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壹、石姓源流
1、起源
石姓有多個源頭。最早的壹支出自姬姓,是衛康叔的後代,即康叔六世孫靖伯的孫子石碏。
石碏,叫公孫碏。字石,人們稱他為石碏。他是衛國十壹世君莊公的大夫,為人耿直,體恤百姓疾苦,深受國人崇敬。衛莊公有壹個愛妾生了個兒子州籲,生性暴戾,善於談兵深受莊公喜愛,任其所為。石碏對此十分不滿,就諍言諫莊公說:“臣聞愛子,教以義方,弗納於邪。......夫寵過必驕,驕必生亂,降而不憾,憾而能畛者少矣!”並以“六逆”、“六順”陳之。所謂六逆,即卑賤的妨害高貴的,年幼的欺淩年長的,疏遠的離間親近的,新人離間故人,權勢小的超越權勢大的,淫邪破壞道義。“六順”,即國君行事合乎道義,臣子奉命執行,父親慈愛,兒子孝順,哥哥友愛,弟弟恭敬。(《左傳.隱公三年》)。但莊公壹點也聽不進去,卻給衛國留下禍根。
石碏的兒子石厚,與州籲的關系甚密。二人時常並肩出獵,騷擾百姓。石碏鞭責教訓,鎖進空房,不許出入。石厚越墻逃出,住進州籲府中,壹飯必同競不回家。
莊公去世後,其長子完繼立,即衛桓公。石碏見他生性懦弱無為,便告老辭官,不參加朝政。此時,州籲更加橫行霸道。公元前719年,州籲聽計石厚,借桓公赴周吊賀之機,在朝歌西門外設餞弒殺桓公,而自立為衛君。
州籲為脅制國人,立威鄰國,在石厚的慫恿下,大力搜刮民脂民膏,征青壯年入伍,去攻打鄭國,只勝壹陣,便高唱凱歌,班師回國。結果是勞民傷財,百姓怨聲載道,到處傳唱這樣的歌謠:“壹雄斃,壹雄興,歌舞變刀兵,何時見太平”。
州籲因弒兄而立,又窮兵黷武,所以衛國朝野都不擁戴他,十分擔憂,便命石厚去向父親石碏請教定君位之策。石碏看到好端端的國家被糟蹋的不象樣子,十分氣憤,早想除掉禍賊,重整社稷。於是就將計就計,讓石厚和州籲去陳國請求陳桓公,讓他引薦去覲見周天子,君位便可穩固。他們聽了石碏的話十分高興,備了玉帛禮物赴陳國去了。
孰不知他們二人正上了石碏的圈套。石碏早已割破手指寫下 *** 送到陳國,請求陳國協助衛國除掉二逆。陳國大夫子針與石碏是多年故交,接到石碏的書信,奏報陳桓公。州籲石厚到陳之後,遂將二人拘留,衛國使臣右宰把州籲誅於濮。眾臣認為,石厚是石碏的親骨肉,又是從犯,要求從輕發落。石蠟大怒道:“我那不孝兒子助紂為虐,壞事做盡,妳們要求從輕發落,難道要我徇私情而不顧大義嗎?我如何向朝歌父老交代!”於是他派家宰獳羊肩到陳國殺掉自己的親生兒子。
石碏為國為民,不徇私情,大義滅親,千古流傳美名,左丘明在《左傳》中贊嘆曰:“石碏純臣也......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
這就是“大義滅親”的由來。
石碏後人以石碏的字為氏,遂為石氏。
衛國自公元前1042年康叔在朝歌建國,到公元前200年君角在野王(今沁陽)敗國,歷三十世四十三位國君,計842年,其間四次遷都。公元前1042年--前659年都朝歌383年;公元前659年--前657年都漕邑(今滑縣東)2年;公元前657年--前629年都楚丘28年;公元前629年--前239年都帝丘390年;公元前239年--前200年都野王39年。在衛懿公之前,衛國壹直以朝歌為都城,石碏大義滅親發生在公元前715年的朝歌大地上,因此,朝歌應是石姓的發祥地。
關於衛國石姓的淵源,在諸多典籍中皆有記載。漢代王符《潛夫論·誌氏姓》雲:“衛之公族,石氏、世叔氏、孫氏、寧氏......皆衛姬姓也。”唐代林寶《元和姓纂》“石”姓載:“衛大夫石碏之後。”石碏及其子石厚見於《左傳·隱公三年、四年》。晉人杜預《春秋釋例·世族譜》解釋說:“石碏,靖伯孫”。宋代鄭樵《通誌·以字為氏》亦雲:“石氏,姬姓,靖伯之孫石碏,有大功於衛,世為衛大夫。”宋代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中說得更清楚:“石,出自衛大夫石碏,其先以王父字為氏。”這些古代姓氏書籍的說法基本上是壹致的,衛國石氏為衛康叔(姬姓)之後,出自衛大夫石碏。
衛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八個兒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弟。周武王姬發克商後,封其於康(今河南禹州市西北),史稱康叔封。周公旦平定武庚叛亂後,把商原來統治的部分地區及殷民七族又分封給他,在 公元前1042年在黃河和淇水之間的商朝故都朝歌(今淇縣)建立衛國,他便是衛國開國之君。
衛國位於河南北部,還擁有河北南端和山東西部部分地區。衛康叔赴任之時,遵循周公旦的《康誥》、《酒誥》和《梓材》的淳淳告誡,以文王“明德慎罰”的政策治理國家,釋放奴隸,分給耕地,鼓勵開辟私田,畜牧、手工業得到迅速發展。改變同姓通婚,取消了活人殉葬等惡習。衛國出現了政通人和、百業興旺的大好局面。成為西周最大的候邑之國。成王舉拔康叔為周之司冠,並賜給寶貴的祭器,以彰其德。同時也深得衛人敬仰,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707年),邑人在縣城閣南街創建康叔祠,春秋祭祀。
康叔生子康伯,康叔死後,繼位,成為衛國第二代國君;康伯生子考伯,嗣繼康伯之位,為第三代國君;考伯生子嗣伯,繼考伯之位,為第四代國君;嗣伯生子疌伯,繼嗣伯之位,為第五代國君,疌伯生子靖伯。
靖伯是康叔的六世孫,其父疌伯死後,繼位成為衛國六代國君。靖伯有孫名碏。據胡堯《中國姓氏尋根》壹書記載,石碏字石,又稱石碏,為衛上卿。據周的宗法制度,諸侯國國君兒子稱公子,孫子稱公孫。公孫的子孫離其嫡長大宗之血緣已略疏遠,而可以其祖父(王父)的字為氏,而另外繁衍出壹支宗族的支脈。這樣,石碏的孫子石駘仲便以他的字“石”為氏,衛國石氏就如此從姬姓中分離出來。
淇縣石氏是地道的石碏後裔,現分居淇縣城鄉十多個村落之中,雖沒有正式家乘記載,輩輩傳流都是淇縣的老戶,其先人是石碏。生齒比較集中的有朝歌鎮付莊村、閣南村;高村鎮泥河村、思德村;北陽鎮臥羊灣村、武莊村;橋盟鄉的古煙村、新莊等。
除出自衛國姬姓外,鄭國、晉國的姬姓也產生了兩支石姓 鄭國公孫段,字子石,其後裔就以他的字為氏,是為石氏;晉國楊食我,字伯石,又稱楊石,其後裔以其字為氏,亦為石氏。宋國的子姓也出了壹支石姓,宋國(子姓)公子段,字子石,他的後代也都以石為氏。
少數民族中出自河南的石姓較早的是由鮮卑族烏石蘭氏所改石姓 北魏孝文帝將都城遷往洛陽之後,開始了大規模的改革,其中有壹項就是改鮮卑姓為漢姓,據《魏書·官氏誌》記載,鮮卑姓烏石蘭氏改為石姓。鮮卑族改姓後皆以洛陽為家,所以洛陽是石姓在河南的又壹個重要起源地。這件事在別的書中也有記載,姚薇元的《北朝胡姓考》中提到韓愈曾為唐代壹個名叫石洪的人作墓誌,墓誌中說:君諱洪,字睿川。他的先人姓烏石蘭,九代祖是石猛,跟隨拓拔氏進入中原,住在河南,於是將姓中的“烏”與“蘭”去掉,改為單姓石。《新唐書》中石洪傳也記載他的祖先姓烏石蘭,後來改為單姓石。
, 另壹支出自河南的石姓是宋朝時賜壹部分定居中國的猶太人石姓 猶太人從唐朝開始經海路、陸路來中國經商,陸路經波斯、印度沿絲綢之路壹直進入中原,海路從浙江、福建逐步進入內地,其人數越來越多,到宋朝時達到頂峰,並向宋王朝進貢,在他們有壹次向宋廷進貢西洋布之後,宋朝皇帝說:“歸我華夏,遵守祖風,遺留汴梁。”於是,大批猶太人留在了中國,尤其留在北宋都城汴梁(今開封市)的猶太人最多。猶太人留在中國後,漸漸地不再僅僅從事商業活動,開始參加軍隊、擔任官職、行醫,漫漫滲入中華民族生活的各個角落,與中華民族融為壹體,成為中華民族的壹員,他們的姓都由皇帝所賜,在眾多的賜姓中,就有石姓。明弘治二年(1498)河南猶太人的碑記中記載宋朝時的猶太人***有17個姓,其中有石姓。清朝初年統計開封猶太人有7大姓,其中也有石姓。這壹支石姓的起源地應是河南的開封。
除源自河南的石姓外,其他壹些地域的少數民族中也出現了許多支石姓 唐朝時,石國人來到中國居住,以石為姓。據《新唐書》記載,隋唐時,在現在的中亞阿姆、錫爾河流域有康、安、曹、石、米、何、火尋、戊地、史九個政權,九國自康以下的八國都是康姓的支庶,康開始時居住在祁連山北的昭武城(今甘肅臨澤境內),因此九國均以昭武為氏,史稱昭武九姓。石國也叫柘支、柘折、赭時,在今獨聯體烏滋別克斯坦的塔仕幹壹帶,都城在柘折城。唐高宗永徽年間(650-655),昭武九姓自願歸附唐朝,石國中的壹些人就以石為姓,石姓家族又增添了壹支新的成員,他們歸附唐帝國以後,將西域的歌舞也帶了進來,對唐朝的歌舞起了很大影響,這從樂工中有許多西域少數民族藝術家就可以看出,在當時著名的西域少數民族藝術家有壹個叫石寶山的,就是石國人進入大唐境內後的石國後裔。據《苗族簡史》說,湘西苗族有五大姓,其中就有石姓,石姓是苗姓漢化後的姓,來源於原居住地嵩山地區的大石(室)、小石(室)兩座山;關於彜族中石姓的來源,有壹些學者進行了考證。他們認為,“羅”在彜語中的意思是石,彜族人名中有“羅”的現象在彜族現實生活中還很多,有些地方直接將“羅”譯成漢語的“石”,如雲南玉溪專區峨山縣美覺鄉咱黑拉村彜族***92戶,444人,分石、普、方三姓,其中,以石姓人戶最多;羯族的石姓,羯族人原來沒有姓,如石勒的祖父叫耶奕於,父親叫乞翼加,據《晉書》記載,是壹個名叫汲桑的人命他以石為姓,以勒為名。對此蒲立本先生曾經指出,“羯”字在古漢語中的發音近似[Kiat],在匈奴語中,Kiat的意思正是“石”,因此石勒的石姓極有可能由此而來; *** 石姓, *** 中的石姓人較早見於史書的是五代十國時期前蜀的官員石處溫。據說河北泊鎮的 *** 石姓是元朝丞相脫脫的後代;女真族的石姓,女真族中有壹個姓叫石盞,後來譯為漢姓時就取復姓中的石字作漢姓,元代的劇作家石君寶的姓就是由此而來;滿族的石姓,有壹支由瓜爾佳氏壹支改姓而來。明朝時瓜爾佳氏的布哈被明朝 *** 任命為建州左衛指揮,他的兒子和孫子阿爾松阿和石翰相繼繼任建州左衛指揮,石翰後來與人結仇,棄官遷居廣寧,因為名字中有“石”字,就改姓為“石”。滿族的“石穆魯氏”、“石爾佳氏”、“候勒氏”、“紮賀塔氏”、“紮庫塔氏”、“石佳氏”改為石姓;臺灣原住民中的石姓,邵人是臺灣原住民中的壹個族群,主要的大姓有七個,其中有石姓,為族中領袖階層,其來源難考。
此外,歷史上有人將自己的姓改為石姓,如婁姓改為石姓。《北齊書》中記載北齊的壹位賢明的皇後——神武明皇後婁氏於太寧二年(562)春天忽然發現自己的衣服飄了起來,婁皇後(當時已經是太後了)很驚奇,就去問巫婆,並聽從了巫婆的建議,將自己的姓改為石姓。冉姓改為石姓。據史料記載冉閔是魏郡內黃(今河南內黃縣西北)人,原為後趙太祖石虎的養孫,改姓石。晉武帝永和五年(349),廢石遵,立石鑒,第二年廢殺石鑒,自立為帝,又改姓冉。張姓改為石姓。據《後趙錄》記載,曾有壹個張姓人改名叫石會。
2、播遷
北方石姓是先在河南境內傳播開來的,之後播遷於北方各地。自石碏大義滅親得姓之後,他的家族世代在衛國作高官,衛國後來由於戰亂等各種原因先後幾次遷都,石姓人隨著衛國都城的遷移而播遷。起初建都於朝歌(今河南淇縣),後來又遷往楚丘(今河南滑縣),之後又遷都於帝丘(今河南濮陽),野王(今河南沁陽)。隨著衛國都城的不斷變遷,石姓也不斷傳播開來。到西漢時,西北地區已有了許多石姓人,西漢的萬石君石奮,本來家在河南溫縣,後來跟隨劉邦到了西漢首都長安,石奮壹家在西漢時有多人居高官之位,家族聲勢顯赫。此外,《姓氏考略》中稱石氏“望出武威、渤海”,“望”指郡望,郡望是世居某郡而為當地所仰望的意思,由此可知石姓家族在武威郡與渤海郡是壹個顯赫家族。武威郡於西漢元授二年(前121)設置,治所也就是現在所稱的首府在姑臧縣(今甘肅武威縣),隋朝開皇三年(583)廢棄,大業三年(607)重新設置武威郡,唐朝武德初年改為涼州,天寶元年(742)又改為武威郡,乾元元年(758)仍改為涼州。渤海郡也是漢代設置的,地域約包括今河北省河間縣以東至滄縣,北至安次縣,南至山東無棣縣以內的地方,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縣境內)。唐朝人林寶在《元和姓纂》中記載,石氏的郡望有渤海、平原(今屬山東)、上黨、河南(河南洛陽)四處。可見,石姓在唐朝時就已經是壹個大姓了,而且分布地區很廣。根據《臺灣通誌·人民誌·氏族篇》記載,唐朝初年,有石姓族人從河南固始跟隨陳政、陳元光父子進入福建開辟漳州,到五代的時候已發展成為閩南望族。根據石氏族譜載,後唐天成四年(929),石琚從安徽壽縣遷徙到福建同安,他的後裔不僅散處福建各地,其中壹部分人遷入廣東。
唐朝時,西域石國人歸附唐朝,石國人歸附後都以石為姓,當時歸附唐朝的西域少數民族很多,為安置他們,唐朝在關內道的靈州(治今寧夏靈武西南)、慶州(治今甘肅省慶陽)、銀州(治今陜西橫山東北)、夏州(治今陜西靖邊白城子)境內設置僑州府102個,安置包括昭武九姓(石姓為昭武九姓之壹)在內的西域各族。唐開元八年(720)石神奴等率眾攻陷六州,第二年被唐軍平定,開元十壹年(723),唐朝將六州廢去,將昭武九姓人遷至河南、江淮壹帶。開元二十六年(738),唐朝設宥州(治所在今內蒙鄂托克旗南)安置昭武九姓人,貞元二年(786),吐蕃進攻唐朝,唐朝又將昭武九姓人遷往雲(今山西省大同)、朔(今山西省朔縣)二州,昭武九姓人壹直從事農業生產,進入中原後很快融入了唐朝的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其中的石姓也在不斷的遷徙中發展壯大起來,宋朝編寫的《高僧傳》中記載了壹個名叫神會的僧人就是石國人的後裔。
宋朝和元朝石姓開始大批南遷,之後在南方各地之間遷徙頻繁,據石姓家譜載,浙江分水的石姓始祖名叫石智,從新昌遷居金華。南宋末年,他的後裔為躲避戰亂展轉遷移至分水二管孫嶺下,以後漸漸發展成為浙江大族;江蘇如臯石氏的始遷祖叫石柱,字季邦,元朝初年從丹徒遷至如臯;江蘇金壇的石姓是北宋文學家石延年的後裔,石延年祖籍幽州(今河北涿縣),家在宋城(今河南商丘市),後來又在汴梁(今河南開封)做光祿大理寺丞和太子中允等官,晚年居住在丹陽花園裏,他的十四世後裔中有壹個叫石斌伍的從花園遷至金壇魯莊,成為魯莊石氏始遷祖。江蘇無錫的石姓始祖名叫石邦彥,始遷叫祖石璉,明代從江陰遷至無錫井亭,這壹支石姓的後裔中有壹個叫石源清的在近代到上海開辦了源昌機器廠,福源、源昌兩帽廠及上海市私立進賢小學校;江蘇溧水的石氏始遷祖是石思賢,宋高宗南渡後,為避戰亂隱居在建康的丹陽湖,傳了四世,石良慶從丹陽湖遷至溧水黃鶴山,又傳了八世,石允通徙居奉安鄉梅莊裏。
石姓進入海南的始祖是石秉貴、石秉選,其原籍在福建莆田縣坎頭村,宋朝時進入海南,石秉貴落籍在瓊山,石秉選入籍文昌。
明朝洪武年間,有個叫石玉全的在福建南靖永豐裏開基,他的後裔子孫中有許多去了臺灣,之後又遠播海外。因明朝開國初期,中原等地因久經戰亂,明朝 *** 從山西等地遷移了大量人口來中原墾荒,壹大批石姓人因此又進入中原地區。
客家人壹般都有宗祠祠堂,客家人的祠堂內有堂聯,客家堂聯壹般直接用黑漆裱刻在祖祠內的紅柱上,與其他民族的姓氏堂聯相比較,客家堂聯有更為豐富的文化內涵,《辭海》對客家的解釋是漢族的支系,相傳從西晉末年開始,黃河流域的壹部分 *** 因為戰亂而被迫遷至江南,唐朝末年和南宋末年又有大批人渡過長江南下,在江西、福建以及廣東的東部和北部定居,這部分人被稱為客家人,以與當地居民相區別,後來逐漸成為這壹部分漢族人的專稱,客家人長途遷徙,壹路上歷盡勞苦,來到南方後由於肥沃的土地早已被人耕種,被迫進入荒山野嶺尋求生路,南遷的客家人中有不少中原地區的士族,受中原文化的影響教深,因此中原文化壹直在客家人中流傳下來,由於這種割不斷的文化聯系,客家人祖根意識較強,對故土有強烈的思念,這往往反映在他們的堂聯中,也有人因此將他們的堂聯稱做尋根聯,如興寧石氏“萬石流衍”家祠堂聯的上聯是“肇基河南遷基江南建基閩南擴基嶺南年近三千歷史”;下聯是“始祖厝公遠祖奮公中祖扈公近祖崇公威武萬石流衍”,從聯中不難看出石姓播遷的基本脈絡,從河南到江南,再從江南到福建南部,再由福建南部播遷至嶺南。
明清以後,大批石姓人遷居海外。到1920年,在美國的許多州已經有石姓人居住,據ancestry網上關於石、師、施和時姓的頁面介紹,到1920年美國關於這四姓人的報紙新聞已達23826條。
心民間疾苦外,將大部分精力在了做學問上,他在家鄉建了壹座淩波閣,閣中藏書達四萬余卷。石韞玉博覽群書,治學嚴謹,他的著述貫通古今,他的詩破除唐宋以來門戶,自成壹家,受到當時人們的稱頌。石韞玉的詩文著作有《獨學廬詩文集》、《花韻庵詩余》、《讀左卮言》和《多識錄》等。石韞玉還是壹個出色的劇作家,他創作的雜劇集《花間九奏》,包括《伏生授經》、《羅敷采桑》、《桃葉渡江》、《桃源漁夫》、《梅妃作賦》、《樂天開閣》、《賈島祭詩》、《琴操參禪》和《對山救友》九種單折短劇,也深受當時人的喜愛。道光十八年,石韞玉去世,享年82歲。
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 (1831~1863)廣西貴縣人。早年加入洪秀全創立的拜上帝會,與洪秀全、馮雲山等***同謀劃準備起義。1851年金田起義後,石達開被封為左軍主將,不久又被封為翼王。在太平軍從廣西向南京進軍的途中,擔任開路先鋒,壹路打了不少仗,屢建戰功。1853年春天,太平天國在南京建都,改稱天京,石達開留在天京處理軍政要務。1854年,太平天國派出的西征軍在湖南湘潭被曾國藩組織的湘軍打敗,西征軍節節後撤,不久武漢失守,九江告急。在危機關頭,石達開奉命率軍馳援湖口,並指揮九江等地守軍頑強抗擊湘軍,設計大敗湘軍水師,壹舉扭轉不利戰局。1856年春,石達開奉命率軍回援天京,協同燕王秦日綱等部,攻破清軍的江南大營,打破了清軍對天京的圍困。同年秋天,太平天國爆發內訌,楊秀清逼洪秀全封自己為萬歲,北王韋昌輝殺楊秀清,洪秀全又率軍民誅殺韋昌輝,太平天國實力受到極大損害,在這種情況下洪秀全將石達開詔回天京輔政,但洪秀全經天京之變後,對任何人都起了疑心。1857年夏天,石達開因到受洪秀全的猜疑,壹怒之下率領10余萬太平軍,離開安徽、江西,經浙江、福建,進入湖南,打算在四川立足,但與湘軍作戰失利,被迫撤入廣西。之後,他又重振隊伍,在四川南部、貴州北部轉戰,但屢戰受挫。1863夏天,石達開被阻於大渡河畔的安順場,並遭到清軍包圍,陷於絕境。石達開希望能以自己的犧牲保全部屬,就投入清營,但不久他的部屬就在大渡河畔慘遭屠殺,不久,石達開也在成都遇害。
祖居地新貌
1、淇縣
淇縣位於河南省北部,南距鄭州120公裏,淇河、衛河、滄河環繞淇縣的南、北、東三面,西部是太行山,東部是沃野千裏的平原。總面積591平方公裏,轄四鄉三鎮,176個行政村,總人口25.3萬。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溫13.9℃,零度以上積溫5100℃,全年無霜期209~233天,年日照時數2348.3小時,平均降水量621毫米。
早在三千年前,朝歌這座古城就矗立在淇河之濱。淇縣古稱沫邑、又稱沫鄉,因沫水而名。殷紂時易名朝歌。曾為殷末四代帝都、衛國國都、先後作都城近500年,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現為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域。
淇縣交通便達,京廣鐵路、107國道、京珠高速公路在縣城東西兩側越境南下,即將開挖的南水北調工程垮域北上,西依太行、東臨淇水、三山疊翠、兩水環繞、氣候溫潤,景色秀麗。古詩贊曰:“東臨淇水觀魚躍,西依太行聽鹿鳴。”《河南通誌》記雲:“青巖(今雲夢山,古稱青巖山)表仙境之勝,浮山夾幽澗之奇”。《詩經·淇澳》中“瞻彼淇澳,綠竹猗猗”就是淇園美景的真實寫照。清光緒皇帝曾以淇縣碧水青山起興,撰聯贊曰:“淇水煙波半含春色;太行松雪映出青天”。
淇縣優越的地理位置,溫潤幽美的自然環境,引來歷代王候競相爭雄,使其成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商王武丁、武己先後於公元前1250年、1143年遷都於沫;帝乙於公元前1115年定都於沫,其子帝辛(紂王)仍都焉,易名朝歌。周滅商後,西周衛國在這裏建都達383年之久。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項羽封司馬昂為殷王、都朝歌。春秋時設朝歌邑;戰國時屬魏。秦代歸三川郡。漢置朝歌縣;三國魏置朝歌郡、晉改朝歌縣,北魏時析置臨淇縣;隨代改置衛縣;唐初升衛縣為州;唐長安三年又復置臨淇縣;宋熙寧六年降衛縣為鎮,並入黎陽(今浚縣);元佑年間又復置衛縣;元代改為淇州,因淇水而名;明洪武元年又降為淇縣,清代、民國因之。新中國建立時仍為縣治。1954年9月撤淇縣並入湯陰縣。1962年8月恢復淇縣建制至今。
早在七千多年前新石器早期,淇河兒女就在這裏制陶耕耘,繁衍生息。他們春種秋收、夏網冬獵、“采采芣苢”、“砍砍伐檀”,用勤勞的雙手。創造了多姿多彩、獨具風韻的淇河文化,鑄就了古都朝歌的歷史輝煌。
淇縣歷史悠久,境內文物古跡異常豐富。現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6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如花窩遺址是我國較典型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之壹,位於淇縣城東北15公裏的花窩村崗地上;朝歌古城曾發現龍山文化、二裏崗文化和殷商文化時期的文物;城西北12公裏的太行山中有朝歌寨,紂王殿(村)相傳是紂王屯兵之地;紂王墓和妲己墓位於城東7.5公裏的淇河西岸;荊軻行刺秦始皇失敗後葬於淇縣城南折脛河畔墓冢保存完好;位於淇縣城西前嘴村東的前嘴石窟;是東魏作品,現存佛像1030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淇縣城西北20公裏淇河之畔的青巖石窟,系宋代開鑿,現存佛像600余尊,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淇縣城西15公裏的雲夢山是我國歷史上第壹座軍校——戰國軍庠,縱橫家鼻祖鬼谷子創建,先後培養出蘇秦、張儀、孫臏、龐涓、茅蒙、尉繚、毛遂等名垂青史的縱橫家、軍事家、外交家和仙道家。現有名勝古跡水簾洞(鬼谷子洞)、洗塵洞(孫臏洞)、龐涓洞、南天門等,眾多的人文景觀和引人入勝的自然景觀30余處,使雲蒙山成為遊覽勝地,國家AAAA級風景區;2006年榮獲中國最佳旅遊景區、河南十佳魅力景區。尤其是雲夢高山大草原,更是令人向往。乍壹到此,壹派大漠風光,駿馬秋風,突發異域之感,躑躅徜徉,流連忘返。南天門、八卦城氣宇恢弘,引人入勝。千年古剎靈山寺,創建於南朝有梁普通年間,是女媧煉五彩石補天,摶泥造人的聖地。這裏有女媧峰、人祖洞,是華夏兒女謁慈母之聖地。衛國古城系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北長3100米,東西寬2100米,的確體現了當時衛國“邦畿千裏”的大國風貌。
淇縣這塊古老的土地,也曾哺育過許多文治武功、名垂青史的仁人誌士。被 *** 稱為能文能武很有本事的殷辛王,叱咤風雲、勇於改革,鞏固了中原的統壹,為中華民族的大壹統奠定了基礎;開創中華文人詩先河的箕子,留下了千古絕唱“麥秀歌”;敢於犯顏直諫為國殉難的比幹雖死猶生;謙恭自儆,創建華夏第壹園的衛武公為後人折服;大義滅親的石碏,被譽為純臣;中國第壹位愛國女詩人許穆夫人的詩篇千古傳唱,膾炙人口;中華第壹古軍校的創始人鬼谷子王禪的宏篇巨著,四海流芳;赤膽刺秦王的義士荊軻,其義行令人尊崇;綱領釋門四十年的高僧法上,釋門東敞,能扇清風。
淇縣經濟基礎較好,產業支撐有力。2003年被確定為河南省對外開放重點縣、全國農業結構調整先進縣之後,2004年又被河南省 *** 確定為擴權縣,在稅權部分擴大、項目直接申報、用地直接審批、證照直接發放四個方面賦予淇縣69項與省轄市相同的經濟管理權限,為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體制和政策環境。
淇縣境內盛產小麥、玉米、棉花、花生、大豆、梨、柿子、核桃、花椒等優質農副產品。淇河鯽魚、纏絲鴨蛋、軟核蜜棗歷史上曾為皇帝貢品,被譽為淇縣“三珍”,冬淩草、四足蛇、雙尾蠍等珍稀動植物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
淇縣地理位置優越。位於安陽、濮陽、新鄉、焦作、開封、鄭州等豫北重要城市的中心。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國道以及省道大海線、浚南線穿境而過。全縣175個行政村在全省率先實現村村通油路(指瀝青路面的公路,當地人稱油漆道),村村連國道,城鄉油路密度名列全省前茅,交通極為便利。改革開放以來,淇縣的各項事業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工業建設如雨後春筍,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農業生產蓬勃發展,通過結構調整,單位面積產量大幅度提高。尤其是畜牧養殖業,已成為支柱產業,連續十多年肉蛋人均占有量名列全省之冠。
為重振朝歌雄風,再鑄朝歌輝煌,早日實現和諧的小康社會,淇縣人民為實施“經濟強縣”、“畜牧大縣”、“旅遊名縣”三大發展戰略,正揚帆淇河,乘風破浪,宵衣旰食,拼搏不息,創新工作,迎接明天的朝陽。
2、洛陽
洛陽位於河南省西部,亞歐大陸橋東段,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八大古都之壹。它地處東經111.8’至112.59’,北緯33.35'至3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