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1946)
中國是近代偉大的愛國者,堅定的民主戰士,中國民主同盟的早期領導人,中國* * *產黨的親密朋友,詩人,文史學者。1899 165438+10月24日出生於湖北省浠水縣下壩河壹個書香門第。13歲,考入北京清華大學,系統學習西方自然科學知識和社會政治理論。這時,他的詩歌才華開始顯現,先後發表詩詞歌賦,並擔任《清華周報》和《新華日報》主編及學校編輯部負責人。1919年五四運動的爆發,將聞壹多推向了校園體育的潮流。他滿懷激情地寫詩和發表演講。並作為清華學生代表,赴上海參加學生會成立大會。65438-0922年赴美留學,先後就讀於芝加哥美術學院、柯泉科羅拉多大學、紐約藝術學院。當他專攻美術並取得優異成績時,他對文學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尤其是對詩歌的熱情,發表了詩歌評論並出版了第壹本詩集《紅燭》。65438年至0925年,聞壹多留學歸來後擔任北京藝術學院教務長,從事《晨報》副刊《詩刊》的編輯工作。後在南京四中、武漢大學、青島大學任教。1928 65438+10月出版了他的第二本詩集《死水》,標誌著他在新詩方面的進步和成就。1932年秋,回到母校清華大學,任中國文學系教授,從事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抗戰爆發後,清華、北大、南開三所大學遷至湖南,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他在林大任教。1938年2月,聞壹多參加大學生“湘黔滇旅遊團”,跋涉3500裏,采風采風,創作了許多描繪祖國壯麗山河的山水畫。林大遷到昆明後,改為西南聯合大學,聞壹多任教授。
在近代中西文化大交匯、大碰撞中成長起來的聞壹多,是壹位博采中西、古為今用的大師。他首先作為壹個獨特的詩人而出名。聞壹多的詩歌數量不多,但以感情深厚、藝術精湛著稱,其詩歌在內容上的突出特點是具有非常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氣質,表現出深沈熱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從愛國愛民的真情流露中,表現出對黑暗現實的厭惡、對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在新詩形式上,聞壹多既善於吸收西方詩歌音節體的優點,又註意保留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提出了壹套創造新格律詩的理論,認為新詩要有“音樂之美(音節)、繪畫之美(修辭)、建築之美(小節對稱、句子整齊)”。他的新格律詩理論和獨特的詩歌創作影響了許多詩人,形成了以他為代表的新格律詩派,在新詩發展史上寫下了重要的壹頁。聞壹多的成就不僅限於新詩創作和新格律詩理論的推廣。他在中國古代文學和古代文化研究方面的重大創造性成就,在學術界引起了更加強烈和普遍的震動。應該說,聞壹多在中國現代學術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對中國古代文學和古代文化研究的開拓性貢獻。後來,他走出書房,投身民主運動。他的巨大影響和號召力也與他在新詩創作和古代文學研究方面的突出成就分不開。
抗戰後期,昆明的民主運動在中國* * *產黨的領導下日益深入人心。1944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當選為NLD雲南支部執行委員,積極參加中國地下黨和NLD同誌組織的“西南文化研究會”,談學術,議時事,研究鬥爭策略;在黨和NLD同誌的影響和幫助下,他認真閱讀馬列主義、毛澤東著作,閱讀《新華日報》、《群眾》等革命書刊,使他的政治思想發生了深刻變化。1945年在第壹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民盟中央執行委員,後任雲南支部宣傳委員、《民主周刊》社長。12.11慘案發生後,他自覺按照黨和NLD組織的要求行事,堅定地與愛國學生站在壹起,抗議反動派的血腥罪行。
從65438到0946,西南聯大開始分批北上,出於工作需要,他毅然留在了昆明。在白色恐怖下,李公樸於7月11日被殺害。聞壹多當時處境非常危險,但他卻置生死於不顧。7月15日,他義無反顧地參加了龔普先生的追悼會。追悼會後,聞壹多出席了NLD在《民主周刊》上為李公樸遇刺舉行的記者招待會。在回家的路上,我被壹個國民黨特務殺死了。1949年8月,毛澤東同誌在《告別司徒雷登》壹文中說:“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在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許多過去是自由主義者或個別民主主義者的人站了起來。聞壹多對國民黨的手槍又氣又怒,寧倒也不屈服...展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主義。”
聞壹多結交知識分子和青年,動員他們共同戰鬥,正確處理黨和NLD的關系,在原則問題上始終按照黨的要求行事。他與《* * *》的制作人黨員和睦相處,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和許多革命先烈用鮮血澆灌了當今中國生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的基石。聞壹多的道路艱辛曲折,波瀾壯闊,輝煌燦爛。為了追求真理,他和同時代的許多知識分子壹樣經歷了痛苦的考驗。他壹旦接受了馬列主義和中國* * *產黨的領導,就堅定地和中國* * *產黨站在壹起,站在人民壹邊,為壹個和平民主的新中國而死。
他的代表作《紅燭》、《死水》有著沈郁淒美的藝術風格,工整和諧的藝術表現,影響很大。此外,他對《周易》、《詩經》、《莊子》、《楚辭》都有深入的研究,包括《神話與詩歌》、《唐詩雜評》、《古典新義》、《楚辭校訂》等。後人收藏了《聞壹多全集》(4卷)。
有關更多信息,請參見:/view /view/37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