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有著悠久的歷史。自古以來,它就非常重視人與環境和自然的關系。認為人類所處的自然環境,包括氣候條件和地理位置,對疾病尤其是傳染病的發生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這種認知觀的指導下,中醫五運六氣理論逐漸形成,成為中醫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五運六氣理論是中醫學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了天文、歷法、氣象、物候、醫學等學科的學術內涵。它是天人合壹思想的最高體現,對疾病預測和臨床治療具有非凡的指導意義。近年來,在對SARS等傳染病的研究中發現,根據最晚於秦漢時期成書的《黃帝內經》“五運六氣”理論,並與2000年中國的氣候狀況相比較,可以預測傳染病的爆發年份。這壹發現引起了學術界和有關部門的重視,掀起了對“五運六氣”理論研究的新浪潮。
氣候與人類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中醫強調氣候在疾病預防和保健中的重要性。《蘇文鄭午昌大論》指出:“必先老,不可削天。”《李素文和謝榛論》也說:“因不知四時五行相合,因相加而勝,則祛邪而正,而不長命。”強調防治疾病必須掌握季節變化的規律和氣候變化的特點。前人根據“人與天地相關”的理論,總結出“五運六氣”的理論來解釋天體運動對氣候變化的影響以及氣候變化對生物和人類的影響。古人把壹年分為四季,每季有三個月,每個月有兩個節氣,每個節氣又分為三期,形成二十四節氣,七十二期。季節、溫度、降水和物候在壹年中密切相關,四季的開始可以用二十四節氣來表示。春分、秋分、夏季至日和冬季至日是季節變化的轉折點;小暑、大暑、酷暑、小寒、大寒這五個節氣說明了氣候變化的冷熱程度;白露、寒露、初霜表示氣溫下降後低層大氣中水汽凝結;雨、谷雨、小雪、大雪表示降水量;而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則反映了物候特征,以表明自然界的壹切生物都與季節變化密切相關。
此外,古人還根據四季運行和氣候變化將二十四節氣分為六步:第壹步是嚴寒、立春、雨水、驚蟄;屬於初始氣,它是厥陰穆峰(根據五行的木,火,土和金水排列)。這裏每壹步包含四個節氣,其余類推,分別屬於二氣、三氣、四氣、五氣;小雪、大雪、冬季至日、小寒為第六步,屬於末氣,是太陽的冷水;由此確立了“六氣”與二十四節氣的變化關系。正常的氣候變化包括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元素,稱為“六氣”,它們調節著季節生長和聚集的規律。氣候變化異常,中醫稱為“六陰”,會影響人體臟腑的壹系列病理變化。如《蘇文金匱嚴陣》說:“東風生於春,病於肝;南風生於夏,病在心中;西風生於秋,病在肺;北風生於冬,病在腎。”根據“五運六氣”理論,自然界五運六氣的變化與人體內臟之氣是內外對應的,自然界的氣候變化必然會影響人體內臟之氣,使之波動,從而引起過多的病理變化。就像《蘇文氣機交替大論》裏說的:“重新做人五福應天成,陰陽相生,寒暑迎新,真假相薄,內外相分,六經波動,五氣相移,太不如,合則勝……”。這就從天文學和氣象學上告訴了我們研究人類生命活動和進行養生保健的意義。
因為人類生活在大自然中,離不開氣候。氣候環境包括許多氣象因素,影響人體的主要因素有溫度、氣壓、濕度、風速、日照、大氣電磁場等。這些氣象因素可以通過下丘腦對人體的新陳代謝和內分泌功能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氣候環境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發生發展起著很大的作用。良好的氣候環境可以促進人的健康長壽,而惡劣的氣候環境則會影響人的壽命。
深刻理解季節氣候變化與健康的關系,可以利用好天氣,采取措施,調整行為,積極適應氣候變化,達到養生防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