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排出我們體內濕氣的穴位在哪裏?

排出我們體內濕氣的穴位在哪裏?

我們很多人其實都是濕氣重,如果濕氣重,就有很多癥狀。比如我們會覺得自己容易長痘痘,很難減少肥胖。整個人感覺無精打采的,我們消除濕氣有個度。排出我們體內濕氣的穴位在哪裏?如何按摩排濕?

1,人體排出濕氣的穴位。

1.找到身體的濕出口。

(1)委中穴

衛中穴位於腿窩中央。有壹個穴位叫委中穴,取膀胱經。膀胱經是人體排毒除濕的最大通道,衛中穴是這個通道上的排汙口。如果不通暢,濕氣無法排出,就可能導致關節炎、腰痛等疾病。所以平時可以按摩這個穴位,每次不少於36下。

(2)曲池穴

曲池穴位於肘橫紋的外側端,使肘彎曲。赤澤穴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時,大腸經濕濁之氣匯聚於此。現代醫學常用於治療肩肘疼痛(或肩周炎)、上肢癱瘓、高血壓、蕁麻疹、流行性皮膚、扁桃體炎、甲狀腺腫、急性胃腸炎、感冒發熱、咽喉炎等。可以連續拍打肘窩5分鐘左右,感覺到酸痛。

(3)雞泉穴

雞泉穴,位於腋下頂點,腋下動脈搏動處,是心經的重要穴位,能清除心臟的火毒。應經常按摩或戳按,壹般不少於36次,每天至少2次,以疏通經絡,調節睡眠,解決心臟的不舒服問題,包括白領中經常出現的不明原因的心慌、胸悶等。

2.喝薏米紅豆粥

薏苡仁,中醫稱為“薏苡仁”,在《神農本草經》中被列為上品。能祛濕益胃,消除水腫,健脾益胃,長期服用能使人強身益氣。紅小豆是紅色的,紅色入心,所以也能養心養血。古籍中記載“久服後瘦身”,意思是經常吃紅小豆有減肥的作用。還具有明顯的利尿消腫、健脾胃的功效。

用這兩種藥正好可以起到養血祛濕的作用。不僅如此,糯米紅豆粥還具有很好的減肥效果,既能減肥,又不傷身體。

將腳浸泡在熱水中

對付濕邪的好辦法就是用熱水泡腳。用熱水泡腳可以刺激足的六經,如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等,從而起到健脾祛濕、通絡利尿的作用。

但需要註意的是,熱水不能太熱也不能太冷,壹般在40度左右。

適當鍛煉

不要怕出汗!平時多運動,即使目前沒有運動習慣,也要多做家務或者其他身體活動,盡量給身體創造機會!出汗可以讓體內停滯的水分加速循環和新陳代謝,進而排出體外!運動可以使體內多余的水分沿著正常的途徑排出。要天天扭扭捏捏,養成出汗的習慣!

白天鍛煉可以有效加強新陳代謝,但是如果只能在晚上朝九晚五鍛煉也是可以理解的!即使妳早上很忙,花5分鐘做壹個短暫的拉伸運動也是有幫助的!總之,運動是好事!

5.少吃涼的

這麽潮濕的環境不要吃傷脾胃的食物。比如冷食,冷飲。喜歡甜食的人也是禁止吃的,因為“甜變濕”。

中醫認為,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果蔬會使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易無限量進食。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飪中加入蔥和姜,以減少蔬菜的寒性。

充足的睡眠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睡眠不足是脾虛的癥狀,而良好的睡眠也可以讓我們的身體變得更輕盈。建議每晚11前睡覺,每天補充壹些運動,讓睡眠質量更好。中醫認為,睡眠和清醒是陰陽交替的結果。經絡是陰陽交替的時候,也是人體經氣“關陰”“關陽”的時候。

晚上除了早睡,最好在中午11: 00到1: 00之間“午睡”,最好半小時到壹小時。良好的睡眠有助於陰陽的順利銜接,從而順應這個節氣陰陽銜接的趨勢。

2、體內水分的主要來源

睡眠不足

睡眠不足很大程度上與脾虛有關。脾若虛損,會影響其運化水濕的功能,濕易乘虛而入。建議每晚11點前睡覺,提高睡眠質量。

味道很重

脂肪多、鹹、甜、稠的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負擔過重,加重體內濕氣。

喝酒吃涼的。

其中,酒助濕邪;吃生冷食物會損傷脾胃的陽氣,使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停滯,為外感邪氣創造入侵機會,是加重濕氣的關鍵因素。

多坐少動。

久坐少運動的人,往往身體沈重,四肢無力。“運動養陽,安靜養陰”。適當的運動,如跑步、散步、遊泳等,可以促進身體器官的協調運作,加速“祛濕”。

愛濕貪冷。

服裝“只要風度,不要溫度”的做法;長時間呆在潮濕的地方或洗冷水澡,容易讓濕邪侵入肌肉和關節。所以全身要註意保暖,洗澡水不要太涼,洗完頭要及時擦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