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新津老君廟坐落在城南的老君山上,是張道陵所建“二十四治”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壹治,被尊稱為“三祖”聖地。
老君山海拔600米,矗立在岷江水系之間,四方的臥牛山、軒黃臺、送子山、插旗山和中心的老君山合而為壹,大有眾星拱月的意味。
相傳軒轅黃帝在軒黃臺修煉成仙,在鼎湖乘著龍飛升天際。於是,後人就在軒皇臺修廟設壇祭祀黃帝,所以軒皇臺也叫做“天社山”。
又傳老子在四川的青羊寺成功度化尹喜之後就是歸隱在天社山中,他所騎座的牛化作青山,也就是老君山前面的臥牛山。
《道藏輯要》中的《老子歷世演化圖》所描繪的就是這件事情。老君洞內有楹聯曰:
牛馭出函關,百二河山無隱處;
蠶叢來蜀道,五千文字有傳人。
在道教文化中,黃帝、老子和張道陵被稱為“始祖”、“道祖”和“教祖”。《新津遊記》中說,漢唐以來,天社山有壹座極有歷史的老君廟。指的就是三祖聖地,即新津老君廟。
新津老君廟在唐、宋、元、明時期殿宇眾多,明末時期在戰亂中損毀嚴重。清朝年間,邑候楊公儀和學者劉止唐等曾經進行過重修,但畢竟人單力薄,修復有限。 新津老君廟坐東向西,依山而建,結構布局十分嚴謹,主要有靈祖樓、混元殿、三清殿等殿。
靈祖樓為歇山式建築,供奉道教護法王靈官,王靈官三目怒視,身披黃金鎧甲,左手拿著靈官訣,右手拿著金鞭,腳下踩著風火輪和祥雲,主管天上人間所有的糾紛,老百姓稱贊它說:三眼能觀天下事,壹鞭驚醒世間人。
在王靈官真身的旁邊,是四大天王和財神趙公明的塑像。靈祖樓後有64級石梯,象征著六十四卦,可以直通到混元殿。
混元殿是單檐硬山式建築,殿中供奉著混元祖師、太陽帝君和太陰皇君。混元祖師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太上老君,宋真宗時尊稱太上老君為混元上德皇帝,所以太老君也被稱作混元祖師。
混元乾坤圈與日月星君象征著世界原本就是壹個混沌未開的,是混元祖師開天辟地之後才有了世間的萬物。
混元殿東西分別為老君洞和慈航殿。傳說老君洞是太上老君煉制丹藥的地方,門上楹聯是:
似洞非洞,石室為洞;
有門無門,道德之門。
似乎向世人揭示了老子騎青牛隱居在老君山的原因。
慈航殿是慈航真人的供奉地,也就是觀音菩薩,是人們心目中救人於苦難中的女神。
混元殿後有陡峭的36級天梯,象征著三十六天,只要登上著36級天梯,就寓意著達到了道教中飛升成仙的最高境界。
36級天梯的最末端,就是主殿三清殿。庭前有壹八卦亭,建於1926年,供奉老君騎青牛的塑像。
三清殿建於1931年,采用的是單檐硬山式建築,端坐在殿內中央的是玉清元始天尊,他雙手虛捧,象征著天地混沌未開時候的“無極”狀態,居住在清微天玉清境中。
在玉清元始天尊的南邊是上清靈寶天尊,也稱靈寶君。他手持太極圖,象征著天地初開、陰陽初分的“太極”狀態,居住在禹余天上清境。北側是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太上老君手搖太極神扇,正襟危坐,俯瞰著人世間的萬萬物物,居住在大赤天太清境。
鬥姥樓,采用歇山式建築,供奉著先天大梵鬥姥。鬥姥,也稱“鬥姆”,是北鬥七星的母親,被道教尊稱為“圓明道母天尊”。
三元殿供奉上元壹品天官賜福紫微帝君、中元二品地官赦罪青靈帝君、下元三品水官解厄谷帝君。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和七月十五,他們就會降臨人間,賞懲世人罪福,為人消災。
張道陵創立天師道時,就已經祭祀天、地、水三官,三官手中所捧的書,就是道教徒請禱治病的方法。道教以農歷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為天、地、水三官神誕之日。老君廟繼承了天師道傳統,在此期間都建金、黃道場,以祈福消災。
新津老君廟被200多顆明、清古柏包圍著,枝葉參天,蒼勁翠綠。頗有“分明指出神仙窟,頗覺心如太古時”的真實意境。
齋醮是新津老君廟中最重要的儀式,這壹天,人們供齋醮神,設立祭壇禱告神靈,能夠和神靈進行溝通,祈求神靈庇護,賜福消災。
齋醮分“醮事”與“齋事”兩大部分。“醮事”,稱陽法事,俗稱“祈福法事”,是善男信女們的祈求賜福大會。“齋事”,稱陰法事,是道教中人為了超度那些冤親債主和孤魂野鬼而設置的壹個法會,同時為信人祈福,祈求永沐平安。
老君山山門牌坊