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皮:將適齡的羊皮剝皮。
浸泡:將新剝好的羊皮(原法帶毛)浸泡在石灰石水中,溶解羊皮中的膠質等物質。
刮毛:把泡了幾個星期的羊皮拿出來,抻壹抻,把皮上的毛刮下來。
曬幹:立即將刮下的羊皮再次撐開曬幹。
塗層防腐:處理後的羊皮紙經過數次防腐工程(次數不確定)。
羊皮紙是壹種制作書籍或提供文字的材料。其實不僅僅是小羊皮的,有時候也是小牛皮的。公元前170年左右,帕加馬王歐·梅尼斯二世率先使用羊皮紙。羊皮經過石灰處理,羊毛被剪掉,然後用浮石軟化,就成了這種新的書寫材料。羊皮紙,羊皮紙的英文名,來源於這個城市的名字。這些羊皮被裝訂成小冊子,稱為手稿,然後裝訂成冊,成為流傳後世的羊皮經典。此後,手稿壹直使用羊皮紙。
羊皮紙之所以會逐漸取代紙莎草紙,是因為它可以雙面書寫(粗糙的壹面通常不是用來寫字的,有助於防止墨水滲透紙張),而且可以讓鵝毛筆的字跡充滿色彩,折疊成書也沒問題。唯壹的問題是它相當貴,而且制作費時費力。
其實羊皮紙不僅是小羊皮做的,小牛皮也是做的。羊皮紙兩面光滑,可以書寫,書寫方便,可以讓鵝毛筆的字跡呈現飽滿的色彩,折疊成書也沒問題。它比紙莎草紙更合適,但價格昂貴。帕加馬圖書館的壹些書是用羊皮紙做的。從公元3世紀到13世紀,羊皮紙在歐洲國家被廣泛用於書寫文件。從公元前2世紀開始,羊皮紙和紙莎草紙同時被廣泛使用。從4世紀開始,65438逐漸被中國的紙張取代,但仍有壹些國家用羊皮紙書寫重要的法律文件,以示莊重。羊皮紙不僅有山羊皮,還有牛皮和鹿皮。與紙莎草紙相比,羊皮紙不僅更容易書寫,也更容易保存。而且可以雙面使用,書寫內容是紙莎草紙的兩倍,優勢遠高於紙莎草紙。在歐洲普及造紙術之前,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教義和經典都是寫在羊皮紙上的。但羊皮紙畢竟太貴了。據說寫壹本聖經需要500只羊。因此,在廉價的中國紙傳入歐洲後,羊皮紙立即退出了歷史舞臺。
最好的羊皮紙叫做牛皮紙,通常用來抄寫最重要的書籍。
在中國造紙術傳入歐洲之前,歐洲人也用羊皮來書寫記錄。在中世紀的歐洲,據說復制壹本《聖經》需要300多張羊皮,這極大地限制了文化信息的傳播。造紙術向西方的傳播,為當時歐洲教育、政治、商業的蓬勃發展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條件。
1276年,意大利第壹家生產韌皮紙的造紙廠在意大利半島中部的蒙特法諾地區建成。此後不久,歐洲人開始改進造紙技術,但直到公元17世紀,歐洲的造紙技術只能達到中國宋朝的水平。為了解決歐洲紙張質量差的問題,法國財政部長德棘曾希望利用駐京的耶穌會教士刺探中國的造紙技術。乾隆年間,曾為清廷效力的法國畫家、耶穌會教士米歇爾·伯努瓦(Michel Benoist)將中國的造紙技術送回巴黎,中國先進的造紙技術在歐洲廣泛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