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時,騰沖屬於乘象國“滇越”,依據是《史記·大宛列傳》、《史記·西南夷列傳》,“滇越”國中之“越”字乃騰越壹名中“越”字之最早見於史書者。
三國時,騰沖屬盤越國。國名來源於《三國誌·魏書》,“盤越國亦名漢越,王在天竺之東南數千裏,與益都(益州郡)相近。” 隋唐時,騰沖屬藤越國。騰沖壹名始於《舊唐書》、《新唐書》,亦作“藤沖”、“藤充”,騰沖屬於騰越大地的核心地帶。“騰越”,亦作“藤越”,亦首見於唐時。
南詔時有藤越國。按南詔行政區劃,藤越國為南詔屬國,在永昌節度轄下。現在騰沖縣地域內有“湯浪”、“藤彎”、“越禮城”、“越賧”、“申賧”,“騰沖”亦作“藤沖”、“藤充” 等初次出現於樊綽所著的《雲南誌》壹書,均為並列地名。
宋時,大理國設立騰沖府。大理國初期,沿襲南詔建制。至太中國時(高相國專權時期),將永昌節度所轄地域分為兩片,在怒江以東設立永昌府,在怒江以西設立騰沖府,由其子孫高泰賢、高泰運分別治理。“藤越國”至此不再存在。
元時,有藤越州、騰越縣、騰越府,甚至也曾被蔑稱為“軟化府”。元憲宗三年,高泰運之後世高救內附於元朝。元朝在騰越大地上分別設立過藤越州、藤越縣、騰越府(騰沖府)。元人把騰沖視作軍事重地,懼大理國時“騰沖府”壹名中“騰沖”二字力度太大,便蔑稱之為“軟化府”。
明時,騰沖軍民指揮使司管轄到西雙版納、老撾。《明史·地理誌》:“騰越州,元騰沖府,洪武十五年三月屬布政司,尋廢(麓川軍占據)。永樂元年九月置騰沖守禦千戶所,……正統十年三月升為騰沖軍民指揮使司,嘉靖三年十月置騰越州,……十年十二月罷司(軍民指揮使司)為騰沖衛。”轄地包括“三宣”、“六慰”之地,“三宣”即幹崖宣撫司、隴川宣撫司、南甸宣撫司;“六慰”即木邦宣慰司、緬甸宣慰司、車裏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老撾宣慰司、孟養宣慰司。
清時設騰越衛、騰越州、騰越廳。清朝初期,置騰越衛;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改騰越衛為騰越州;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升為直隸廳(設騰越直隸同知,屬迤西道);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降為廳(騰越廳)。騰越廳領七土司,即南甸、幹崖、盞達、隴川、猛卯、戶撒、臘撒。
民國以後設騰沖縣。1911年10月27日,張文光、劉輔國等發動騰越起義,打響雲南辛亥革命第壹槍。民國元年(1912年)在騰沖設騰沖府。民國二年(1913年)改設騰沖縣。
民國三十壹年(1942年),日軍侵占騰沖,在滇西設騰越省和騰沖縣。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9月14日,中國遠征軍光復騰沖。騰沖是抗日戰爭以來中國部隊收復的第壹個有日軍駐守的城鎮。
1949年12月15日,邊縱七支隊三十六團進駐騰沖,23日成立騰沖縣臨時人民解放委員會。1950年2月21日,成立騰沖縣人民政府,屬保山專區。1956年4月,騰沖縣隨保山專區並入德宏自治州。1963年8月,騰沖縣隨保山專區從德宏州內分出。1971年1月1日,保山專區改為保山地區,騰沖縣屬保山地區。保山地區改為保山市後,騰沖縣屬保山市。
2015年8月4日,撤銷騰沖縣,設立縣級騰沖市,騰沖市由雲南省直轄,保山市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