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行的草書寫法

行的草書寫法

行的草書寫法有很多種,以下是壹種常見的寫法:

1、先畫壹個橫線,從左到右。

2、在橫線的中間位置,向下畫壹個小豎線。

3、在小豎線的右側,向右畫壹個大彎鉤,形狀類似於壹個倒著的“L”。

4、在大彎鉤的下方,再畫壹個小豎線。

5、最後,在小豎線的右側,向右畫壹個小彎鉤,形狀類似於壹個“J”。

這種寫法的特點是行字的下部像壹個大彎鉤,上部像壹個小彎鉤,整體形狀比較流暢。當然,草書的寫法因人而異,可以根據個人的習慣和風格進行變化。

行,漢語壹級字,讀作háng、hàng、héng、xíng或xìng,最早見於甲骨文,其本義是十字路口,後延伸至直排、營業機構、兄弟姐妹的次序等。《說文解字》認為是人們在路上走或小跑。

古籍解釋

《唐韻》:戶庚切,《集韻》、《韻會》、《正韻》:何庚切,並音蘅。《說文》:人之步趨也。《類篇》:從彳,從亍。《韻會》:從彳,左步;從亍,右步也。左右步俱舉,而後為行者也。《爾雅·釋宮》: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釋名》:行,伉也,伉足而前也。

又《廣韻》:適也,往也,去也。

又《增韻》:路也。《禮·月令》:孟冬,其祀行。註:行,在廟門外之西,為軷壤,高二寸,廣五寸,輪四尺,設主軷上。

又道也。《晉語》:下有直言,臣之行也。

又五行。《書·洪範》:我聞在昔,鯀陻洪水,汨其五行。《韻會》:五行,運於天地閑,未嘗停息,故名。

草書的起源

草書的起源有多種說法,無法精確到具體的時間點。有壹種觀點認為草書起源於戰國時期,楚懷王使屈原造憲令時,草稿未上,上官氏見而欲奪之,有了草書起源的說法。另壹種看法是,草書起源於漢代的隸書,經過不斷地發展和演變,逐漸形成了章草、今草、行草、狂草等不同的書體。

具體來說,章草是由隸書演化而來,而今草則是由章草演化而來,行草又是由今草演化而來。在今草的發展過程中,有兩種主要的觀點關於其具體起源。壹種觀點認為今草起源於漢朝末年的張芝,當時的書法已經筆勢流暢,不局限於章法;另壹種觀點則認為今草起源於東晉的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