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為什麽滿語常被稱為滿語?

為什麽滿語常被稱為滿語?

埃爾貢河是蒙古歷史的搖籃。“蒙古”最初只是蒙古某壹部落的名稱,在逐漸統壹部落後演變成這些部落的同名。公元7世紀左右,蒙古部開始從埃爾貢流域向西部蒙古草原遷移。12世紀,這些人的後裔分為齊延、紮達蘭、泰赤烏等多個部落,散居在恩恩河、克魯倫河、圖拉河上遊和肯特山以東。當時蒙古草原和貝加爾湖周邊林區有塔塔兒人、翁吉刺人、米埃爾乞人、伊沃刺人、克烈人和旺古人。13世紀初,蒙古各部首領鐵木真征服並統壹了蒙古各部,逐漸融合為壹個新的民族認同。1206年,鐵木真被稱為可汗,成為基斯,建立了蒙古貴族政權——蒙古。從此,中國北方第壹次出現了壹個強大、穩定、發展中的民族——蒙古族。蒙古首領成吉思汗建立政權後,展開了大規模的軍事活動。1211—1260先後滅西夏、金,疆域擴張至中亞、南俄。忽必烈成汗後遷都燕京(今北京),並於1271年改國號為元。南宋滅亡於1279年,統壹了全國,基本奠定了中國統壹的多民族國家的版圖,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聯系。元朝滅於1368年。後來明朝在遼東西部、漠南南部、甘肅北部、哈密等地設立了20多個蒙古衛生所,都是由蒙古封建領主負責。15世紀初,磨溪蒙瓦韃靼部和東部蒙古韃靼部先後向明朝進貢,建立了宗藩關系。明朝之前,女真建立了後金政權。636年後,金改清朝,漠南蒙古各部封建主也被清朝征服。1644明朝滅亡後,清關統壹全國,直到1757平定準噶爾部。至此,蒙古人完全處於清朝的統治之下。為了加強對蒙古人的統治,清朝在重新調整蒙古原有封建領主的基礎上,參照滿清的八旗制度,在蒙古地區建立了盟旗制度。頒布了壹系列以盟旗制度為核心的詔令,鞏固和發展了蒙古的封建制度。清朝蒙古統治的加強,有效地制止了封建割據和戰爭,使蒙古社會穩定了近200年,畜牧業經濟得到了很大發展。自元朝以來,蒙古人在祖國的許多科學和文化領域做出了貢獻。比如寫於13世紀中葉的重要蒙古史,著名的文學名著《蒙古秘史》,清代著名的文學作品《壹樓》。蒙古人在醫學、歷法和數學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貢獻。

1840鴉片戰爭爆發後,蒙古人民積極參加反帝反封建鬥爭。當時駐紮在蒙古東南沿海的八旗官兵和各族軍民奮起抗敵。1841年10月蒙古愛國將領於謙指揮三鎮將士在浙江定海鏖戰六晝夜,壯烈犧牲。次年4月,英軍入侵乍浦,7000名守軍英勇反擊,其中蒙古八旗官兵800余人,蒙古官兵200余人犧牲。第壹次鴉片戰爭英軍入侵渤海灣時,內蒙古東三盟和察哈爾旗的5000名蒙古兵被調到天津海口防守。蒙古捐贈大量馬匹和白銀支援前線。1856年,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年,英法聯軍攻陷天津、北京,森格林欽親王奉命征召內蒙古各盟蒙古騎兵參戰。在第三次大沽口戰役和八裏橋戰役中,他英勇抗擊侵略者。四千多蒙古騎兵參戰的第二次大沽口戰役,擊沈敵艦5艘,擊傷6艘,英法侵略者死傷592人,取得勝利。在第三次大沽口保衛戰中,蒙古愛國將領樂善率領1000多名官兵堅守要塞,誓死奮戰,全部為國捐軀。在保衛北京八裏橋的戰鬥中;從卓蘇圖盟、昭烏達盟、哲裏木盟、察哈爾等地調集蒙古騎兵4000人,死傷敵軍1000余人。蒙古騎兵也有很大的犧牲;在兩次鴉片戰爭中,蒙古騎兵用弓箭和馬刀抗擊敵人的洋槍,譜寫了中國近代史上愛國愛民的悲壯詩篇。1900左右,義和團運動所呼應的反宗教鬥爭,遍布東西盟的旗幟。從1858年的伊克昭盟“獨貴龍”運動,到辛亥革命前夕的大規模反封建稅收、反墾荒、反強占土地的鬥爭,有10多次。

1911辛亥革命爆發後,蒙古族知識分子和精英積極投身於辛亥革命,以謀求蒙古人的自由解放。中國* *產黨成立後,蒙古革命鬥爭進入了壹個新的歷史階段。以烏蘭夫同誌為代表的蒙古族先進分子加入中國* *生產黨,領導內蒙古革命,同國民黨反動派、日本帝國主義和民族分裂勢力進行了堅決鬥爭。解放戰爭中,蒙古騎兵英勇作戰,殲滅敵軍兩萬余人,繳獲戰馬兩萬余匹,槍支壹萬余支,為民族解放事業和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1947年5月,中國第壹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實現了蒙古人民新的歷史轉折。內蒙古是實行區域自治的省級民族自治地方,是中國最早建立的自治區。

歷史上,滿族的社會形態經歷了幾個階段。

16世紀中葉至17世紀初,滿族的直系祖先女真分為三部分。其中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處於奴隸社會,發展緩慢的東海女真還處於原始公社氏族部落時期。

滿族進入遼沈地區後,由於壹系列的政治經濟變化,其社會形態開始向封建社會轉化。1644年,順治皇帝遷都北京。從此,滿清社會因為繼承了明朝所有的封建法制和政權模式,徹底進入了封建社會。壹些留在關外的滿族人還處於原始社會末期。

19世紀40年代,鴉片戰爭爆發後,由於西方列強的入侵和壹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中國社會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65438年至0949年,社會主義新中國成立,滿族人生活在社會主義社會,成為中華民族的壹員。

滿族的社會政治在中國歷史上影響很大。

1616年,建州女真(滿族前身)的傑出領袖努爾哈赤統壹了女真各部,在赫圖阿拉(遼寧殷新縣老城)建立了“大金王國”,史稱“後金”。這是奴隸主的政權。八旗制度是其基本政治制度。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標誌著後金政權的進壹步鞏固和擴張。65438年至0644年,順治皇帝遷都北京,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幾乎繼承了明朝所有的封建法制和政治制度。

滿清入關後,為了擴大和鞏固政治、經濟上的封建特權,清朝以民族壓迫的形式制定了壹系列階級壓迫政策。壹方面,滿族貴族掌握軍政大權,在政治上處於極其優越的地位;另壹方面,滿清統治者先後實行剃發、易服、撒錢、逃入法等民族壓迫和奴役政策。當時的社會矛盾是以階級矛盾為本質的民族矛盾。康熙以來,由於滿族統治者進行了多次改革,社會主要矛盾趨於緩和。

從康熙初年到鴉片戰爭前,滿清政府通過三藩、準噶爾的平等內戰和臺灣省的統壹,實現了國家統壹,並通過歷次自衛戰爭,鞏固了中國的邊疆,制止了外來侵略。根據不同地區的不同情況,進行了壹系列地方行政體制改革,包括在西南各省進行大規模的“退田還溪”,確定了由中央直接管理、適合地方特點的地方行政體制,為鞏固和確立中國的統壹和領土完整發揮了關鍵作用。

由於滿清政府實行的“閉關鎖國”的外交政策和封建專制王朝的政治腐敗,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中國遠遠落後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鴉片戰爭後,清廷被迫簽訂了壹系列不平等條約,清廷成了洋人的朝廷,滿清政權開始衰落。在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影響下,滿清壹些開明人士和中下層官員開始進行政治變革。65438年至0898年,光緒皇帝頒布了帶有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性質的政治綱領,試圖變法維新,但遭到以清太後耶赫拉那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和破壞,最終失敗。

1911年,滿清王朝被辛亥革命推翻。

1932年,日本帝國主義利用滿清廢光緒皇帝,在中國東北建立“滿洲國”傀儡政權,淪為殖民地。

1949,新中國成立。滿族人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平等的壹員。在“民主、平等、富強與* * *”的國策下,滿族人的政治權利得到保障。根據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滿族聚居區建立了自治縣、鄉,讓滿族人行使自治權。滿族人民同其他民族的代表壹道,通過民主選舉,參與國家事務,行使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力。

滿族入關前與蒙古人有過友好交往。

滿清很多皇室都是蒙古人。

孝莊皇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