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清朝入關到民國之間的歷史是?

清朝入關到民國之間的歷史是?

以下是清朝入關到民國之間的歷史進程:

清朝(公元1636年~1911年[1],壹說1616年建立[2][3],1644年起為全國性政權),又稱大清,簡稱清,是中國歷史上最後壹個封建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滿族)建立並統治全國的封建王朝。

1616年(明萬歷四十四年,後金天命元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建國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1636年(明崇禎九年,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李自成的大順軍攻占北京,明朝滅亡;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清攝政王多爾袞指揮清軍入關,打敗大順農民軍;同年清順治帝遷都北京,清朝從此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的統治者。入關後20年時間裏,清朝先後滅亡大順、大西和南明等政權,基本統壹全國。

清朝最初建都於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1621年遷都遼陽,1625年遷都沈陽(改稱“盛京”),1644年定都北京,以盛京為陪都。

清朝奠定了我國今天疆域的基礎[4],鼎盛時領土達1300萬平方公裏。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5]。

1911年(清宣統三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宣告成立。同年2月12日,清宣統帝正式下詔退位,清朝滅亡。清朝***歷經十二帝,統治全國268年。 [編輯本段]清朝歷史   五世達賴朝見順治帝清朝是由中國滿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統壹全國的大王朝之壹。清朝的人口數也是歷代封建王朝最高,清末時達到四億以上。清朝開疆拓土,鼎盛時領土達1300多萬平方公裏。清初為緩和階級矛盾,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內地和邊疆的社會經濟都有所發展。至十八世紀中葉,封建經濟發展到壹個新的高峰,史稱“康乾盛世”。於是中央集權專制體制更加嚴密,國力強大,秩序穩定,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紀後期,已達到三億左右。康熙年間,統壹了臺灣,並與俄國簽訂《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段邊界;乾隆中葉,平定準噶爾、回部,統壹了新疆。這不僅壹舉解決了中國歷史上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之間曠日持久的沖突,而具采取了壹系列政策,發展邊疆地區的經濟、文化和交通,鞏固了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統壹,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團結力和凝聚力。在文化上,康乾時期編纂了幾部集大成之作,像《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等,對清理和總結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作出了重大貢獻。

清朝也有很多弊病。明代後期的君權有壹定的松懈,而清朝又把封建專制推向了最高峰。清朝初期大力推行圈地投充等惡政,極大破壞了中原地區的經濟;重農抑商,制約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制造了多起文字獄,加強對文人思想控制,導致思想上“萬馬齊喑”;在編撰古籍時又大肆銷毀古籍。剃發易服,壹定程度上割裂了漢族的文化傳統;給旗人寄養的特權,使其迅速腐化。統治者輕視科技和閉關鎖國,導致中國的科技極大落後西方。1840年後帝國主義的入侵,使清廷與侵略者分別締結了大量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中國的主權受到嚴重損害,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人民負擔更為沈重,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清太祖努爾哈赤後金時期

女真族是滿族的前身。源自2000多年前“肅慎”, 漢-晉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讀音“莫吉”),隋唐稱“靺鞨”,壹度建立渤海國。遼金時期稱“女真”,遼書中也作“女真”。金朝就是女真族建立的。元朝以來,女真族壹直居住東北地區。

明朝初期,女真族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後又按地域分為建州、長白、東海、扈倫四大部分。明朝在東北設立遼東都司、奴兒幹都司作為管理機構,女真各部皆臣服於明朝。清朝統治者為出身建州女真的愛新覺羅氏。建州女真首領猛哥帖木兒(努爾哈赤六世祖,後被追封為肇祖原皇帝)時為明朝建州衛左都督,1433年因部族沖突被害。1440年建州部南移,最終定居於赫圖阿拉。南移後,建州女真部與明朝交往密切,建州部社會生產力提高,經濟繁榮。

1583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襲封為建州左衛指揮使,以祖、父遺甲十三副,相繼兼並海西女真部,征服東海女真部,統壹了女真各部。他還築城池、設大臣、定法律、理訴訟、建立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按軍事組織形式,把女真人編制起來,在貴族控制下進行戰爭和生產活動,是壹種兵民合壹的社會組織。八旗制度促進了女真社會的發展,鞏固了努爾哈赤的統治地位。

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自立為汗,國號金(史稱後金),建元天命,公開反叛明朝政府。1618年,努爾哈赤發布“七大恨”的討明檄文,誓師伐明,舉國震驚。1619年,明朝在薩爾滸之戰慘敗,幾年間喪失遼東七十余城。

1621年,努爾哈赤攻占遼陽、沈陽,遷都於遼陽。1625春,努爾哈赤不顧貝勒諸臣異議,決定遷都沈陽。當年農歷三月三日在拜祭祖陵後,便率親族百官自東京(遼陽)起程,夜宿虎皮驛,翌日抵沈陽。從此沈陽成為後金政權的統治中心。不過,努爾哈赤在1626年的寧遠戰役中被明軍的大炮打成重傷,不久逝世。第八子皇太極繼位。他繼續對明朝展開攻勢,並聯合蒙古各部,勢力不斷擴大。

統壹全國

1635年,清太宗皇太極廢除舊有族名“諸申”(女真),定族名為“滿洲”。1636年,清降服漠南蒙古。同年皇太極稱帝且改“金”國號為“清”,正式建立清朝,改年號為崇德。

1640年,明清松錦之戰爆發,1642年洪承疇在松山被俘,祖大壽在錦州投降。松錦之戰標誌著明朝在遼東防禦體系的完全崩潰,在關外只剩下寧遠壹座孤城。

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攻陷北京,明朝崇禎帝在農民軍的攻城炮聲中自殺於皇城後的景山。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清攝政王多爾袞指揮八旗勁旅,兼程入關,以吳三桂為前導,擊敗大順農民軍,進占北京。同年清順治帝遷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他已是全中國的君主。

接著,清軍南下剿殺農民軍,北方的地主、官僚紛紛迎降,勾結清軍,鎮壓農民軍。與此同時,在南方,壹些明朝遺臣擁立皇族建立幾個小朝廷,史稱南明(弘光、隆武、紹武、永歷)。此外還有李自成的大順、張獻忠的大西政權。清朝於1645年滅大順、南明弘光;1646年滅大西、南明隆武、南明紹武;1662年滅南明永歷;1664年消滅大順殘余勢力。清朝入關後歷經20多年的戰爭,基本統壹全國。

李自成死後,余部與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明抗清。1647年大敗清軍於全州,次年幾乎收復湖南全境。江西金聲桓和在廣州李成棟先後反正,出現了南明時期第壹次抗清鬥爭的高潮。但永歷政權不能團結對敵,給了清軍以喘息之機。1649—1650年,何騰蛟、瞿式耜先後犧牲。1652年,李定國率軍8萬東出廣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廣東,“兩蹶名王,天下震動”。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克復川南。東南沿海的張煌言等的抗清軍隊也發動攻勢,抗清鬥爭再次出現高潮。這時孫可望同李定國之間矛盾爆發,破壞了大好形勢。孫可望降清後,雲貴虛實盡為清軍所知。1658年,吳三桂率清軍攻入雲南,1662年南明永歷帝被殺,南明滅亡。

清軍進軍江南的過程中,無惡不作,激起江南人民的強烈反抗,特別是剃發令強制執行,各地燃起抗清的熊熊烈火。清廷殘酷鎮壓,在揚州、嘉定、江陰等地進行了大肆屠城,史稱“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此後清軍各地“剃發易服”,造成人口驟減,發生西南地區民生蕭條、萬裏無人的景象。1659年,清軍占領西南地區。並遷移湖廣人口填川,以補充勞動力的不足,視為歷史上的第二次“湖廣填四川”。

明延平王鄭成功在1661年收復了當時為荷蘭殖民地的臺灣。永歷帝被害後,鄭成功之子鄭經繼續使用南明永歷年號,尊前明寧靖王朱術桂為監國。1683年,清朝統壹臺灣,1684年設立臺灣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