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張瑞璣“誰園”藏書?(三)

張瑞璣“誰園”藏書?(三)

“誰園”藏書

張瑞璣不像山西當時的其他藏書家那樣著名。但無論從他藏書的數量或質量上看,他應當是山西近代的壹位當之無愧的藏書家。

張瑞璣的藏書,自述約有“十五萬卷”之多。自陜西回來時,“載書百竹箱”,已初具規模。

1912年袁世凱派盧永祥率兵進攻山西起義軍。克娘子關,占太原,而後南下進攻,陷趙城,縱兵焚燒搶劫。趙城人民以及張瑞璣的家中慘遭焚掠,“城無市,鄰無炊煙,雞犬無聲,家無門戶窗欞,箱笥無壹縷……書籍圖畫無整幅……”,張瑞璣藏書的壹部分應毀於此時。

對盧永祥及其軍隊的暴行,趙城人民以及張瑞璣恨之入骨,以致事後趙城紳民仿西湖嶽飛廟前下跪的秦檜鐵像,鑄盧永祥雙膝跪地捧元寶鐵人像置於趙城南門,背後鐫刻著張瑞璣撰寫的鐵像銘:漢族之賊,滿清之奴,厥名永祥,其姓曰盧,山東巨盜,袁氏走狗,貪財好色,亡賴遊手……鐫字在背,不磨不滅,唾罵千秋,冤哉頑鐵。此鐵人跪像在南門外長達數年之久,風吹日曬,萬人唾棄。盧永祥托人說情,欲將鐵像除去,張瑞璣終不予毀,後來還是盧永祥派人趁夜毀掉的。從這件事上,可以感受到藏書人對盧永祥掠搶毀書痛心疾首的程度。

嗣後,張瑞璣又陸續購置書籍儲藏,晚年號稱“又得十萬卷儲之”,告誡其子曰:所以遺汝亦足矣。1928年張瑞璣病故,這份豐厚的遺產由他惟壹的兒子張小衡(爾公)繼承。經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幾次戰爭和風風雨雨,很不容易地保存了下來。

張小衡捐贈了張瑞璣的藏書後,當時原單位前輩們曾經有過初步整理,留下了寶貴的書目。從書目裏可以感到,張瑞璣窮其畢生精力收藏大量古籍,不是濫藏,而是在藏書過程中有意識地運用自己的知識有選擇地收羅,不乏孤本、精品;他也不是食古不化的書癡,他的藏書中也有部分是記載現代知識和技術的平裝書籍。

據不完全統計,他的藏書中,經部大約有92種,5542卷,1604冊;史部大約有272種,13522卷,3428冊;子部大約有105種,1929卷,1297冊(另外還有平裝書137種,703冊);集部大約有465種,12506卷,4475冊(另外還有平裝書105種,606冊);叢部大約有84種,14464卷,3894冊;佛經大約有53種,159卷;此外還有碑帖字畫壹箱(品種、數量不詳)。

他的善本書中,有宋本《道德經》壹函二冊二卷、《莊子》三函二十三冊十卷、列子壹函八冊八卷以及廣勝寺經卷。還有壹部抄本《紅樓夢》四十冊八十回,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整批書籍捐贈整理後,這部抄本《紅樓夢》即由當時的壹位副省長帶往北京,不知所蹤。我當年分析該書可能是藏於國家圖書館的《紅樓夢》甲辰本。理由不多:看國圖的藏書書目,該版本的入藏時間與張小衡捐贈的時間相仿佛,嗣後功夫不到家,資料檢索不夠,沒有細追下去。最近衛洪平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地考證得出:這部《紅樓夢》就是乾隆甲辰夢覺主人序本!1953年由分管文教工作的山西省政府副主席王世英,親自帶著甲辰本進京,將它送到國家文物的最高行政機關,交於鄭振鐸,後存於北京圖書館。這證實了張瑞璣的收藏眼光,證實了我單位前輩的鑒定眼光,同時也證明了當時分管文化工作的王世英的眼光!

1978年,全國古籍善本書普查開始後,在1981年編定的《山西省古籍善本書書目》子部宗教佛教類中,收錄的山西省博物館館藏經卷有六種,其中三種就是張瑞璣收藏的,它們是:趙城藏壹卷(金刻),妙法蓮花經方便品第三妙法蓮花經第壹(北宋刻),五燈會元二十卷(存二卷明刻本傅山批點)。另據不完全統計,在他藏書的經史子集部分中,其他善本書大約有119種,5756種。

他的藏書,也有實用的部分。如他曾經任職過的陜西周邊地方興平縣、鹹寧縣、龍門縣、洋縣、長安縣、東鄉等縣的縣誌;也有山西晉南臨汾壹帶,如洪洞等縣的縣誌,還有《石膏山誌》、《霍山誌》的地方誌;以及山西其他地區和他感興趣的全國其他省的壹些縣誌。此外,還有部分琴棋書畫、茶道醫藥、陰陽五行等方面的書籍,足見他個人的興趣之廣泛。

值得註意的是,他的藏書中竟然有壹批近代軍事方面的書籍,如《魚雷學4種》、《軍事教程》、《軍事常識》、《軍隊教育計劃案》、《武學》、《訓練操法詳晰圖說》、《陸軍大條課本》、《戰略戰術詳解》、《射擊精理》、《野外要務詳解》、《局部戰術》、《數線陣地戰之研究》、《戰術筆記》、《兵器學筆記》等等,從這些書目中,可以看到壹個愛國文人的胸懷和誌向。

1952年,張小衡將張瑞璣藏書捐給人民政府。省政府委托當時的洪趙縣委員會代表接收,而後運回太原。文化主管單位山西省文教廳把這批書交給當時的山西省圖書博物館,存放在庫房。同年12月,山西省圖書博物館有關人員初步整理了這批藏書,並編有《誰園書目》。

1953年7月,山西省圖書博物館與太原市文物館合並,10月改稱山西省博物館,原館藏線裝書仍由博物館圖書股保存。1957年山西省政府決定以博物館圖書部藏書和省文史館藏書為基礎,籌備建設山西省圖書館,1960 年山西省圖書館新館建成開館。但在籌建過程中,博物館方面留存了張瑞璣的部分藏書,其中大部分是善本、珍本,雖經省圖書館籌備組壹再交涉,要求接收博物館留存的那部分,壹並保存管理,無果!由是,囿於當時有關領導的水平和認識,致使張瑞璣的藏書現在不能完整地收藏於壹處,以饕讀者欣賞研究,實為憾事!

張瑞璣壹生,收書不輟;其子張小衡又繼承父誌,含辛茹苦地把這批藏書保存了下來,張氏父子二人為保存祖國的文化遺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誰園藏書琳瑯滿目,珍品雜陳,雖然這批藏書現在身居二所,但幸運的是化私為公,終得其所,為山西文化傳承做出了貢獻。追述這段歷史,對保管和利用這批寶藏,是不無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