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設北京為薊縣,為廣陽郡郡治。
漢高祖五年,本市被劃入燕國轄地。元鳳元年復為廣陽郡薊縣,屬幽州。本始元年因有帝親分封於此,故更為廣陽國首府。
東漢光武改制時,置幽州刺史部於薊縣。永元八年復為廣陽郡駐所。
西晉時,朝廷改廣陽郡為燕國,而幽州遷至範陽。十六國後趙時,幽州駐所遷回薊縣,燕國改設為燕郡,歷經前燕、前秦、前燕、後燕和北魏的統治而不變。
隋開皇三年廢除燕郡。但很快在大業三年,隋朝改幽州為涿郡。
唐初武德年間,涿郡復稱為幽州。貞觀元年,幽州劃歸河北道管轄。後北京成為範陽節度史的駐地。安史之亂期間,安祿山在北京稱帝,建國號為“大燕”。唐朝平亂後,復置幽州,歸盧龍節度使節制。
五代初期,軍閥劉仁恭在這裏建立地方政權,稱燕王,後被後唐消滅。北宋初年宋太宗在高梁河(今北京市海澱區)與遼戰鬥,北宋大敗,對燕雲十六州從此望眼欲穿;遼於會同元年起在北京地區建立了陪都,號南京幽都府,開泰元年改號析津府。
貞元元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正式建都於北京,稱為中都,在今北京市西南。此後元朝、明朝和清朝的都城均建立於此。
成吉思汗麾下大將木華黎於1215年攻下北京,遂設置燕京路大興府。元世祖至元元年改稱中都路大興府。至元九年,中都大興府正式改名為大都路(突厥語為Khanbalik,意為“汗城”,音譯為汗八裏、甘巴力克)。據馬可波羅遊記敘述:元人篤信佛,象為佛教祥獸,當時大都常有象只漫步。
明朝初年,以應天府 (今南京) 為京師,大都路於洪武元年八月改稱為北平府,同年十月應軍事需要劃歸山東行省。洪武二年三月,改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駐地。燕王朱棣經靖難之變後奪得皇位後,於永樂元年改北平為北京,是為“行在”(天子行鑾駐蹕的所在,就稱“行在”)且常駐於此,現在的北京也從此得名。朱棣定都北京後,禁止象只再行走於北京。北京城秩序井然,繁榮安樂。永樂十九年正月,明朝中央政府正式遷都北京,以順天府北京為京師,應天府則作為留都稱南京,明仁宗、英宗的部分時期,北京還曾壹度降為行在,京師復為南京應天府。
清兵入關後即進駐北京,亦稱北京為京師順天府,屬直隸省。清政府在北京實行旗民分居政策,即八旗居住內城,漢人和回民居住外城。清代的北京衛生問題奇差,皇宮裏,太監如蟻陣。李家瑞《北平風俗類征》說:“街衢凸凹,塵風泥雨,牛溲馬勃,囂濁蒸郁,穢區也。”
代表上帝愛妳 回答采納率:36.9% 2009-06-21 05:11
檢舉
北京是壹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薊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克商以後,封帝堯之後於薊,封召公奭於燕。另說周以前就有燕國,後燕並薊,以薊城為國都,這就是現在北京的前身。秦滅燕之後,設置薊縣,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壹。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壹帶。
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以後在壹些古籍中多用其為北京的別稱,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曾出版過壹種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日下始見於《晉書》,潁川距晉國都洛陽極近,故稱日下。後來唐朝詩人王勃作《滕王閣序》時有“望長安於日下,指吳會於雲間”之句,即運用於此典故,此後便以“日下”為國都的代稱。作為北京的代名詞來用的有清人朱彜尊的《日下舊聞》和乾隆年間成書的《日下舊聞考》等。
幽都唐代曾設置幽都縣,遼時也曾設置過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壹帶。
燕京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稱燕帝,以範陽為燕京。安史之亂平定後,罷燕京。後來北京的正式命名雖屢有變動,而燕京這個名稱卻廣泛使用。近百年來,“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壹個別稱,甚至壹些企業的名稱、產品的命名也多用這兩個字。
春明起源於唐代,唐朝首都長安的正門(東門)名為春明門,古人認為東方主春,於是後人遂以“春明”作為首都的別稱,北京成為國都後,也曾被稱為“春明”。清人孫承澤著有《春明夢余錄》,蓋其意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