,巴戟天半兩,甘草1兩半,麥門冬1兩半,人參1兩半,蓯蓉1兩半,石斛1兩半,五味子1兩半,桂心1兩半,茯苓1兩半,附子1兩半,菟絲子5分,山茱萸5分,遠誌半兩,地麥5分。

12.2 主治

男子五勞六絕。其心傷者。令人善驚,妄怒無常;其脾傷者,令人腹滿喜噫,食競欲臥,面目痿黃;其肺傷者,令人少精,腰背痛,四肢厥逆;其肝傷者,令人少血面黑;其腎傷者,有積聚,少腹、腰背滿痹,咳唾,小便難。六絕之為病,皆起於大勞脈虛,外受風邪,內受寒熱,令人手足疼痛,膝以下冷,腹中雷鳴,時時泄痢,或閉或痢,面目腫,心下憒憒,不欲語,憎聞人聲。

12.3 內補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酒送下,1日3次。加至3匕。無所禁。

12.4 制備方法

上藥治下篩。

12.5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五勞六絕,靡不因於大勞,而五勞之中,其房勞更為根柢。況堪六氣乘虛,寧無六絕之患乎?所以《千金》急乘未絕之時,特立內補壹方,以人參補心神,麥冬滋肺氣,桂心調肝血,甘草溫脾津,石斛清胃氣,茯苓通氣化,余皆溫補腎臟之品,味雖兼走諸臟,而實歸並於腎也。

13 《衛濟寶書》 13.1 組成

附子1兩(炮),粉草3分(炙),茯苓半兩,陳皮半兩(去白),白姜1分,人參3分,麻黃半兩,官桂1錢。

13.2 主治

瘡瘍已破,而膿汁出多,瘡壞爛,肌肉未生者。

13.3 內補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錢,加蔥白3寸,大棗1個,煎7分服。

13.4 制備方法

上為末。

古籍中的內補散 《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卷之十壹·瘡毒門]癰疽癤毒

治法同前。若毒發於陰。而又未可用附桂諸藥劑。外疼內寒。宜五香湯。毒之初發。並宜酒調復元。通氣散。或...

《普濟方》:[卷二百八十六癰疽門]腸癰

。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以小便利為度。內補散(出醫方集成)治諸發已潰。去舊生新。老人血氣虛...

《雜病廣要》:[臟腑類]腸癰

科精要》,名神仙黃礬丸。)末治方法《究原》排膿內補散,治膿癰冷證及癰疽等患。人參當歸濃樸(姜制)防...

《集驗背疽方》:癰久瘡口不合論

毒,活氣血,生肌肉,排宿膿,去風邪,又合服洪氏內補散,多服為妙。立效散治發背及諸癰疽並瘰有效。皂角...

《脈經》:[卷二]平三關病候並治宜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